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一场直播言论引发的争议,让汪苏泷与张碧晨之间的音乐关系再度成为舆论焦点。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在直播中毫不犹豫地宣称“发一百遍《年轮》也只会写张碧晨是原唱”,这一言论如同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关于“原唱定义”与“版权归属”的激烈讨论。
随着7月25日的临近,这场由网红言论引发的争议迅速升温,相关话题接连冲上热搜,诸如“张碧晨告别年轮”和“汪苏泷决定收回年轮版权”的词条层出不穷,让《年轮》的“原唱之争”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回顾《年轮》的发行历史,这首歌曲由汪苏泷作词作曲,于2015年作为电视剧《花千骨》的插曲推出,采用了“男女双版本”的形式。张碧晨的女声版于6月15日率先发行,而汪苏泷的男声版则在6月30日上线。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版本均标注为“原唱”,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年轮》就存在双原唱的设定。
面对这场争议,汪苏泷和张碧晨的团队于7月25日凌晨相继作出回应。汪苏泷工作室首发声明,表示:“在《年轮》发行十年之际,我们决定收回《年轮》授权,暂不授权该作品做任何演唱。”随即,张碧晨工作室也贴出合约证明与时间线,强调“张碧晨女士作为该作品唯一原唱”,并在评论区中表示“好好和这首作品告个别”。在当晚的演唱会上,汪苏泷以一句谐音梗轻松回应争议,称深圳有影子,暗示自己并不惧怕外界的质疑。
展开剩余 62 %
汪苏泷工作室在后续声明中语气平和却态度明确:“今夜的罗曼城,雨来了雨停了,带来了彩虹,带来了凉爽晚风。在每首歌的大合唱里,大家也被爱和快乐包裹。我们的词曲从未旁落,我们的初心也从未改变,希望纷扰止于今夜。”张碧晨工作室也进一步回应,明确了三点:首先,张碧晨依法享有《年轮》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演唱权;其次,出于自我选择,张碧晨今后将不再演唱该歌曲;最后,感谢词曲作者的付出。
虽然争议的焦点是《年轮》,但实际上,张碧晨与汪苏泷之间的音乐合作并非只有这一首。两人共同创作的作品还有《下一秒》和《梦幻诛仙》。在这三首作品中,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的创作核心地位始终明确,而张碧晨的演唱则因作品定位而展现出不同的风格。这种合作不仅体现了音乐创作与演唱之间的深厚联系,也反映出两位艺术家在音乐表达上的独特视角。
然而,争议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原唱”的定义和版权的边界。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并未对“原唱”作出明确界定,行业内通常将“首次公开演唱”或“官方首版发行”视为原唱依据。当同一作品存在多版本先后发行时,这一界定便容易引发争议。以《年轮》为例,张碧晨的版本因剧集先行播出而成为大众认知中的“初听版本”,而汪苏泷的男声版虽稍晚发行,却同样标注为原唱。这种“双版本并行”的模式在影视原声领域并不罕见,但因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日后的争议隐患也随之增加。
此外,版权授权的复杂性也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包括收回授权的权利;而张碧晨作为演唱者,则依法享有表演权与永久演唱权,但这一权利受到著作权人授权范围的限制。当著作权人选择收回授权,演唱者的商业演唱便面临阻碍。这一法律层面的“合规操作”,却在情感层面引发了关于“创作与演唱贡献如何平衡”的激烈讨论。
目前,围绕《年轮》的争议虽然尚未平息,但已促使音乐行业与公众重新审视“原唱”的定义、版权的边界,以及创作与演唱在音乐作品中的共生关系。正如汪苏泷工作室所言:“希望纷扰止于今夜。”而对于听众来说,或许更期待的是,这些曾带来感动的音乐作品能够回归其本身的旋律价值,而非陷入无休止的争议漩涡。音乐本是表达情感与共鸣的艺术,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美好的旋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