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提升个人幸福感和生活满足感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积极心理学#
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不变的终极追求。
我们每个人,不论何种身份和地位,都渴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你幸福吗?”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热点。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平凡却又伟大的一员,也同样具有追求幸福的意愿和权利,而且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幸福显得格外重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有力保障,而教育的发展则与教师密不可分。优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成败。
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作为文化与道德的传播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幸福地教,学生才能幸福地学。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教学质量能有多优秀,对待学生能有多耐心,从而又怎能培养出乐观向上、幸福成长的祖国接班人呢?
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还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成长,甚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面对社会、家长的高度期望,分数和升学率的无情束缚,教学任务的日益繁重,知识的更新与教学理念的变革,都使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越来越沉重。
虽然一直倡导要给学生减负,但是教师的负担却依旧如故,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已成为常态。
教师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还要处理教学之外的琐碎事物,维系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平衡好工作与家庭,教师这份职业,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口中所谓的香饽饽。
教师的生存状况和幸福水平,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专家学者们纷纷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教师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展开探索和研究,在理论构建、影响因素、提升策略等多方面,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国家对教师待遇地位和身心健康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展开研究,从而探寻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河南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拥有基数庞大的教师群体,但有关该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等条件,都比中部地区有较大优势,因此所得调查结论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想要了解河南地区的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还需要对该地区展开单独调查。另外,教育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教师群体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而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较多的负面评价和消极情绪,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体验。
因此本研究将针对河南省信阳市的中小学教师展开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人口学特点,并探寻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以期待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反向变化关系,即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分别与职业幸福感总分、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消极情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换句话说,当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消极情感则较多,积极情感则减少,工作满意度降低,职业幸福感整体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王楠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及其下属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维度,分别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维度与职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林贵东等人虽未采用主观幸福感的三维结构,但同样得出了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的结论。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论保持高度一致,均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职业幸福感的预测效应
本研究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职业倦怠各维度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职业幸福感,联合解释量达到了73.5%;职业倦怠各维度能够显著的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联合解释量达到了71.7%。
职业倦怠中的低成就感和去个性化维度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联合解释量分别为33.1%和57.2%。
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预测能力较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去个性化在本研究中进入了回归方程,对职业幸福感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相比于其它两个维度,去个性化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最小。
而且本研究中职业倦怠各维度对职业幸福感的预测量达到了73.5%,比以往研究中的预测效应要高。产生结论不完全一致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可能是样本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各有差异,不同学校的福利待遇和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不同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学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因此职业倦怠对职业幸福感的预测效应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差异。
其二可能是测量工具有所不同。以往研究多采用主观或总体幸福感来测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而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编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完全是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真实场景编制而成,针对性更强。
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也是专门为教师群体开发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因此本研究中职业倦怠与职业幸福感的相关性更高,预测的解释量更大就不难理解了。在现实工作中,职业倦怠感较严重的教师一般职业幸福感都不会太高。
提升建议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关系到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管理制度,还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心态的调整和自我的努力。结合本研究得出的有关结论,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第一,中小学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将一部分精力分配到教师身上,为在校教师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和舒缓压力的平台。
由心理咨询室的教师针对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研发一些课程或讲座,定期推荐一些书籍并开展心得交流会,使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以及自我觉察和反思的能力。
情绪的产生来自个体对事情本身的认知和解释,所以不同特质的个体面对相同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是有差异的。通过心理辅导和自我调节,可以有效缓解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第二,虽然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职称评定等客观条件很难在一时间发生质的改变,但学校可以通过其它主观途径,来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学校可以加强与名校的联系,定期开展交流和培训,将名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成果引进到学校里,供教师们去参考和实践。
同时设立相应的荣誉和奖励,鼓励教师将学习经验落到实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成就感。
工作满意度也包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满意度,如果学校能为教师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予教师获得更多荣誉的机会,那么就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第三,经本研究发现职业倦怠能够负向预测职业幸福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职业倦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有的教师是因为面对压力不知如何是好,久而久之产生无助感,从而放弃努力,产生职业倦怠;有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能力,倘若从工作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便会滋生怀才不遇之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有的教师喜欢挑战新鲜事物,长期面对枯燥重复、缺乏激情的教学工作,便会产生职业倦怠。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倦怠类型的教师,展开不同的引导和安排,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举报/反馈
网址: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https://klqsh.com/news/view/121522
相关内容
十本幸福指南: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探究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视角:幸福的真正来源探秘
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感的6个秘诀,你知道吗?
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家庭幸福感.docx
探索积极心理学:促进幸福和个人成长的基本原理
积极心理学的生活策略:提升幸福的实用技巧
杨九俊: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4个生活领域的实践指南
普通人也能拥有的幸福法则:积极心理学教你5个快乐开关,2024
五本积极心理学书籍,让你拥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