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空间与逻辑:《满江红》三重“ 高概念叙事”解码

发布时间:2025-08-07 10:32

制作概念图,帮助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笔记方法#

一、认同视角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

电影《满江红》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根基,以时代文化、 大众审美为内核,通过审视“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 重新演绎“ 满江红” 的故事内容,以合理想象、 适当虚 构的方式,完成了身份与文化认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存续与全新演绎提供了有效指引。

( 一)立足现代审美的身份认同

虽然电影《满江红》以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为起点,但其中没有讲述岳飞本人的故事,而是将同时期小人物作为主角,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与集体加工,对小人物群体进行编码,从小兵张大、舞姬瑶琴、马夫刘喜到丁 三旺等不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虚拟想象中,补充 和丰富了大众对岳飞的想象,从而在与时代同频中创新演绎出新的民族记忆、民族情绪,最终也在新的“人 物群像”中完成了身份认同。

全军诵读的词作《满江 红》不仅是影片的名称,也是岳飞的经典传世之作。本 片通过对其进行艺术表达,使其不再单纯指涉诗词, 而是真正归属于意识层面的“认知”。

不断被丰富、 重塑的“满江红”故事,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 典人物的记忆指涉,使观众在虚构与真实的叙事状态 中,找寻共享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意识。因此,在将小人 物群像与宏大主题融合的过程中,受众既完成了情感 释放,也在找寻自我归属中建立起应有的身份认同。

(二)聚焦情绪感染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认同系统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其中不仅具有倾向性,还有较强的感染力。电影作为重要的 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其通过视听画面、人物形象和 动作等途径传递情感、沟通思想。

电影《满江红》 充分利用“家国情怀”的感染力,借助情感认同的循 环效应,从个体传递到整体,营造了情感认同的良性 氛围。影片故事紧凑、叙事情节衔接紧密,遵循“三一 律”式的叙事结构,通过设计密度极高的故事情节, 较好地处理了悬疑剧情与喜剧演绎的关系。

在前期的 故事铺垫过程中,由紧张悬念、亲情来推进叙事,使观众的情绪体验与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较为积极和集中的状态。

此外,影片中的喜剧元素并非刻意安排、 设置,更多是在巧妙剧情的嵌入过程中,借助演员的 精彩演绎,展现紧张与喜剧等复杂情感交融交替的 特征。

该片用微观视角将叙事内容聚焦于“迷宫式大 院”的场景之内,借助小兵、舞姬和马夫等小人物的 命运抗争,用“以小见大”的叙事布局,描绘了小人物 书写历史的艺术图景,讲述“历史感”与“时代感”交 织的故事内容,深刻阐释了大众的“ 家国情怀” ,使观 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情共鸣,强化了影片传递的叙事 主题。

(三)回应观众期待的价值认同

电影《满江红》以满足观众期待为前提,平衡历史叙 事与观众期待,在书写“时代性真实”的历史故事中, 将家国情怀与观众期待相融合,实现了主旋律的历史书写。

该片虽然以代表岳飞精神的词作《满江红》为 创作素材,但是影片并没有出现岳飞,而是以历史上未记载的小人物为主人公,通过讲述小人物“舍身取 义”的伟大壮举,释放了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使观众从其拼搏、挣扎中建立深层次的精神共鸣。

借助全军共诵词 作《满江红》的场景仪式,以文字诵读的方式表达了 “精忠报国”的价值理念,不仅让观众在较为震撼的 视听场景中升华个人精神境界,也丰富了历史故事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新演绎的逻辑实践

任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写与演绎,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叙事者的价值关切。从文化认 同视角看,电影艺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写,通常建立在一定选择基础之上,通过有意识地凸显相关 内容,实现生动书写、时代演绎的理想效果。

电影《满江红》围绕传统诗词“满江红”进行创作,用扎实叙事、饱满情绪传递了真挚情感,该片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加工编码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符号进行时代演绎,构建了开放、创新的话语体 系,尽可能减少文本意义、叙事意图与解释意义之间的误差。

(一)“符号空间”与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功能实现

学者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认为, “意义与符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符号学原理中,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符号因为其蕴含的意义而成为符号。”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既是作品与观众沟通的媒介,也是电影作品实现艺术价值、彰显文化底蕴的关键元素。部分文化符号具有固定涵义,本身蕴含深 厚的文化底蕴。

电影《 满江红》在创作过程中,通过 选择相关影像符号作为叙事载体,塑造了具有强烈艺 术感染力的视听画面,使观众与叙事内容同频共振。

岳飞是河南人,历史上的北宋、南宋,也与河南有关。 因此,本片特意选择豫剧来辅助叙事。影片通过借鉴 传统艺术中“走马灯”的创作理念,用戏曲的“急急 风”快节奏推进破案。

在影片通过传统豫剧曲调的原有拖腔,加入时尚摇滚元素,设计“豫 剧+电音”的唱腔,既为观众呈现了节奏感强的“混搭”文化风格,又衬托了人物复杂、紧张的心情。

(二)“镜头空间”与电影叙事张力的镜像表达

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在《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 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一 文中提出,“从立意、选材、调度、表演等一系列创作过 程,都要把握观众在欣赏电影时的心理状态,给观众以启迪,让他们设想自己在影片中所处的位置。”

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创作的前提,为持续彰显叙事张 力,需要将求真求善的故事内容与独特创新的审美形 式相融合。电影《满江红》将剧情反转作为故事情节 处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人物性格、人物心理合理设计 反转剧情,着重体现了处于困局下小人物的命运抗争。

导演张艺谋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哲学,彰显东方特 色,关注人性反转,表达了“每个人都想活”的真实人 性。影片中,绝无胜算的小人物向死而生、不惧死亡, 寻觅一线生机,最终彻底扭转全局,实现了剧情的反转。

(三)“心灵空间”与电影文化消费的共融共通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 一书中提出,“电影是空间的艺术。电影是相当现实主义地重新创造真实的具体空间,此外它也创造一种绝 对独有的美学空间。'

电影作为叙事文本,在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进行重新阐释的同时,也在建 构新的叙事空间。

在电影剧本创作时,细节描写是塑 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基本方法,电影《满江 红》以人物群像、拼贴的叙事技巧,将大量故事集中融 入某一个或一群虚构的历史人物之中,不仅使其人物 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也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性、可看性。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逻辑

电影《满江红》从“艺术真实” 出发,密切关注市场期待和大众审美,将“文化契合” 与“情感交流”作为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逻 辑,成功唤醒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历史 的精神记忆。

(一)文化逻辑:以文化契合为前提,植入全新语境

以文化契合重新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采用 “创新性”借用、改编的拼贴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移植到新的文化语境之中,进而获得新的内涵。

电影《满江红》通过融入时代审美、自我诠释与全新认知,创新叙事方式、人物形象设计,借助新的电影语言表意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进行艺术 转化、全新演绎,在彰显故事性、艺术特征的基础上, 构建了新的艺术文本和历史样态,开辟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新的叙事场域,以新的叙事方式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 二) 情感逻辑: 以家国情怀为内核,寻找心灵共鸣

将故事场景 设置在“宋金对峙'的时代,将“忠将与奸臣' “小我 与大国'等矛盾冲突融入刺杀金使、密信丢失等情节 之中。原本小人物与秦桧的对抗几乎没有胜算,秦桧不 仅有大量亲兵保护,还有替身为其抵挡风险。

为了不让密信的事情暴露,秦桧下令除掉所有接触过密信的知 情者。然而,张大、瑶琴等小人物向死而生、不惧死亡, 反而书写了新的历史。

影片通过描述小人物在时代洪 流中的抗争、救赎,生动诠释了历史与现实关怀的人文 意蕴与深厚张力,使观众通过小兵张大、舞姬瑶琴、 马夫刘喜、打更兵丁三旺等一群“有故事的小人物' 找到心灵共鸣。

本片以强叙事、强视听效果为前提,以 “温暖现实主义'为创作底色,为观众呈现了温馨、感 人的叙事场景,通过设置多重反转,讲述小人物在大 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为,促使历史叙事与家国叙事、 英雄叙事有机融合。

(三)叙事逻辑:以“自足性真实”为目标,合理虚构艺术想象

历史文本是基于 “想象性'“文学性'的艺术虚构,是“诗化的历史'。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我们需要考虑作品的 完整性、观众的欣赏需求,通过合理虚构、艺术想象 构建完整、封闭的叙事链,从而实现“自足性真实'。

电影《满江红》诠释的艺术真实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素材的简单叠加,而是创作者根据时代审美、价值判断和创作立场,在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平衡中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

其通过将艺术美学与内容美学相融合,以“剧本杀”的形式展开叙事,构建了 “寻信立功—暗杀秦桧—重现遗作”的完整叙事结构,在合理虚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国命运同构” 的递进式叙事逻辑。

该片在书写家国情怀的同时,重新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增强了影片的可看 性,也为受众呈现丰富、立体的人性空间,更好地满足 了观众内心的审美期待。

结语

电影《满江红》坚持契合时代、拥抱市场的创作理念,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演绎方式、艺术生产方式,打造了大众认同、艺术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商业市场与艺术价值的有效融合。

#教育MCN动态集结号#

举报/反馈

网址:认同、空间与逻辑:《满江红》三重“ 高概念叙事”解码 https://klqsh.com/news/view/118113

相关内容

石头是《红楼梦》的“意义枢纽”,是物象叙事密码和器物叙事的巅峰
《五福临门》首播,一集弃剧,50分钟剧情,却3处叙事逻辑错误
中国学生普遍有逻辑缺陷?BBC纪录片《逻辑的乐趣》为你揭露
《人间清醒3:底层逻辑和顶层认知》水木然【文字版
逻辑的乐趣观后感
《逻辑的乐趣》——一部把逻辑讲得简单轻松有趣的纪录片
生产、维持和崩塌:明星人设的三重逻辑
《逻辑思维与诡辩:60堂改变思维方式的逻辑公开课》张晓芒【文字版
《借命而生》大结局,彻底烂尾,抒情无度,叙事逻辑无法自圆其说
「逻辑之趣」:探索奇妙逻辑规则如何揭示生活迷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