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佟娜
图片来自网络
只要是拥有市场的地方,“以假乱真”的现象就不会杜绝。演艺圈里的“假”事也不少,综艺节目中就常常见到。例如,在益智节目A中表现不俗的素人,下个月就上了演讲节目B;在相亲节目C中被牵手成功的素人,半年后就在脱口秀节目D中畅谈自己在相亲节目里的奇葩遭遇。这些所谓的“素人”,改头换面,换个人设,就马上在另一档综艺上成为新的“素人”嘉宾。这是综艺圈目前司空见惯的事,但却似乎并不符合观众对于“素人”的理解。
“伪素人”是否是一种作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素人”?为何在大多数“星素结合”的综艺中,素人只能成为徒有其名的元素?值此“3·15”之际,新京报记者专访诸多曾参与综艺制作的导演、编导,以及博见传媒总裁吴闻博等业内人士,揭秘“素人不素”背后的虚实操作。
现状:娱乐类真人秀爱用“伪素人”
在娱乐化时代,是不是素人,观众一眼就能看的出来。不少综艺的“素人”都被网友扒出是“综艺专业户”。为此记者盘点了2017年-2018年部分用过“熟脸”素人的综艺共14档,发现其中“伪素人”并不少见。在这些综艺中,娱乐类真人秀占57%,生活服务类、音乐类综艺各占14%和21%。而在“伪素人”的类型上,娱乐类真人秀大多数用的是“网红”、签约艺人、未出道“综艺咖”在节目中担当固定嘉宾;而生活服务类、音乐类综艺则偏好选用同类型节目的“回锅肉”担任参演嘉宾。
节目名称
节目类型
“素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素人身份
《中国式相亲》
生活服务类
相亲对象
曾有综艺经验
《单身战争》
生活服务类
相亲对象
曾有综艺经验
《非诚勿扰》
生活服务类
相亲对象
网红
《爱的时差》
娱乐类真人秀
“假想”恋爱对象
签约艺人、知名人士
《我们相爱吧3》
娱乐类真人秀
“假想”CP
曾有综艺经验、签约艺人
《大学生来了2》
娱乐类真人秀
固定嘉宾
签约艺人
《三个院子》
娱乐类真人秀
房客
网红
《男子甜点俱乐部》
娱乐类真人秀
固定嘉宾
曾有综艺经验
《奇葩大会》
娱乐类真人秀
选手
网红、曾有综艺经验
《最强大脑》
竞技类真人秀
选手
曾有综艺经验
《开心剧乐部》
娱乐类综艺
助演嘉宾
签约艺人
《天籁之战2》
音乐类
选手
选秀“回锅肉”、曾有综艺经验
《我想和你唱2》
音乐类
选手
签约歌手
《中国新歌声2》
音乐类
选手
选秀“回锅肉”、签约歌手
原因:为什么要请网红当素人?
自2015年“素人”一词被首次强调,很多节目组便开始绞尽脑汁的往节目里增加素人元素。其中不乏以素人为主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频出,例如《中国式相亲》《单身战争》等。而纯娱乐的“综N代”也开始拿掉明星加入素人。例如增加素人CP的《我们相爱吧3》,主打星素合唱的音乐节目《我想和你唱》等。
但通常意义上,大众理解的“素人”是没有综艺经验、毫无知名度的“普通人”,例如楼下老王,邻居张阿姨。但纵观“星素结合”的大部分综艺,网友总是能扒出其嘉宾拥有丰富的综艺经验,或是网红或是签约艺人。为何节目总是选择“伪素人”?究其原因,如何选拔素人,如何让他们符合节目预期效果,是节目组尚难解决的一大问题。
难找有表现力的素人
通常情况下,节目组选拔素人主要是通过官方征集、搜罗各大网站、微博、朋友推荐等多方渠道,然后再到各大城市集中面试。曾操刀某恋爱真人秀的导演C透露,最开始他们的主要标准还是看素人的性格和个人背景是否符合节目,并没有具体的标准。
但大多数节目组在寻找时都会发现,一百个面试的素人里都很难找到一个符合综艺要求的人选。例如某档遭到腰斩的大学生类真人秀网综就曾到全国各地的大学里海选“学霸”。虽然颜值高、有个性的“校草”不少,但要不就是表达能力不佳,会怯场,要不就是已经在网络上露过脸了,并非纯素人。
该节目编导G坦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纯素人综艺的原因之一。“综艺是快消品,大家都希望快速把这个素人打入到公众视野,或者让观众了解他。而且现在没有话题、不好玩的综艺也没有人看。但有表达欲的纯素人太难找了。没有表现力,他们在明星面前就会毫无存在感。但所以相对而言,一些网红、有过综艺经验的人,他们会比素人更懂吸睛,挑这些人的难度也比找素人低。”
调教素人难
除此之外,综艺并非一味强调真实的纪录片,它需要嘉宾自带镜头感,能够创造有趣的话题。但实际上,很多没上过电视的素人连克服摄像机的存在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不仅会耽误拍摄进度,也难以保证节目效果。因此很多导演都曾为调教素人付出过极为痛苦和漫长的时间。
导演C无奈地说,有些素人平时私下很活泼,但一开机竟然连话都不会说了。“很多人也比较内敛,一看到摄像机就面目僵硬,毫无表情,所以基本很难出彩。”编导G也表示,镜头感并不在于素人是否本身会表现,而在于大部分人都需要适应,“舞台上的灯光、摄影老师,所有工作人员都盯着你一个人去录这些东西的时候,任何人心里都会多少发毛。网红、艺人会自己找点,找镜头,相对来说确实可以帮节目组减轻录制负担。”
制作:节目、平台不同,素人却是老熟人
▲节目组有“伪素人”资源
据悉很多“伪素人”在一开始确实是“素人”,但一旦上过综艺,并有过不错的表现后,就会被编导们发掘为自己的资源。曾制作某档女性真人秀的编导Y说,几乎每个编导、艺统的微信里都认识几个有综艺经验的“素人”,“这个圈子就这么小,我们之间也会来回推荐。如果下次有需要这种娱乐素人的节目,我们肯定优先考虑他们。因为彼此合作已经很熟悉了。”
而除了有综艺经验的年轻人,表演学院的在校生、尚未出道的艺人、或经纪公司的练习生等也是节目组的“伪素人”资源。“这些人大众还不认识,但也是面对过镜头、懂得自己找点,而且是有露脸需求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会根据节目类型,从中挑选一部分。”
例如最近参加了《偶像练习生》的陆定昊,在出道前就曾经作为素人参加《流行之王》《十三亿分贝》等节目;传媒大学毕业生冉高鸣曾登上过《大学生来了》《我是演说家》《奇葩大会》等真人秀,这些都是编导资源圈里的优秀“素人”备选。“虽然他们的身份和演艺圈有关,但你说他们是艺人吗?也不是,他们并没有出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能算是素人吧。有时候他们的酬劳,要比纯素人的多一点,但他们确实能够保证节目效果。”
△陆定昊
▲需要重新写人设
同一个素人,究竟是如何在各类综艺中如鱼得水的呢?这都要归功于编导、综艺编剧等工作人员的前期努力。对于多次上综艺的素人,节目组会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结合每个人的自身情况、对外形象,为他们重新打造人设。例如某小鲜肉在脱口秀节目上是“毒舌男”,在另一档观点分享类真人秀上就变为“励志毒舌男”。
编导G透露,像冉高鸣等“综艺咖”已经在网上有一定知名度,所以在重新设计他们的时候,只需要在原有的个人特色上面去放大。“比如冉高鸣一直是‘毒舌’,但我们发现他其实也很心软,所以在我们的节目里,他可能对一个人说话特别狠,但有时候我们也希望他展示出柔情的一面。这就相当于我们重新挖掘的部分。”
但并非综艺经验越丰富的“素人”就会被更多综艺争抢。曾制作“星素结合”综艺的编导T说,他们更愿意选择只参加过1、2档综艺的“素人”,因为相较“熟脸”们,他们更加“素面朝天”,“总会有视觉疲劳。谁都想看看新东西,就算是艺人,他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中久了,也就没有那么珍贵了。”
▲捏造身份的素人才是作假
目前越来越多的老“伪素人”已经成为了网红、艺人,新的一波“伪素人”即将全面上场。这种颠覆观众认知的“虚假操作”仍在持续。这究竟算不算一种作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尚无明文规定什么程度的“素”才叫“素人”,“素人”的模糊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就允许了打“擦边球”。
导演J表示,现在星素节目中‘素’的部分,大多数其实都是还未出道的艺人或者网红,他们并非有知名度的明星,有些人甚至也有其他的社会身份,例如创业者、学生,所以目前来讲他们也可以算是“素人”,“他们只是比纯素人表现力好一点、有综艺经验而已。如果你说他是艺人反倒牵强。”
但其中并不包括伪造身份的素人。在某档相亲节目中,就曾有一些女嘉宾被扒出身份造假,生活中是车模,但节目中却自称小学老师。这类完全隐藏自己真实的身份,捏造出另外一个身份、职业的素人,在业内人士看来才是真的“伪素人”,“为了节目效果而放大一个人的表演,这个是电视表达的需求。但如果重新塑造出素人身份,这才叫做欺骗,需要节目组严格把控。”吴闻博表示。
除此之外,节目的性质也决定了对“伪素人”的容忍度。若是以娱乐化为主、强调综艺气氛的节目,像《大学生来了》《男子甜点俱乐部》《奇葩大会》等节目,圈内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的素人可以是网红或具备综艺经验的“老油条”。因为这类节目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嘉宾必须熟悉镜头,言谈举止间可以带动气氛、自带话题,但大部分纯素人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就意味着强行加入素人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但不得不加的话,那就不如不选纯素人。”导演C表示。
而对于相亲类、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想红”的“熟脸”,业内人士表示还是需要“零容忍”,因为相亲类节目的根本就是“真情实感”的展现。曾经制作过相亲类节目的导演J在选择嘉宾时,必须严格筛查素人的真实身份,翻阅她近三年的微博,不仅不能上过同类节目,而且目前必须单身。除此之外,节目组也会在接触时细心留意嘉宾的“意图”。例如一些女嘉宾极具表现欲和话题,但种种细节体现他们并无真诚的交友需求,只是在表现,那节目就会淘汰这类人。
“所以如果我们解决不了素人参与节目的出口,和如何去表现素人的问题,除非政策的引导或规范,不然即便是“伪素人”,我也并不认为以后可以做好以素人为主体的节目。节目的功能性决定了‘素人’的选择。有的节目是游戏类综艺类的,有一些想红的网红来上也可以,不就是玩嘛。但如果是生活服务类或标签很重的,就还是要找真正的素人吧,这样才能不违背节目本身的宗旨。”
内幕:“伪素人”难杜绝,需更合适表达形式
“伪素人”现象在去年似乎正在好转。例如《极限挑战3》中让孙红雷为她送奶的路人大姐,《我们来了2》中与关之琳等明星一起旅行的优秀素人代表,甚至部分相亲类节目中真实“逼婚”的爸爸妈妈,不仅这些素人更加“素面朝天”,节目组似乎也正在尝试通过群像的方式将“素人”更好地融合到节目中。
然而纵观娱乐类真人秀、脱口秀等需要素人更具象的节目中,“伪素人”却依旧屡见不鲜。对此吴闻博坦言,伪素人身份目前仍难彻底更替,首先是由于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部分加入素人的真人秀常常被观众吐槽,因为国内观众更爱看明星。“即便是选择纯素人的综艺,你也会发现素人的存在效果还是为了凸显明星,目前没有综艺表现力的节目还是很难获得观众的喜欢。”
除此之外,国内的纯素人节目目前也很难找到吸引观众的模式点。欧美的真人秀大多以素人为主,但内容多是以现金大奖的刺激、趣味游戏来体现人性的善恶,但国内的素人真人秀大多还是以感动、崇高为内容看点,与明星类真人秀相比,视觉刺激不强,所以如果解决不了素人在节目中究竟应当表现哪些方面,或者应该通过什么看点去做素人,以后也不能完全杜绝“伪素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