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长剧集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们都在关注着以短视频为主导的新媒介如何改变观众习惯,传统长剧集感觉日渐疲软,并在这过程中,性别话题愈发被推向台前。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行业的创作者们该如何应对呢?
长剧集,尤其是辉煌一时的古偶剧,近年来遭遇不小的挑战。从《上甘岭》的收视纪录到平台流量的骤降,行业的变化映照出观众的心态。无法忽视的是,大众在面对短视频的快速便捷时,逐渐对冗长的故事产生了厌倦。这里不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文化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核心受众集中于年轻女性,部分剧集虽供给充足,却未能打开更多的受众视野。长剧集的创作者们,如今陷入了一种困境,他们开始意识到,简单的性别分类并未真正反映出观众的多样化需求,而只是把创作困在了狭隘的市场策略中。汪海林曾提到,不少作品一味迎合女性观众,反而忽略了其他潜在观众的口味,导致剧集的式微。
进入微短剧风潮后,行业内关于性别讨论的热度并没有消减,反而愈演愈烈。在许多剧集中,围绕女性角色的叙事受到盛赞,但伴随而来的,是男性角色频繁被边缘化的趋势。角色的塑造开始扭曲,男性角色往往成了“出气筒”,女性角色则被捧上神坛。这不禁该让人反思:这样的创作是否真的能够长久?
再看看技术层面,当长剧集开始接受以观众小众化的数据评估,创作的自行约束其结果则是可想而知的。在票房与收视之间,数据导向的创作风潮让不少制片方被迫舍弃那些更具深度的故事,转而迎合热点话题。这种情况下,剧集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追求热搜成了创作者们的必经之路,而其真正的创作价值却往往因此被忽视。
情感共鸣也是影响用户黏性的重要因素。观众希望在剧中找到共鸣,期待剧情能反映真实生活中的苦乐。然而,在“性别话题”愈演愈烈的环境中,观众的理解和期待却常常得到扭曲。电影《红海行动》和《战狼2》的成功,证明了男性观众的市场依然存在,只是被当下的妥协与自我定义所掩盖。
面对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也在思考出路。是时候重拾那些经典的叙事价值,让作品回归到以人性深度为主的故事中。无论是古偶剧还是都市剧,真正的艺术总源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洞察。嵇道青对此提出警醒:把握观众需求的同时,需重新审视创作气候与市场期待,不再单靠性别谈论创意。
节奏的多元化与情感的真实表达,才应是长剧集继续走向健康逆势的重要支柱。换言之,找到适合每个年龄段和每个性别观众的视角,才是未来长剧集发展的可前行之路。只有在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中找寻可能性,才能走出当前的窘境,迎来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新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