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尚圈的潮流词汇让很多人眼花缭乱,各种新词层出不穷,从可露丽风到欧若风,真的让人目不暇接。这些词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正值换季,大家都想在小红书和淘宝上挑选两件心仪的单品,却被花样繁多的流行趋势搞得一头雾水。可露丽风、泽西风,听着像是外语的新品种,其实它们的存在逻辑真让人傻眼。比如现在想想,可露丽是一种法式甜点,它的颜色灵感来自于大地色和马卡龙色的撞色风,而这碰撞的美感又被奇妙地拼接成了时尚名词。
但问题来了,时尚圈的造词逻辑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简直不知所措,甚至觉得这些流行词汇像是在挑战自己的语言能力。时髦但实际上却没有实质内容的“可露丽风”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吐槽。这样的新潮名词和真实的穿着风格有什么直接联系?
此外,美拉德风本来是个源自食品科学的名词,而如今成为了棕橘色系穿搭的代名词,到底是时尚需要创新还是被某种趋势绑架?人们一边追求新的穿搭风格,另一边又不得不面对这些变化快得让人无法适应的名词。每当大众刚适应了一个风格,新的趋势又呼啸而来,让人感到压力倍增。
而“巴恩风”,则音译自“谷仓”,它将19世纪的农场工人服饰带入现代,却又引发了另一波讨论。这样的复古慵懒风,其实是对过去时尚的一个重新审视,但又少了一些真实的体验。有人穿上后可能会觉得好看,但看起来像是刚下地干活的农民,也难免让人莞尔。新旧时尚导致的碰撞与纠结,时常让消费者内心挣扎。
像是当下正火的废土风,这种主打土色系的风格似乎也在追溯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是期待一种自我的表达,还是接受了被消费的命运?当时尚的脚步变得如此快速时,很多对于风格的期待也被渐渐淡化,难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身份认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尚界,甚至连颜色也要被赋予一种意味,格雷系、薄荷曼波风等当代风格似乎在试图定义一种生活方式。可这样的定义真的符合我们的实际需求吗?
通过复杂的词汇创作背后,我们能否找到简单而真实的穿着方式?每一波新风潮背后,都藏着一条运行高效的产业链。这些时尚新词被用作营销工具,消费者的认知不断被这种流行趋势渗透,真正的风格却越来越远。
归根到底,时尚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潮流。面对这样变幻莫测的时尚名词,我们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场无休止的潮流追寻中,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风格,而不被这些“人造潮流”所左右,是每个时尚爱好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