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忙碌的奔波中,忽略了健康这一宝贵财富。健康,绝非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它更是心理的平衡以及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这便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 年提出的“三维健康观”。这一全面且深刻的概念,综合考量了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是我们理解健康的重要基石。
从身体维度来看,健康意味着身体各器官和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具备良好的体能和抵抗力,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心理维度上,心理健康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而社会适应层面,则强调个体能够主动顺应环境变化,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平衡点,构建起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
这三个维度彼此交织、相互影响。身体疾病可能会引发心理上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疾病不仅会干扰我们的社会功能,还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同样,若无法适应社会环境,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同时引发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因此,要实现全面健康,就必须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平衡与统一。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便是“预防为主”。预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理念,在中医“治未病” 的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现代社会,“预防为主” 更是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方针。它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经济角度看,预防疾病的成本远远低于治疗疾病。以接种疫苗为例,其费用相较于治疗传染病所需的高昂费用,简直微不足道。日常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的投入,也远不及治疗慢性病的花费。从有效性来说,预防能够有效降低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通过控制血压和血糖,可以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从可持续性而言,预防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健康状况,更是为未来的健康奠定坚实基础。良好的生活方式一旦养成,将使人受益终身。
一级预防,即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在疾病尚未发生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接种疫苗等措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实现不得病、晚得病的目标。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充分表明,健康素养在维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它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营养、身体锻炼、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卫生习惯、疾病预防和保健、安全急救技能、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健康信息获取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占8%,而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比高达60%。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因素往往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然而,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一占比最大的因素,恰恰是我们最有能力改变的。这无疑为我们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观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同时,健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也要关心身边人的健康,积极传递科学的健康理念,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保持每天适量摄入谷类食物、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注意粗细搭配,适当增加鱼、禽肉、蛋类的摄入,减少红肉摄入。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的人,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荤素均衡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避免食用霉变食物,限制烧烤、腌制和煎炸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减少致癌相关感染,保持个人卫生,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相关细菌和病毒感染。工作中,注意做好职业防护,避免接触职业致癌物。定期进行防癌体检,早期发现可能的肿瘤。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实现梦想、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石。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将健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行动中,以积极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共同迈向健康、美好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