纪录片,如何给女性视角增加一些新的可能?

发布时间:2025-08-01 22:22

日常纪录片可以关注特定群体的生活,增加多元视角。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日常生活摄影# #日常生活纪录片#

【流媒体网】摘要: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3》以女性视角展现书籍背后的人文故事。

  2025年6月,《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回归。

  作为B站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作品,这个在豆瓣常年霸榜9分的系列纪录片,一直以来都让不少关注书籍与阅读的观众称道。

  而这一季中,其鲜明的女性视角尤为亮眼,引发网友热议。

  从首期聚焦的女性盲文校对员,到第二期登场的女作者,再到第三期亮相的女译者——甚至连旁白的配音也悄然换为女声,这似乎有意无意呼应了近年来的女性主义内容传播。

  这不禁让人思索,女性视角是对流量噱头的追逐,亦或是一次表达的契机?

  当文化类纪录片不断被贴上「枯燥说教」的标签时,为何《但是还有书籍》能引发当代青年的共鸣与热议?它又如何为已有的女性视角注入新的想象力?

  叙事:先是人的故事,其次是女人的

  事实上,《但是还有书籍》对女性视角的叙事探索,并非始于这一季。

  回溯这一系列的故事:第一季伊始,绘本作者蔡皋已然埋下伏笔;第二季中,女译者马爱农、包慧怡与写作者杨秋芬再次回扣这一视角;直到第三季凸显的主题。

  这种趋向与关注并不是导演组灵光一现的选材,而是从作为符号的性别不断转向关注被记录者的内在价值。

  而纪录片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故事」,而第三季比前两季更为细致地抓住了这一锚点——小人物与小切口。

  在选题选择上,范雨素与作家林白、黎紫书共列入第二期,她们分别代表着素人写作者与职业作家、本土与海外华语写作,在主题、国家与身份的多层次中丰富了女性写作的表达。

  切口作为刻画人物最重要的关键角度,在文化类纪录片中常易「走高」而无法贴合常人生活

  因此,在纪录《我的天才女友》译者陈英时,导演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挖掘作品与作者的关联,而是将翻译过程与成长过程共同呈现:农村家庭出身、出国留学的矛盾感受与供妹妹上学的履历交织陈述,让书外的人生与书内的译作形成巧妙互文、相互映照。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中的女性视角并没有沦为观点罗列的「说教」。

  它不试图向观众灌输当下最新的女性主义思想与理论,而是将被一次次讨论的议题融入镜头与叙事中,以个案的排列形构出女性集体的身份与境遇。

  写作之余,范雨素与林白同样讲述「做妈妈」的过程,你很难不被范雨素的那段话打动:「要读很多书才有勇气做单亲妈妈」。

  更难以忘记她写给孩子的那首诗:「为了养活你/我做了城里人的保姆/我的孩子成了有妈的孤儿/白天/我假装幸福快乐地抱着别人的孩子/只有无人看见的夜晚/我才悄悄地哭泣」。

  而在书信往来中,译者何雨珈与扶霞·邓洛普不仅交流美食,还在作品的连接下不断显化了女性友谊。

  这正映衬着陈英在作品翻译中的反思:夺回属于我们的「话语权」,当「女友」这一概念回到了关系密切的女性朋友,女性一同以语言和文字筑起生活中的防线。

  女性个体的成长叙事在作品中一一浮现,此时议题的融入并不是生搬硬套,女性叙事与血肉生长连为一体,共同展现出时代中多元的女性形象。

  回音:正在纪录的与如何纪录的

  值得一提的是,《但是还有书籍》三季几乎是全女性的导演阵容。

  总导演罗颖鸾此前参与拍摄过另一部书籍纪录片「书迷」,自2019年起由她以总导演与编剧的双重身份领衔《但是还有书籍》,率领一众女性分集导演开启了选材与内容制作。

  创作主体的性别特质自然而然地为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细腻质感,在纪录片内外的女性叙事形成了回音。它绝非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也与仅凭切片进行观点传播的内容形成了天壤之别。

  在纪录片内,书籍主题的文化类纪录片其实并不少见,除了先前提及的以制作、传播与售卖为线的纪录片「书迷」,还有聚焦于书店纪录的「书店的影像诗」。

  这些纪录片虽延续了传统出版业与文学气质,节奏从容且彰显专业性,但却未能破圈、溅起太大的水花。

  那么《但是还有书籍》靠什么获得这么多「自来水」宣传?

  首先,它很少在其中运用太多专业术语和数据堆叠,而将镜头对准作为作者、译者、读者、经营者的日常生活,这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代入。

  在故事讲述中,史然的生活不只是校对盲文,她还要学着照顾自己,因此做饭、和家人的沟通也都在纪录范畴之内;而林白居然是一个爱骑行、幽默的白发老太太,跌倒又爬起是骑行的日常,与她笔下的女性一样充满着生命的韧性。

  这种对日常现象的关注与人文社科这些年来对「附近」的重视一致,它是一种对当下社会公共生活与空间的关注,它要求个体回到现实生活的世界中去,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

  而无论是素人还是文人,最终她们在纪录片中都以生活场景中具象鲜活的个体出现,这种强烈的「活人感」正贴合着当下青年对社会的关注点,也同样让他们更易接受。

  在纪录片外,导演团队在豆瓣上持续分享每一期的导演手记,每位分集导演都写下自己在选材、与拍摄对象交流、拍摄过程中的诸多心理感受与经历。

  尽管第三季的导演手记还未发布,但从第一季和第二季可以窥见导演团队的可爱之处。

  比如第二季第三期「词语摆渡人」中,分集导演苏杭就写下了许多细节:译者马爱农参与拍摄的心理历程,生活里的她爱拼乐高、打卡作品地;与包慧怡的交流中,苏杭亲切地称呼她为「包包」,分享了上课、翻译中的种种趣事。

  向观众呈现拍摄的结果,更向观众展现拍摄的过程。「敞开来的创作」不仅拉近了内容与青年观众的距离,也使得观众更加了解创作之中的点滴。

  仿佛观众也成为导演组的一员,在不断变化中参与故事的开展。从进入到选择,一切并非一帆风顺的,故事讲述的过程会有惊喜,但也充满了遗憾,仿佛也进入了拍摄对象的世界里。

  内外交织,纪录片的女性叙事和导演组的女性叙事形成了完整的回音。

  趋向:这是其一,观众还需要更多可能

  脱口秀节目之后,女性视角的叙事越来越丰富,作为语言类节目,脱口秀通过对某一议题的输出向公众传达观点,它以较低门槛的思考、丰富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给观看者带来了思索的可能。

  更为讨巧的是,通过观点的剪辑可以快速地在短视频中占据传播的优势地位,使得许多脱口秀观点通过切片形式不断扩散。

  而作为文化类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是否提供了新的叙事可能?

  其实,过往许多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大都是以语言和议题先行的,无论是观点新颖的辩论节目《奇葩说》,还是新兴的博客媒介,这些内容往往带着鲜明的思辨性与理论色彩,却也容易产生对某一观点讨论的重复而使得观众产生思考疲劳。

  纪录片尽管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媒介,但作为富有创意的影像纪实内容,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将价值、视角和观点传达给观众,引导人们如何理解和认识世界。

  也许,《但是还有书籍》中的女性视角可能并不是旗帜鲜明的宣言,但在慢节奏的叙事中这些观点却更好地抵达青年观众的内心。

  节目制作中,导演团队巧妙地采用了动画和实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这使得缓慢节奏的叙事也能充满趣味性,让拍摄对象的生活从静止走向动态,这种想象力的加持更吸引了青年观众的目光。

  同时,叙事中天然的第三人称视角,与直接表达诉求的脱口秀不同,它为观众预留了一定的思考距离,让宏观视角成为体悟拍摄对象生活的窗口。

  同时,又以具体而直观的女性生命经验催发观众的共鸣,通过不同对象的讲述让女性的形象更为饱满和具体。这进一步使得严肃的议题讨论不至于被幽默淡化,也不会在枯燥中沉默。

  可以说,《但是还有书籍》不仅在女性叙事中注入了新的想象力,更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新的借鉴。

  过往的文化类节目大多重视价值的引导和传播,而疏于对受众需求的探索。

  在火爆全球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以及青年群体中流行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中,无不揭示着这一道理:只有用常人视角纪录有距离感的事物,让被纪录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化为一体,内容才能走得更远。

  而「恰巧」来到的女性视角,它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灵光乍现,也不是刻意穿插其中的热点。它来源于拍摄对象的日常视角与观点,只是刚刚好与当下时代的思考契合、共振。

  这一镜头内外的击掌,让《但是还有书籍》走过了三季,但并不是刚刚路过、希冀以此博得更多关注的声响,而是一次真诚的表达,为女性视角的叙事提供了期待的可能。

  1号结语

  一鸣惊人的文化类纪录片不少,但连续三季口碑不倒的佳作太少了。

  不谈道理和价值,不大面积说教,《但是还有书籍》用最细腻的叙事打动观众。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女性视角变成「议题市场」,它没有大面积的营销推广,仍从书籍出发,以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具象化女性的集体处境。

  当我们期待更多「上桌时刻」时,《但是还有书籍》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叙事可能。

责任编辑:凌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纪录片,如何给女性视角增加一些新的可能? https://klqsh.com/news/view/97429

相关内容

纪录片镜头背后:徐欢历史叙事的新视野
精选暑期纪录片:增长见识与乐趣
纪录片的魅力:6部作品展现平凡中的非凡
宅家刷片?这些纪录片必看
记录生活真实影像,10部高分纪录片
非虚构类短视频“破圈”,如何产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纪录片?
推荐几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开阔你的视野!
年轻观众为何偏爱纪录片
看!镜头内外的生活如此火热——走近青年纪录片创作者
一种新的家庭亲子方式:假期与纪录片一起探索世界的乐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