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宣传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美丽人生从心开始——疫情下医务人员心理关爱课程》第十讲邀请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科)主任陈珏,带来《医务人员的心理自助技巧》视频直播。
疫情当下,医务人员的身心受到双重“挑战”。当出现情绪紧张、焦虑、烦闷,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下降、身体疼痛等“信号”时,您需要适时调整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自我帮助?这需要技巧。
陈珏主任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压力:是指个体对某些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境做出的反应,包括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抗疫中医务人员的压力来自多方面,如面对大量患者导致的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得不到休息、身体疲劳、工作环境差带来的压力、同事关系协调的困难、感到情绪压抑、家人无法照顾产生的内疚自责等,压力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适度的焦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做好应对准备,而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损害健康(生理、心理异常)。
压力下会带来身体、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造成职业耗竭。如果你对于“工作、生活兴趣、情感交流这三方面内容中,表现出两个以上的 “NOT”,那就需要特别关注。
陈珏主任接着讲授心理自助技巧。
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防止情绪失控,防止消极情绪危害健康的建设性行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找到、减少并最终消除应激源。
管理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她告诉我们,情绪不可以压抑,一定要宣泄出去,适度宣泄可以释放不良情绪,缓解紧张情绪,情绪失控容易导致行为冲动、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能力,情绪的好转会带来理智的思维和行动。
她进一步介绍了情绪管理的方法。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察觉自己的情绪(正念练习),第二步:采取相应的行动。治标方面:适度宣泄、转移注意力、自我安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治本方面:冷静三思、调整思维,改变心态。
陈珏主任还介绍了辩证行为治疗(DBT):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莎·莱恩汉(Marsha M Linehan)教授创立的一项综合性心理治疗。CBT的第三个浪潮,结合了东方禅学的辩证思想, 强调在“改变”和“接受”之间寻找平衡。用于治疗那些以情绪不稳为核心症状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后在抑郁症、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成瘾性疾病、进食障碍、ADHD也有有效证据。
DBT技能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希望提升情绪管理、改善人际关系的非临床人群的治疗与咨询,是一种疗效比较明显的综合性治疗方法。要学会DBT痛苦忍受技巧比如stop技能、智慧心念转移注意力等,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危机生存技能而不至于让情况进一步恶化。也要学会接受现实,可以自我安慰即阿Q精神,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学会安慰自己,追求精神胜利,这种方法,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护自己,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何快速缓解极端情绪?可用冷水给脸降温(30秒)、高强度运动、调节呼吸(每分钟五次至六次)、渐进性肌肉放松。还可以通过五种感觉的自我安抚来转移注意力进而缓解情绪,这是再次有专家提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五感法”来调整自己,说明这种方法非常实用有效。
陈主任告诉大家:你未必能掌控你周边所发生的事,但你能掌控你对于这些事情的思维方式(正面或负面),从而掌控你自己的情绪及压力。要学习乐观的思维方式,积极的自我对话,将不愉快的经历归因为具体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扩大。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于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来否定自己。可以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等。人是活在当下的,要对当下情绪及身体感觉保持正念,你的情绪不是你,不要追随情绪行动。
今天是“美丽人生从心开始——疫情下医务人员心理关爱课程”的第十讲,也是本次课程的最后一课,课程的宗旨是希望通过心理抗“疫”的形式,在帮助医务人员走出“情绪雾霾”的同时,促进“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社会氛围的形成,更好地传递“白求恩精神”,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
(20DZ2311500)
允许市科委免费公益使用和推广传播
团结 奉献 勤奋 创新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原标题:《陈珏:医务人员的心理自助技巧(可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