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乾:故宫神兽 藏在历史脉络里的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08-07 18:04

探索城市里的历史遗迹,感受城市脉络:比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历史文化分享#

人物名片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建专家,曾参与太和殿大修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担任《建筑结构学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多家期刊特约审稿人。

核心观点

■故宫学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备熟知故宫历史文化的人文素养

■尊重历史,科学论证,准确讲好故宫故事

■从故宫到宁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互鉴共进

周乾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吴冠夏 摄)

1925年10月10日午后,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在乾清门内的乾清宫前举行。从这天起,昔日的皇家宫阙走进了大众视野。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宫里的事儿还是应该听“宫里的人”讲。8月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携《故宫里的神兽》一书做客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用通俗的语言拆解故宫神兽的“前世今生”。

当日,周乾接受记者专访,围绕个人研究、传统文化传承、宁波地域文化等话题展开对话。

从力学研究到神兽研究:初心与深耕

记者:您是工科背景,还获过科学技术奖项,在故宫工作20多年,是什么契机让您转向神兽文化研究?在众多神兽中,您对哪种神兽研究最深?

周乾:故宫是座文化宝库,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神兽文化为其中的典型之一。从参观故宫的观众角度来说,2024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了1760万人次的参观者,这充分说明公众对故宫的历史文化充满了求知欲。从屋脊走兽到地面图腾,故宫里的神兽种类丰富,造型各异,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故宫的神兽,我在书中提及了50多种,不过关注特别多的是龙。古人认为,龙具有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本领,因而成为消灾驱邪、迎祥纳福的神兽。明清时期的故宫,为帝王执政及生活的场所,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如作为故宫核心建筑的太和殿,其内部金柱、宝座、藻井、彩画等部位,都有造型各异的龙。

故宫古建筑屋脊的“仙人骑凤”造型。 (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长期研究故宫神兽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特别有挑战的事?哪个神兽让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周乾:挑战很多,最关键的是要“准确讲好故宫故事”。比如故宫古建筑屋脊的“仙人骑凤”造型,网上流传仙人是姜子牙的小舅子、齐湣王的化身。这种说法在史料里根本站不住脚——姜子牙是周朝人,齐湣王是战国时期人。大量的研究表明:隋唐及更早时期,屋顶四角的屋脊前端极少出现走兽造型,多用三角形的戗砖或多层筒瓦垒叠。根据较早记载这种造型的宋代文献《营造法式》,仙人是“真人”,即道行高深的道士。现实中古建筑的反例,如山西五台山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现存较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就没有“仙人骑凤”造型。这说明:连唐代建筑屋脊都没有的“仙人骑凤”造型,显然不可能在周朝或战国时期存在。

后来,我查阅了大量史料才发现,“仙人骑凤”造型与朱元璋、朱棣等明代皇帝推崇道教密切相关。朱元璋起兵时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时,都得到了道士指点。而“仙人骑凤”在道教咒语中的含义是灭火。因此,故宫屋顶上“仙人骑凤”造型的主要寓意,是对天下太平的期盼,以及表达防火的祈愿。这种“打破讹传、还原真相”的过程,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每个神兽的细节里,都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寄托,准确解读它们,就是对历史的尊重。

神兽走红的启示: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活态”

记者:现在神兽文化很受关注,您觉得这种热度是因为历史厚重感,还是符号亲和力?不同时期对于神兽文化的解读是否存在差异?

周乾:两者都有。故宫里的动物造型,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还是想象中的,都具有一定吸引力。明清时期,宫中喜欢动物的皇帝不在少数。比如,乾隆皇帝就爱看《清宫兽谱》和《海错图》,这两本图录分别绘制了大量陆地和水里的动物。如今故宫已成为属于大众的博物院,观众进入故宫后,看到宫门前的狮子、宝座旁边的甪端、屋顶的五脊六兽等神兽后,都很感兴趣,或因为其造型,或因为其历史文化寓意。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神兽背后是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故宫丰富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不同历史时期,故宫内神兽文化功能各不相同。比如狗在明清时期为帝后的宠物、狩猎的助手。明宣宗朱瞻基有两条细犬(猎犬),名为“赛虎”和“赛狼”,都是他祖父永乐皇帝朱棣赠送的。朱瞻基每次随祖父打猎,总离不开“赛虎”和“赛狼”。这两条猎犬不但极通人性,而且十分骁勇,每当发现猎物,总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直到主人把猎物捕获。清代雍正皇帝尽管日理万机,却在养狗上颇费心思。《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记载,雍正在位期间,曾多次传旨为自己宠爱的小狗做狗窝,并亲自设计狗衣,监督太监制作。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紫禁城由皇宫转变为大众的博物馆,狗已成为紫禁城的护卫。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了养狗的科室,有专人喂养、训练狗,可认为是另一种“宠”的方式;而这些狗主要用于守护紫禁城的安全,可谓“大内侍卫灵灵狗”。故宫的纵深体系,已被区分成防护区、监控区和禁区。博物院内,布有技防、人防、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线。“犬防”作为保证博物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故宫警犬每天都要在下午清场后,在保卫处工作人员带领下,在故宫各个角落检查、嗅探,及时找出每一个藏匿之人(如有),保障故宫的安全。

故宫核心建筑太和殿内的蟠龙藻井。(受访者供图)

记者:面对当今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碎片化问题,您觉得像神兽文化这样的具象化符号,对于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有什么借鉴之处,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周乾:作用很大。现在每天进入故宫的观众特别多,多到票都不好买,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穿汉服进故宫参观的观众也非常多。这不仅仅是对于服饰本身之美的喜爱,也是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进入故宫参观,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古代智慧。这种知识的积累,就是认知由碎片化到系统化的学习过程。

《故宫里的神兽》这本书,侧重以神兽为核心对象,通过神兽文化来梳理故宫历史文化的脉络。神兽与帝王的喜怒哀乐有关联,是紫禁城丰富而又沧桑的历史见证。读者品读故宫神兽背后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把碎片化的认知串联起来,领悟故宫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当抽象的历史概念细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符号时,就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从故宫到宁波:地域文化里的“神兽基因”与传承智慧

记者:古建筑神兽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从演变来看,宁波保国寺的鸱吻保留龙头鱼尾造型,与故宫螭吻的纯龙头形态形成南北差异,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地域文化特质?在传承中,宁波如何立足自身,让本土建筑文化符号更鲜活?

周乾:神兽是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装饰的一个内容。比如螭吻,从汉朝出现在屋顶正脊,造型为(鲸)鱼尾,称为“鸱尾”,主要寓意为防火。唐宋以来佛教盛行,使得佛教中摩羯鱼的造型被引入建筑中,鸱尾造型变成了龙头鱼尾状,又称“鸱吻”,宁波保国寺屋脊的鸱吻就是这种造型。而到了明清时期的紫禁城里,鸱吻的鱼尾被去掉,仅保留龙头造型,称为“螭吻”。

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使得神兽造型各具特色。故宫建筑屋顶的螭吻凸显皇权的威严,宁波古建筑的鸱吻则偏重于轻巧秀丽,但二者“防火”的核心功能不变。屋顶螭吻既是装饰,又寓意防火,就是地域特色与功能需求的结合。

宁波传承本土文化,可突出“南方建筑美学”:保国寺的宋代建筑、天一阁的藏书文化,都是富有特色的。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可以借鉴故宫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思路,在保护好宁波文化遗产的同时,从中挖掘背后丰富的、具有宁波历史文化特色的内涵。

记者:“守正创新”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对宁波而言,河姆渡文化、浙东学派等都是宝贵遗产。您认为,在这些本土文化的传承中,该如何把握“守正”与“创新”,让传统与当代形成共鸣?

周乾:我觉得无论是故宫博物院,还是宁波、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都做得非常好。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守正”是守住本真,是传承思想精髓;“创新”是创造性转化推动文化发展。如河姆渡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大量榫卯构件的出土,标志着我国很早时期的建筑就包含高超的建筑技艺。这种非常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做好保护,也要做好传承。

以故宫为例,在做好文物保护研究的同时,文创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有效方式。公众通过购买文创的方式,把文化带回家,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宁波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无论是包含古代营造智慧的河姆渡文化,还是侧重于实践哲学的浙东学派文化,做得都非常好。通过多手段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措施,将更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的“守正”;鼓励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参与,将更有利于推进文化的“创新”。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周晓思

网址:周乾:故宫神兽 藏在历史脉络里的文化基因 https://klqsh.com/news/view/120533

相关内容

沈阳故宫古建筑技术文化展诠释400年历史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
“淄博烧烤”的历史文化解读
八卦阵:游戏迷宫到历史文化传承的奥秘解析
小说《国宝》:回顾故宫文物南迁之路,以民间立场看近代中国
历史文化
​故宫文华殿上演“动物总动员”
屋脊上的“神兽天团”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历史教案解读历史文化.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