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罗素带你走《幸福之路》—拆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5-08-07 00:04

《幸福的悖论》- 罗伯特·赖特:揭示幸福与痛苦、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哲学关系。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生活哲学书籍推荐#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幸福之路》【英】罗素,刘勃译,华夏出版社,2016-08,纸质书

罗素这位哲学家,曾被不少作家当作思想导师,比如王小波,还有毛姆。这本《幸福之路》是一本普世的生活哲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01 什么使人不快乐?

P5【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就会快乐,我觉得人类也应该这样。但并不是。这种种的不快乐,部分源自社会制度,部分源自个人心理,当然,个人心理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哈哈哈,罗素这个倔脾气,上来就把人的种种不快乐归到了社会制度上。今天在得到APP听了一本书叫《健全社会》,弗洛姆指出,健全的社会就是人本社会,是适应人的需要的社会。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这种论断也是完全可能发生的。当你发现自己不快乐的时候,错的一定是你自己吗?有待商榷的。这本书你再看到后面,就可以更加松一口气了,因为罗素说了,社会的过分竞争哲学其实是害人的。有没有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起来?

P6【这种不快乐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这些错误破坏了人类的兴致和爱好,而无论人类还是动物,其所有的快乐最终都取决于这些事物。】

02 对外部事物产生兴趣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P7【我并非生来就是快乐的,少年是我憎恨人生,总是徘徊在自杀的边缘,是想多学一些数学的念头阻止了我。现在,我热爱生活。1)因为我发现了什么是我最想要的东西。2)我成功的抛开了一些欲望。3)我渐渐学会了减少对自己的关注,不太在乎自己的缺点,培养看对外部事物的兴趣。对自我的关注不会引发任何前进的动力,你可能记日记,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这是不是幸福的。】

--这次重读让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注意的观点:对自己的剖析不会让自己进步吗?也不会让人快乐?哈?没看错吧?自律和自我精进不是主流观念大力提倡的吗?

杨奇函每天都会问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博学了吗?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每天都在坚持第N个100天计划,似乎不进步的自己都不配做自己呢。我现在每天看书,写读书笔记,也大概是对自己进行分析吧。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上是我以前从未怀疑过的。

直到昨天看了奇葩说,肖骁说不愿意别人夸他成长了,宁愿别人说他是稍微改变了,因为他觉得每次听到成长很进步,会觉得以前的自己是有多差呢。他不愿意变得不像自己,甚至丢了自己。

罗素说不要太关注自己,哪怕是缺点也不要太在乎,对外部事物产生兴趣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P15【我们中间会有看破红尘,觉得没有什么值得他活下去的聪明人。认为痛苦才是宇宙的本质,才是一个文明人所应有的唯一合理的态度。他们甚至以痛苦为荣。我自己却不认为。聪明的人会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快乐,一旦他发现对宇宙的思考会让他过于痛苦时,就会去思考别的问题。】

--看这段话的时想起一个聪明人--李诞,他说了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人间不值得。超脱吧!关于李诞,我十分好奇,今年他在奇葩说当导师,所以有了一个正经讲话的平台。首先,他是消极的,这种消极感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规则的漠视,对,他心中没有什么规则感。他是一个内心世界很稳固的人,我常常看到一些选手尬聊到鸡毛一地的时候,他兀自一个人笑了起来。哈哈哈,别人沉浸在规则带来的无聊中的时候,他却先跳出来了。可能他把生活当成一个笑话,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吧。

P19【和其他动物一样,人这种动物适合为生活做些奋斗。因为一切都如愿了的人还是会不快乐。缺少一些你想要的东西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一些人不快乐,可能是他什么都有了,便有了一种生命的空虚感。如果他能对外部事物产生一点兴趣,比如画画,写作,摄影等等,也许会少一点无聊。这和叔本华的钟摆理论相似,人类痛苦的原因总在匮乏和无聊之间摇摆不定。什么都没有是痛苦的,要为一日三餐挣扎,而什么都有了也是痛苦的,因为太无聊了。现在我们有了让这个钟摆的指针停下来的原因,去找一找自己的兴趣吧,这可能是破解钟摆困境的密码。

03 竞争哲学的小缺点

P40【金钱能增强人的幸福感,而一旦超过了这个点,我认为金钱就不能增强人的幸福感了。我坚信,成功只是幸福的一个要素,如果为了得到它而牺牲其他要素,代价就太大了。】

王小波、李银河都非常支持这个观点,当然,我也支持。对于那些妄想着赶快赚个几百万,然后什么都不想做了的人,他们可能没有认识到,幸福是持续有意义的追寻。对那些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尚未成功之前,成功是他的人生意义;而成功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到有目标的人生了,也许是这样吧,我未曾体验过,便也不能妄言,但马云可以。

P41【美国的小男孩从小认为,为获得财务上的成功而斗争,是唯一重要的事,他们不愿为任何一种没有经济价值的东西而努力。教育曾经被看成是培养享受能力的一种训练,18世纪,对文学、绘画和音乐有着自己不同的鉴赏情趣是一个“绅士”的标志之一。】

--享受能力和体验,是一种对事物鉴赏的品味,实际上品味和金钱根本没有必然的关系。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位旧居山林的奇女子,她现在自己开始搭建小木屋,每天早上吃英式早餐,喝下午茶,但世俗上来说,她是贫穷的,但她的品味并不贫穷。

P45【竞争哲学不仅毒害了工作,它同样毒害了休闲。医治的办法是承认理想的平衡生活中要有健全而恬静的享受内容。】

--当你有竞争意识之后,不仅应用在工作上,肯定也会延用到生活中。李笑来提出过要获得财务自由,就要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沿着这条思路,他说你能用钱买的时间是最划算的,比如花钱让人代买咖啡,花钱买服务,甚至花钱买知识。

猛一听,说的真有道理啊,醍醐灌顶。

但是,如果你愿意停下工作,出走去买一杯咖啡,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这种恬静的感受也是不错的。花钱买别人思考过的知识点,也要慎重,因为知识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火花,得到上面的专栏作者肯定是进步最快的人,深度思考的是他们自己,而大部分读者很大概率上不会得到他想要的得到。除非,他自己也愿意开始深度思考。

04 区分快乐和兴奋--用另一种角度看待手机里的APP

现代人的烦闷和兴奋居然被一个两百多年前的哲学家说中了。不信看一看下面这段话:

P49【烦闷的对立面不是愉快,而是兴奋。我们比祖先们的烦闷少,却比他们更怕烦闷。】

P55【兴奋就是毒品,会越来越上瘾,一旦停止了这种乐趣,人就会觉得烦躁和不满,觉得缺点什么,赌博就是就好的例子。】

现代人除了赌博,大家还刷微博,刷抖音,看B站,不都是一样上瘾吗?不看吧,觉得空虚,连续看三个小时会觉得身体被掏空。永不满足的寻求刺激感和兴奋点,一旦停下来,便觉得空虚到谷底。我们确实比我们的祖先更害怕烦闷和无聊,不信你试试一天不碰手机是什么感觉。这些互联网产品激起了人们兴奋的神经,而这种兴奋越多,会让人对真正的快乐感到不敏感。这时候罗素引出了一句经典的话:

P57【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一种平静的生活。】

这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兴奋和快乐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我们这代90后,大概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电脑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学校开设了电脑课。大家去上电脑课的路上没有哪一个不是飞奔过去的吧。当时这种新鲜事物让我产生了一种很幸福的错觉,为什么说是错觉,现在人手一台电脑了,这种感觉就自然消失了。

怎样区分兴奋和快乐呢?兴奋是一种即时的刺激,持续时间不会长久;而快乐是一种让人平静的可以持续的满足感。

比如我看书,写作的时候,这种感觉通常让人察觉不到时间悄悄溜走了。这时候的你是平静而快乐的。

罗素甚至说了一句颇为严重的话:

P54【不能忍受厌烦的一代将是渺小的一代。】

如果,肤浅和浮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那也要归结于这种生活方式带来便利和高科技的同时,让我们成为了注意力被收割的俘虏。

再好好看一下手机中的APP,你以为是它在服务你,其实是你在喂养它。

05 社会的普遍焦虑--企业家怎么这么容易过劳死?

最怕清晨在睡眼惺忪中又看到这些因过劳死的劳动楷模们的新闻。心中不免会深深的担忧,因为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也是睡眠严重不足的,其实这些新闻离我们很近。

P59【在发达社会里,最严重的一类疲劳是神经性的疲劳。在富裕人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P61【努力谋生而疲劳的普通人,很大程度上这种疲劳是焦虑引起的。】

就是说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发达社会中的人普遍患有神经性的疲劳和焦虑。我们还没迈向发达国家行列,这种焦虑后遗症就提前到账了。那如何降低焦虑呢?

罗素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拥有较好的生活哲学,多一点心理自律。

2)培养有序的头脑。在合适的时间里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包括睡觉时)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

3)了解到让我们焦虑的事情其实并不重要,我们不过是宇宙中的尘埃,这些事就更渺小了。

这三点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用处的,我也时常觉得焦虑,自从听罗素说幸福的生活是平静的,我也开始放宽了心,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更加让人舒适了。

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平静下来,还要培养一些可以度过闲暇时光的兴趣。这也是我开始着手写读书笔记的初衷。看看罗素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P202【明智地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目前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水平。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是会在其赖以生存的核心兴趣之外,让自己拥有很多附带的兴趣。不然,他怎么去度过那些闲暇的美好时光呢?】

06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简单来说,做以下归纳。后面还是会放几句原文,原文的简练是我等初读哲学书的无名之辈无法企及的。

1)不能太过自律,为了达成某种目标,除了自控,其实还可以靠培养兴趣,这才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

2)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忽略自己缺陷,接受自己;忽视自己的优点,这些微不足道;让自己的兴趣向外扩散。

3)减少欲望,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P215【一个人的热情和兴趣是向外的,而不是向内的,就应该快乐。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适应社会,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快乐的人会实实在在地生活,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得到爱的人就是给予爱的人,被算计过的爱不是真爱。】

在文章的最开头,罗素有指出社会制度是让人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而现在又提出让我们尽量适应社会。这还是真够中庸的,他对中庸之道是有夸赞的:

P203【中庸之道是一种乏味的学说,但事实证明它的确是真理。】

他甚至劝大家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P212【西方国家绝大部分男人认为成功才能让他们幸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放弃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少数人可以成功,什么都不做比做有害的事要好。做了某些放弃就说明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

某种程度来说,作者也是一个悲观主义的人。上面的观点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毕竟乐观一点,会让自己看起来是阳光的吧。

最后把这本书的结语放上来吧,这结语还真是写的煽情和气势恢宏,让人看完只能对这位天生属于世界和宇宙的哲学家拜服。

P219【所有的不快乐都是由某种分裂或不一致造成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乏协调就会造成自我分裂。如果不能靠客观兴趣和爱的力量将自己和社会连在一起,就会造成不一致。快乐的人是没有这种分裂和不一致的,他的人格既不会为了对抗自己而分裂,也不会为了对抗世界而分裂,他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他不会一想到死就忧心忡忡,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会和后来人分开。在这种与生命之流自然的深层结合中,一定能找到最大的快乐。】

致曾经对抗过自己的你,也愿你不用再对抗这个世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宇宙公民!

至此,这本书就解读完了。以上。

举报/反馈

网址:哲学家罗素带你走《幸福之路》—拆书笔记 https://klqsh.com/news/view/114625

相关内容

罗素幸福哲学视域下《追风筝的人》解读
《幸福之路》罗素
《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不读懂罗素,不足以谈人生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汉字有三大“缺陷”,他这么说有道理么?
罗素说:快乐生活
中学生必读的人文哲学书
不同时代哲学家眼中的幸福
哲学上的幸福是什么
《快乐哲学》 罗素
哲学书籍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哲学书籍十大排行榜揭晓,启迪思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