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励志教育实践——以苏炳添事迹为例
家庭教育实战案例分享——'家庭教育工作室在线课程'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视频资源#
体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肩负着培育学生意志品质、涵养家国情怀的使命。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成长历程,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教育范本,其事迹中蕴含的拼搏精神、创新意识与爱国情怀,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一、以拼搏精神涵养坚韧品格
苏炳添的运动生涯始终与“突破”相伴,而突破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坚持与付出。作为亚洲短跑领域的标杆人物,他曾长期面临“身材劣势”的质疑——1.72米的身高在以高大壮硕为优势的百米赛道上,似乎天然处于弱势。但他以“勤能补拙”的信念,将每天的训练拆解为精准到秒的计划:清晨5点30分开始技术打磨,正午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傍晚加练爆发力,深夜还要复盘当日技术动作。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使他在31岁“高龄”仍能突破生理极限,将个人最好成绩从9秒99提升至9秒83。
在体育教学中,可结合这一事迹设计耐力跑训练:要求学生以“分段突破”的方式完成800米或1000米跑,每一圈设定小目标,如同苏炳添在不同阶段对成绩的精准突破。当学生出现体力不支、想要放弃时,教师可即时引导:“苏炳添在2017年跟腱受伤后,曾用6个月时间从拄拐恢复到正常训练,他的每一步都比常人更痛,但他从未停下。”通过具象化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坚韧”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在困境中对目标的执着。
二、以创新意识培育科学精神
苏炳添的成功不仅是汗水的积累,更体现了科学训练的智慧。2018年,他大胆改变沿用十余年的起跑脚,从右脚起跑改为左脚起跑,这一技术调整需要重构肌肉记忆,相当于“重新学跑步”。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与教练团队反复观看比赛录像,运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优化步频与步幅的配比,最终实现了起跑反应时从0.160秒到0.123秒的提升。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打破了“亚洲人百米极限”的固有认知。
在体育课堂的技术教学环节,可借鉴这一思路:教授跳远动作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助跑节奏,通过录像回放分析自身动作的优劣;组织篮球战术演练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像苏炳添调整起跑方式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投篮角度”。通过将“创新”融入技术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只是拼体力,更要讲科学”,培养其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家国情怀厚植责任担当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跑出9秒83的亚洲新纪录后,弯腰抚摸赛道的动作感动了无数国人。他在赛后采访中说:“我想把中国短跑的火苗传下去,让更多年轻人相信‘亚洲人也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这种将个人梦想与国家荣誉相连的情怀,展现了当代运动员的责任担当。
在课程总结环节,可组织“我的‘百米赛道’”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苏炳添的追求相对照——有人希望在学业上突破瓶颈,有人立志在志愿服务中贡献力量,如同苏炳添在赛道上为亚洲短跑正名。通过这种联结,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为集体争光的具体行动。
苏炳添的事迹为体育课程思政搭建了“知行合一”的桥梁。当学生在跑道上咬牙坚持时,他们体会的是坚韧;当他们为改进动作反复尝试时,他们践行的是创新;当他们为班级荣誉全力冲刺时,他们传递的是担当。这种在运动中浸润的精神品质,终将内化为成长的力量,助力青年学生在人生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文字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美丽优雅自信
网址:体育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励志教育实践——以苏炳添事迹为例 https://klqsh.com/news/view/117148
相关内容
化整为零的励志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励志诵读”微课程为例高校励志教育.pptx
践生活教育思想,护幼儿本真童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权威发布丨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024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的实践
葛林高张晨瑛:课标视域下创意表达的理解与实施——以习作教学为例
基于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幼儿园生活教育探析
感觉-认识-实践:快乐教育的哲学进路与实践旨归
课程融入生活 教育创见未来——“七彩生活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构建与实施策略
励志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书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