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鹏:影响我最深的十本书
分享读书笔记:一本书对你的深远影响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个人生活感悟# #分享生活细节#
+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
我对这篇小文的标题深感不安:一来我始终认为只有真正的大师才有资格向外人开书单;二来书单的开列标准难以界定,因为影响一个人最深的书未必是他眼中的好书(更不用说是别人眼中的好书了),反之亦然。最后我以两点理由说服了自己:第一,推荐好书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何况可以借此机会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阅读史;第二,如果专注于跟自己研究兴趣有关的专业书籍,而搁置那些以不同方式影响到我的其他书(比如中学时自行购买的《百年孤独》显然对我延续至今的文学爱好至关重要,比如《天龙八部》这种小学时阅读的武侠小说至今令我心潮澎湃,再比如各种塑造我人生观的其他书籍以及我曾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读过的大量相关著作),那开列书单并不是难事。下面就是这十本书,大体按照影响我的时间排序。三点说明:第一,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凡是有中译本的书,我都列出中译本,而且确实读过这些译本,但至少在它们初次对我产生影响的时候,我读的是英文版。我不为任何一个中译本背书,而且不得不说其中几个译本相当糟糕。第二,曾有读者批评我过去开列的书单全是外国人的书,这一点我从不回避,但我必须对自己和读者诚实:社会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而且我是在美国接受的社会学教育。中国人当然写了无数社会学好书,但大多数对我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何况这里只能列十本。第三,我在其他地方推荐过的书以及过于耳熟能详的书,这里不再重复。
《攸关时间》是我在美国第一学期社会学理论课(任课教师Andrew Perrin是社会学大师Lewis Coser的外孙)上的指定读物。这门课基本是一周读一本书,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学训练的我来说苦不堪言,尤其是这本书属于论文汇编。我当时只读了一两章,除了觉得作者很厉害之外并没有记住什么。可求学之路就是这么奇妙,一本好书往往会在日后的某个时点再次召唤你。我在两年后开始对理论和历史社会学产生兴趣,阿伯特的这本书自然是我绕不过去的读物。再读此书,我开始意识到阿伯特的厉害。他想做的其实是颠覆社会学的传统势力,两面出击:一方面以一系列研究因果与事件的创新性方法挑战基于变量的传统回归分析;另一方面从怀特海、柏格森和米德的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构建出一套关于时间与变迁的社会理论。二十年之后,我有机会协助将此书引入中国,何其有幸!
我在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博时,首先在Charles Kurzman的课上对社会运动产生兴趣,并因此放弃了之前的量化与人口研究。在此过程中,我遇到了查尔斯·蒂利的研究,并由此结缘历史社会学。蒂利在社会运动和历史社会学两个领域都是殿堂级的人物(事实上他把两个领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我在北卡的最后两年几乎把他几十本书都通读了一遍,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蒂利的名言“国家发动战争,战争缔造国家”就来自这本书。能够从欧洲一千年的历史中提炼出几条可供比较的主线,同时又没有忽略历史的细微之处,放眼整个社会学界,有此功力的唯有蒂利一人。在学习历史社会学的过程中,我转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并成为蒂利生前正式指导的最后一个学生,那是我人生中最开心也最用功的时刻。
历史社会学的学生都知道一本黄色封面的重要著作,那就是马汉尼和鲁施迈耶主编的论文集《社会科学中的比较历史分析》。此书英文版问世于2003年,汇聚了彼时美国最出色的中青年历史社会学者。它有两个目的:检验比较历史社会学的知识积累,考察这个领域在几个关键研究议题上取得了什么共识;为未来研究打造一个共通的理论和方法工具箱。如果说历史社会学在世纪之交还在踌躇满志地打造一个社会科学的“帝国”,那么短短五六年之后这个梦想就破灭了。新一代学者以解构、文化、解读等武器披挂上阵,这本书也成为实证主义在社会学界的最后的余晖。可是,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此书都是所有比较历史研究者必须攀登的高山。
我在北卡时就久仰斯廷奇库姆的大名,先是在组织社会学课上读了他那篇经典的《社会结构与组织》,之后又在阅读蒂利的过程中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他经典的理论建构教材以及刚问世的方法论教材。2007年,斯廷奇库姆更是帮我争取到了西北大学一笔数额丰厚的博士奖学金。我最终选择了哥大,但很快就在蒂利的方法课上重遇斯廷奇库姆——蒂利直接把他的好友请来课堂!在那个学期,我集中阅读了蒂利和斯廷奇库姆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老书,尤其是二人在历史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友好争论,而《社会史的理论方法》是其中最让我痴迷的一本。“人们并不把理论应用于历史;人们是在用历史去发展理论。”首页的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同样地,念念不忘的我在近20年后将此书引入中国。对我来说,这格外有意义。
我出国前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中就读到过哈里森·怀特的对谈,并在北卡读过他的论文和专著,但直到去哥大读书后才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实远远谈不上深入,因为怀特属于那种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天才但没几个人能真正懂他的人,而我至今还在琢磨怀特给我们博士生开的那门课“情境的情境化”(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Contexts)是什么意思。但怀特的厉害正在此处——他的很多话你当时觉得不知所云,但一旦你领悟了,就有可能重塑你的学术思想。我那两年读了怀特和他的学生的大量著作,这深刻影响了我的学术立场,而浓缩了怀特的社会网络思想的《认同与控制》是一本我直到今天还在反复阅读并推荐给学生的书。
蒂利去世后,我面临换导师的问题。当时已经决定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我找到了系里的年轻教授吉尔·伊亚尔,因为我早已读过他和导师塞勒尼以及同门汤斯利合写的《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这本研究中欧知识分子的著作是我读过的同类书中最出色的,而且至今仍是我的知识社会学课上的必读书。
在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对知识社会学做了全面的阅读,兰德尔·柯林斯的《哲学的社会学》是其中的佼佼者。柯林斯是我最欣赏的两三位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之一。这本书研究古典哲学家及其关系网络,它的一系列概念、理论以及网络分析方法不仅影响了我的博士论文,更启发了我后续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如此,柯林斯在理论和经验之间的来回穿梭以及清晰有力的写作方式,也是我一直试图传递给我的学生的。
在美国攻读文科博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我对文化社会学的兴趣越来越浓,直到今天将此视为我的主要研究领域。书单上的两本英文书在读博士时就令我痴迷,而且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之所以喜欢《后厨》(Kitchens),是因为它向我打开了小群体研究的大门——研究微小情境中群体内外的互动是社会学最大的魅力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谈情说爱》(Talk of Love),是因为它告诉我社会学不仅可以研究结构和行动者,还可以研究话语。
最后这本米塞斯的名著《人的行为》被更多人视为一本经济学著作,而且是一本饱受争议的非主流著作,但我把它视为一本潜在的社会理论巨著,尤其是其中蕴含的过程社会学思想更是令我神往,惟愿将来有时间认真把它挖掘出来。
李钧鹏的书单
安德鲁·阿伯特:《攸关时间》,周忆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
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詹姆斯·马汉尼、迪特里希·鲁施迈耶编:《社会科学中的比较历史分析》,秦传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3年。
阿瑟·斯廷奇库姆:《社会史的理论方法》,王东宇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Harrison C. White. 2008. Identity and Control: How Social Formations Emerge, 2n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吉尔·伊亚尔、伊万·塞勒尼、艾莉诺·汤斯利:《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吕鹏、吕佳龄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R. 柯林斯:《哲学的社会学:一种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吴琼、齐鹏、李志红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Gary Alan Fine. 2009. Kitchens: The Culture of Restaurant W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nn Swidler. 2001. Talk of Love: How Culture Matte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为》,谢宗林译,海南出版社,2024年。
李钧鹏
责编 刘小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李钧鹏:影响我最深的十本书 https://klqsh.com/news/view/100997
相关内容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作文600字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征文
最影响人生的十本书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作文500字
对我影响最深一本书.ppt
最影响人生的十本书 一生最值得读的书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作文400字(推荐4篇)
影响最深的白岩松四本书
最影响人生的十本书(改变命运的十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