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治愈10亿人的方法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改变认知,就能改变命运?

发布时间:2025-08-03 23:22

知识改变命运的个人成就感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充实自我带来的快乐#

作者:黄启团

编辑:凯特 老K

图片整理自专业网站,已获得版权

编者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师最常用的手法。有人保守估算,全球不低于10亿人受益于这个改变人生的方法。

我们常说改变很难,看完黄启团老师这篇认知行为疗法的文章后,我才明白,一个人想要真正改变命运,一定要会「想」(改变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一起看——

你是否对今天的生活不太满意?已经很努力了,但收入还是不够高;已经付出了很多,但伴侣还是抱怨;整个身心都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还是问题多多……你不想继续这样下去,却又不知该如何改变。

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变你的生活,那么柯瑞妮·斯威特的《认知与改变》将是你所需要的。

团长在心理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关于改变的技术曾经为大家分享过很多,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改变技术叫做CBT,翻译成中文叫“认知行为疗法”,是众多心理流派中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改变技术。

对改变感兴趣的朋友,记得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认知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

要想知道怎么改变目前的处境,我们先要知道,这样的处境是如何形成的。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很准,很有名气,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找他算命。他会算别人,当然也会算自己,有一天他掐指一算,不得了,他算定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有一劫过不去,注定要在那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当然会在死之前安排好后事。在安排后事的过程中,消息被他的信徒们知道了。到了他要走的那天,他的亲戚朋友以及信徒们都来到他家准备送他最后一程。

这位算命先生在安排好所有的事情之后,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了,只好一个人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等死。可是从早上等到晚上,他一点要死的迹象都没有,眼看就要到午夜十二点了,子时一过,就不再是他算定的那一天了。

如果他在算定的那一天没死的话,他前半生的英名不就毁了吗?为了维护自己前半生的英名,这位算命先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自杀了!他算得真准!!!

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指的是人们会通过行动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比如说,很多读者都知道团长已经做了三年多的直播。如果在一开始,我有个想法“直播是年轻人做的事,我不适合”,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的行为就是一开始就不敢尝试做直播,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到今天都不敢在镜头前讲话。

但团长当时的想法是,“虽然很多网红主播都是年轻人,但我更有阅历,能输出更有内涵的内容,我可以尝试看看,总有观众想要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的行为就是一遍遍尝试。

从最初只有几百人看,渐渐到了有十万人看,今天的结果就是,我做起直播来得心应手。

从这两个故事中,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过去行为创造的,而一个人做或者不做什么,取决于他的认知。所以,改变认知,就足以改变命运。

《认知与改变》这本书,就是介绍“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为简称)是如何改变生活的一本书。

认知与改变:

为何改变认知就能改变命运?

① 什么是CBT?

CBT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贝克(A.T.Beck1921-2021)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的着眼点,并不是放在来访者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了今天的现状,而是放在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上,通过改变来访者对自己、他人、事情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其心理问题。

并不是只有西方心理学家意识到认知影响我们的人生,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佛教唯识宗就提出过“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

也就是说,我们内在的所有一切都是我们的“识”创造的(“识”可以粗略的等同于我们的认知,但比认知范围更广),整个世界都是由我们的意识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王阳明也借鉴了佛家的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意思是,除了“心”,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这跟认知疗法的核心理念有类似的地方。

总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远古还是现代,认知决定我们的命运已经被认证过是人性的普遍规律。

我们的行为受我们的认知影响,而行为又创造出了生命的成果,今天你的生活是否幸福,财富是否丰足,关系是否和睦,都和我们的底层认知有关。

②  ABC法则:让你不舒服的不是那件事

在学习CBT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个相关的学问——ABC法则

在贝克提出认知行为疗法之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1913年9月27日–2007年7月24日)在1955年就已经提出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称ABC法则。

ABC理论与认知行为疗法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因此,不少人认为艾利斯才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始祖。

ABC法则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艾利斯认为,面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就像有的人一到下雨天就心情郁闷,但有的人一看到下雨就莫名欢喜一样。

但是,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就是这个理论中的信念(Belief)。

那些不喜欢下雨天的人,是因为觉得雨天湿哒哒阴沉沉,很不方便;但喜欢下雨天的人,则觉得雨天干净清爽,不那么燥热。

同样是下雨天(Activating event),但这些不同的想法(Belief),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Consequence)。喜欢下雨天的人,一到雨天就觉得神清气爽,讨厌下雨天的人,则觉得心情愁闷。

按照常识,我们都会以为是由于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各种事件的看法不同,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那就要先改变你的行为,而改变行为的关键,就是先去改变你的认知。

③  十字面包模型

了解了ABC法则后,我们已经很清楚知道认知是如何影响我们行为和情绪的了。那么,贝克的CBT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创新呢?

我们先来学习CBT的其中一个工具——“十字面包”模型,如下图:

这个图看起来有点复杂,对吗?其实不用紧张,这跟ABC法则其实差不了多少,只不过是把ABC中的C分成了三个部分:行为、情感和生理而已。

环境,就是ABC法则中的A;认知,就是ABC法则中的B;行为、情感、生理,就是ABC法则中的C。创新的地方是,贝克把环境放在外面,把内在的认知、行为、情感和生理看成是相互影响的四个部分。

对照这个图,我们结合一个书中的事例,来了解十字面包模型的作用原理

森吉前不久刚被供职20年的电子公司解雇,并且没有拿到满意的辞退金,因此他很沮丧。现在,他正准备应聘出租车司机一职。森吉一直在等新工作的消息,不过他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老板们可能都不愿意雇他。

在这个事例中,被解雇就是环境,森吉的想法(认知)是典型的负面认知:“我不可能有工作了/没有人愿意雇用我。”

这种认知直接影响着他的情绪状况(情感),他觉得很沮丧。这又反过来影响他的身体状况(生理),他患了重感冒、唇疱疹,并且嗜睡、没有食欲。

他情绪低落,不愿意出屋(行为),整天就待在家里等招聘电话。他觉得出租车司机这个工作是他最后的希望了,低落的情绪状态已经让他没有办法再寻找其他的工作了,而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恰恰是找工作。

森吉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他现在很难摆脱低落的情绪,没精力展开新的生活。他的情况用十字面包模型画出来就是这样的。

在这个模型中,环境是外在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内在的认知、行为、情感、生理是可以改变且相互影响的,只要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就会发生联动效应。

那么,这四个部分是如何互动的呢?

十字面包模型延伸解读

“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

改变认知,为何会改变情绪?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柯维(作者)正在搭乘地铁,地铁上有几个孩子特别闹腾,让周围人没法安静坐地铁。而孩子的爸爸对此无所作为,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任由孩子们吵闹,柯维对此很生气。

他认为“这个爸爸很不负责任,任由孩子吵闹”,于是他带着怨气走过去对那个爸爸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

那个爸爸突然惊醒说:“哎哟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

神奇的是,那个爸爸说完这句话之后,柯维的情绪由生气变成了同情,很不好意思地向他道歉:“对不起,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吗?”

在这个故事里,当柯维的认知是“这位父亲任由孩子吵闹”时,他的情绪是愤怒的,他觉得自己被打扰了。但当他的认知变成这是一群刚失去妈妈的孩子,爸爸还完全陷在悲痛中,根本没能力去管孩子,他的情绪立刻从愤怒变成同情

这就是改变认知就改变了情绪的例子。

为何改变行为,也会导致认知的改变?

我们再看一个通过改变行为,继而改变认知的故事。主角是好莱坞女星奥黛丽·赫本。

20世纪50年代早期,那时候公认的美女都是丰满多姿的美国人,比如玛丽莲·梦露。

而赫本却是瘦削的欧洲女性,并且害羞、笨拙,因此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融入好莱坞,沮丧的她决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她开始走路昂首挺胸,见到每一个路人都颔首优雅微笑,眼睛发出光芒。这些行为帮她超越了身体的限制,让她散发出了强大、性感的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漂亮骨感却不失性感的天使吸引了,很快她身边就聚集了一些经纪人。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不再觉得自己害羞和笨拙。

这就是改变了行为继而改变了认知的故事,你也可以效仿做些简单的尝试。比如,如果你社恐的话,可以尝试让自己在社交场合“假装”很自信,这也可以继而改变你的认知和情绪。

④  如何换个角度看问题?

相信通过上面这么细致的了解,大家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念已经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认知)、态度来改变生活。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他的情感和行为,反过来亦然。而我们生活中的困难,都是由认知造成的。

所以作者才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认为自己有多幸福,你就会有多幸福。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习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固化了自己的认知,认知疗法可以让我们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什么叫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呢?我用一张图给大家讲懂这一点。

看下面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乍看之下,你可能会看到两张相互对视的人脸,然而换个角度,把黑色作为背景,你会看到中间有一个白色的酒杯。

这叫“双歧图”,人在以不同的图片部分进行感知时,会看到不同的图片。其实,它们本就是一幅图,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从一种角度看问题(黑色的脸),认知行为疗法则教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式看问题(白色的酒杯)。

就像你只看到了孩子不好好读书,却没看到他的运动天赋;只看到了老公不够浪漫,却没看到他踏实赚钱养家一样。

认知行为疗法会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就像马塞尔·普鲁斯特说的:“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风景,也为了拥有全新的视野。”

⑤ 改变的悖论:其实你不是真的想改变

文章看到这里,你会不会疑惑?听起来好像改变很简单,多一个角度看世界就好了,改变认知就能改变行为,从而改变人生。那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改变自己呢?

许多人说“我想改变生活”,但当改变真的到来时,他们就开始犹豫了。作者把这种现象叫“改变的悖论”。

因为保持事物的原貌会使我们感到心安,我们才会去熟悉的餐厅、点相同的菜式;或者每天同一时间起床,遵照相同的日程;或者总是重复不变的工作流程;或是每年假期都去相似的地方度假。

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到舒适。规律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安全、有序和安稳的感觉。所以当我们即使认知上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也不会爬起来去健身房,躺平睡到大中午才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人是习惯性动物,每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有其好处。只有在保持原来行为好处的前提下,寻找更好的选择,改变才会发生。所以,改变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更多专业心理学知识的配合。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往期推荐

新书上市 | 适合2023年寻求突破的人——《鞋匠:锐步创始人自述》

孟馥: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如何高效复盘?《复盘高手》帮你全搞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看完这个治愈10亿人的方法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改变认知,就能改变命运? https://klqsh.com/news/view/101694

相关内容

为什么读书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读书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命运?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吗?
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名人(读书改变人的命运的事例)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5本书!能改变命运!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书如何改写命运:阅读改变命运的10个真实故事
[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抓住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
《读懂一本书》:如何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请认真看完这篇小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