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21日,深圳迎来了影视行业的年度盛会——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这场被誉为“开年第一会”的峰会,汇聚了来自各大平台的重量级人物,共同探讨剧集产业的转型之路。
大会共设有14场专业论坛,话题涵盖产业趋势、技术革新与海外市场拓展,锋芒四射。市场信号的敏锐传递、剧集转型期的破局之道,正是这场峰会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长短剧之争”成为了各方热议的焦点——在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观看习惯与兴趣正在发生变化,传统长剧的制作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微短剧的崛起,是否让观众失去了对长剧的耐心?”这样的讨论不绝于耳。众多业内资深人士如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的侯鸿亮指出,“剧集的长度应该服从于叙事,品质才是定义精品的关键。”虽然微短剧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快节奏心理,但许多作品却陷入了同质化的危机。著名导演郑晓龙则警示道,优质文艺作品应当具有深刻性与广度,有能力引发观众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当我们面对日益缩小的长剧的市场,作品的质量成了检验标准。编剧汪海林强调,短剧不意味着先进性,长与短的争论并不应仅是篇幅的较量,而是应该考量内容的内在价值与吸引力。对此,编剧郭靖宇提出,长剧与短剧并非对立,应该探索出具备陪伴价值的“中剧”,这是未来的一条新出路。
与此同时,商业模式的优劣也成为了大会上频繁提及的主题。爱奇艺的创始人龚宇对红果利用独占协议垄断市场表达了不满,强调这种做法将对行业健康发展造成障碍。随着版权归属与产品交易的复杂性提升,合理营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显得尤为关键。各方就版权归属与AI创作等问题展现出多元思考,致力于解决行业内卷化的问题。
在技术革新方面,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如何在剧集制作中发挥作用,成为会议的另一大亮点。这场大会结合了《三体》和《唐朝诡事录》等成功案例,深入探讨了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AI技术的进步,创作者正面临着重构制作方式的机遇,可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降低成本。
从本次大会的讨论来看,尽管长短剧之间的争论热度不减,却显现出剧集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随着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愈发严苛,剧集制作将不得不在“量”与“质”的平衡间找寻新的出路。2025年的影视市场,期待在“长短共荣”的新局面下,创造出更多优质且富有深度的作品,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回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