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思第的博客与中国音乐研究
研究中的深度思考乐趣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学术研究的乐趣#
摘" 要:钟思第的博客是其中国音乐研究的数字化档案馆,是了解其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北方音乐研究、民间宗教研究海外传播的媒介之一。在中西方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互动有限的状况下,该博客对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学家以及北方民间宗教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钟思第的中国音乐研究不局限于音乐,而是更多地关注社会变迁,聚焦个案的民间音乐(宗教)如何在演变的社会中构筑其变迁的历史。
关键词:钟思第;博客;冀中笙管乐社;李家阴阳唱经班;民间宗教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6-0095-10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4.06.013
收稿日期:2024-07-04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艺术类人才特殊培养项目”(项目编号:202308340026);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田青思想研究:从佛教音乐到非遗保护”(项目编号:2023AH050210)。
作者简介:
张黎黎,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中国民间音乐。
①" 参见以下著作:Stephen Jones.Folk Music of China: living instrumental traditions,Clarendon Press (with CD) (《中国民间仪式组织》,1995);Stephen Jones.Plucking the Winds: lives of village musicians in old and new China,CHIME Foundation (with CD) (《采风——新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生活》,2004);Stephen Jones.Ritual and music of north China: shawm bands in Shanxi, Ashgate (with DVD) (《山西乡村礼乐》,2007);Stephen Jones.Ritual and music of north China, volume 2:Ashgate (with DVD)(《陕北乡村礼乐》,2009);Stephen Jones.In search of the folk Daoists of north China. Ashgate (《华北民间法事与道士》,2010);Stephen Jones.Daoist Priests of the Li Family: Ritual Life in Village China,(with Documentary)(《李家祖传阴阳》,2016)。
钟思第(Stephen Jones)是值得中国音乐学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位西方学者。他去过中国北方上百个农村做过田野考察,这些地方主要集中在河北、京津地区、山西、陕西,除上述地区之外,他也曾对辽宁、山东、江苏、福建、浙江等地的民间乐种及乐社进行过考察。迄今为止,钟思第已经出版了6部有关中国民间乐社的专著。①
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合作尤为重要,对音乐研究所学科建设的帮助也为老一辈学者所铭记。他作为研究对象不止一次出现在中国博士学位的论文当中。除了中国音乐学界,中国人文社科如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一线学者也重视钟思第的中国北方道教音乐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曾以他和他的作品为主题,开设专题讲座。但总体而言,中国学界对钟思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价值的关注还不够。本文着重梳理钟思第博客中的中国音乐研究的内容和理念。
钟思第及其冀中乐社研究,是我博士论文的重要内容。论文以河北省南高洛作为田野考察对象,以改革开放初期音乐学界对河北音乐的考察、京津和冀中地区民间音乐的调查和普查,以及南高洛音乐会的研究为背景,作为接续学界冀中乐社研究的一个新内容。在此研究过程中,钟思第的价值和意义得以明显呈现。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阅读相关文献之外,钟思第的博客也是我经常浏览的内容之一。从2016年到现在,钟思第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博客,宣传李满山李满山是钟思第第六部著作《李家祖传阴阳》中李家阴阳唱经班的班主。钟思第为了宣传随书附带的纪录片《李满山——一个民间祖传阴阳的肖像》而开始博客的写作。的电影是他开始这个博客的主要原因。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我并没有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他的博客上面,一者,有关他的研究和冀中乐社的研究材料繁多;再者,论文更多关注的是他对于南高洛音乐会的研究,所以对他博客上诸多的书评、照片、录音、田野考察等内容没有过多关注,通常情况下,我对他博客的浏览以他推荐的条目为主。在中国和西方音乐学界乃至社会层面互通并不普遍的当下来看,钟思第的博客之于中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学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中西方多媒体平台上,他的博客是英语国家观察中国音乐研究,尤其是中国北方音乐研究的一个为数不多的重要窗口。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多媒体平台宣传中国传统音乐和优秀音乐学家,包括期刊的公众号等,但是这些主要用中文撰写的内容很少有西方人能看懂。即便有些公众号有英文摘要和简介,但所在的网络平台在西方社会鲜有使用者。钟思第的博客在这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微博可以视为个人的档案馆,是博主思想和行为的汇总与展示。本文以钟思第博客这个数字化的私人档案馆为窗口来展示他对中国音乐研究的思想和历程。
一、钟思第博客中的主要内容
钟思第的博客内容丰富,涵盖资源广泛。尽管他讨论的主题通常很专业,但其行文却以幽默出之,这使得他的博客兼具了学术性和趣味性。其博客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将学术见解与个人叙事相结合。他将40多年的中国实地考察与学术思考相结合,在博客中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知识场。他的博客内容形式多元,包括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主题有高洛、李氏家族(在家道士)、陕北、吹鼓手、地方仪式(田野笔记)以及顶部菜单的主题,即下文介绍的主页标题:我的博客、电影、书、演奏者、李家阴阳、主题专栏、出版物、音频和视频等,其中7个标题中又有不同内容的分类。各篇博文中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尤其是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基本来自其本人实地考察时的拍摄,少部分来自网络转载。博客中的内容大多与他的中国音乐研究或中国民间道教研究有关,资料种类丰富,内容详实。
以下详细介绍五个栏目:主页(Home)、我的博客(My Blog)、播放列表(Playlist)、主题(Themes)、其它刊物(Other Publications)。
“主页”正文有博客的标题:道教—生活—语言—表演—笑话。内容篇幅不长,但相关链接非常多。“主页”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介绍博客侧边栏和顶部菜单的详细页面,帮助读者了解博客的内容。例如在右侧边栏“最近条目”(Recent Posts)能够看到近期新发表的一些文章标题,类似于目录,可以直接点击进入文章的阅读界面。博客经常更新,所以这部分内容会有相应调整。其次,指出注册这个博客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李满山及其家族,对李满山的家族仪式做了简单介绍。接着扩展到其它主题,例如笑话、生活、漫谈等。最后,对西方艺术音乐、女性主义、欧洲民间音乐(弗拉门戈等)、西亚中亚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土耳其)的研究文章以及北印度拉格的系列文章等也做了大致索引,以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感兴趣的内容。
在“我的博客”部分,内容有:必读部分、语言(中国、欧洲)、李家阴阳经班(电影、仪式、文章、其他)、女性主义(在中国、音乐、其他)、仪式、道教、田野作业(包括中国与外国)、中国。其中的道教、田野作业和中国部分主要呈现他在中国做田野考察的内容,有河北省涞水县南高洛主题、山西李满山主题、陕北采风、湖南音乐考察路线图、道教音乐主题等。
“播放列表”部分,是侧边栏音频库的评论,目前音频有15首,来自其专著附带的CD,内容包括山西阳高李家阴阳唱经班、山西阳高滑家鼓乐班、河北省涞水县南高洛音乐会及其它吹打班。
“主题”一栏的内容最为丰富,基本上全是中国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有:地方仪式、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揭开“活化石”、解开“道教音乐”、重新思考正一道和全真道、消除边界:中国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中国佛教仪式、中国北方的仪式神像。在“地方仪式”一栏又包括29个有关中国山西、河北、湖南等地区的道教仪式与传统的专题讲解以及河北后土宝卷的研究文章。除文字之外,还包括人物、表演场地、地图、仪式活动及物品的实景拍摄等。
“其它刊物”包括河北(这部分是河北考察的重要概述)、高洛、陕北和链接。高洛部分呈现了南高洛音乐会成员、文坛念经、仪式、仪式团体、高洛天主教徒、地区历史等重要内容,是了解高洛早期社会历史和当代仪式景观的重要档案资源。这部分有7个主题,分别是南高洛:致敬两位仪式领导者;高洛:文坛唱诵;高洛:仪式想象;高洛:其他仪式团体;高洛:新年仪式;南高洛:天主教;高洛:早期历史。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其2004年出版的专著《采风——新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生活》(以下简称《采风》),具体内容将在下文的南高洛部分详细评述。
“链接”部分罗列了将近10个与中国宗教文化相关的网站,也值得大家关注。第一个链接提供了一份自1995年至今的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的英文出版物书目。链接里直接呈现了2002—2023年的出版物,具体内容包括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和摘要,每一年呈现的出版物数量不等,大约在5本至50本之间。以2023年新的出版物为例,罗列了5本专著,分别是《神圣空间的流动:城市化对神灵交流的影响》《晚清帝国书写祭坛中的神明社会网络》《命运计算的艺术:在台北、北京和开封实践占卜》《宗教旅游开发中的寺庙管理者——以澳门为例》《东北汉军八旗七项祭祀仪式渊源再探》。网页中提供了各个专著的摘要及相关书目信息,对了解西方的中国宗教文化及其它民间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对了解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海外传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国学者的西方田野局限——博客的视角
在呈现自己的中西方田野经历或其他学者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时,钟思第都倾向于做对比观察和描述。钟思第在对比过程中会直接链接相关资料和博文,给读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以展示一个相对宽广的视野。为了呈现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博客不仅在文字方面进行对比,同时还附有纪录片、档案、照片和录音等内容,对自己提出的诸多观点和现象提供可以佐证的各种资料来源。此外,在任何一篇博文当中,对于相关主题,可以直接点击该博文中的关键词以进入到相关文章的阅读页面中,因此,每篇文章又关联着若干文章,资料详实。
以钟思第写李世瑜的博客为例。李世瑜被誉为当代研究宝卷和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权威学者,1922年出生于天津,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主要著作有《现在华北秘密宗教》《宝卷论集》,此外还编有《宝卷宗录》等。《现在华北秘密宗教》完成于1948年,该书有4份调查报告,在后来的增订版中增加到了8份。该书对华北各教流派的源流、教义、仪式及信众等宗教生活做了详细的记录,是了解彼时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著作。《宝卷论集》是了解中国早期一贯道宝典及江浙地区宣卷、宝卷等内容的重要著作。1984年,李世瑜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讲学,为期一年半,其间还去了英国、法国和加拿大讲学。在其最后一本著述《李世瑜回忆录——三亲集》296中,有一篇名为《调查美国费城大学区的教堂》的文章让钟思第有感而发,写出了一篇博文:《李世瑜论费城的民间宗教——来而不往非礼也》。李世瑜在文章中指出:
大致说从清末开始许多外国学者到中国来的目的就是挖宝、猎奇,敦煌石室、昭陵六骏的被盗买是典型。现代的典型是我的老师贺登崧,他居然横跨大同、万全、宣化三个地区的三百多个农村,进行面儿的调查,逐个详细记录,写出大量文章,可说是尽窥我国民间的堂奥,成为要来华的学者的必读之作。 296
一位美国记者询问李世瑜调查美国民间宗教的目的时,他说,这个问题要问你们到中国去调查我们的宗教情况的学者,许他们去就许我来。中国有句俗话是:“来而不往非礼也。” 311这是钟思第这篇博文题目的来源,这个回答被钟思第认为是“好强好胜”式的回答。
随后,钟思第分析了李世瑜试图将他与贺登崧于1947年、1948年在中国万全县的93个农村和张家口市,以及宣化县115个农村和宣化市的实地考察方法应用到美国“民间宗教”考察(包括费城等地的教堂及多样化的基督教生活)中的局限性。钟思第认为,中国学者尚不具备把研究从中国农村转移到美国城市的条件和基础。西方学者的中国研究,无论是自己还是和中国学者一起,是建立在大量的中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以及大量中国田野的实地考察之上的。而李世瑜的费城考察,缺乏主客观条件,很难参与记录宗教生活的复杂性当中,包括种族、肤色、性别、移民、贫困和社会变迁等问题。李世瑜所使用的“推门就进”,有人就谈话式的调查方法,很难窥其堂奥。同时,李世瑜在费城所遇到的警察问题,也同样出现在钟思第的中国田野经历中,在这篇博文中都有提到,并且有直接的链接文章。
博文对李世瑜提到的圣母、一些宗教教派的历史背景和教派风格等都给予了更多的解释,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档案和纪录片。这篇博文对中国学者思考或者研究美国社会的民间宗教具有一定的启发。
三、钟思第博客中的李满山和南高洛
在上述介绍的博文当中,有内容重复的部分,比如有关李满山的内容,可能会同时出现在“李满山专题”和“田野工作专题”当中。有关南高洛的内容会同时出现在“必读部分”和“高洛专题”当中。这两个主题是其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在不同模块当中,都有与之对应的主题和内容,尤其是李满山。博客中所呈现的录音大部分来自李家阴阳唱经班,少部分来自南高洛音乐会。因此,博客中有关李满山和南高洛的材料最为详实,可以被看作是李家阴阳和南高洛音乐会研究的档案馆,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北方民间乐社和民间道教颇为全面的信息中心之一。
(一)钟思第与李满山和李家阴阳
道教及其生活中的仪式实践,尤其是中国北方祖传民间道士生活中所使用的仪式,是钟思第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博客呈现的核心主题之一。博客中有李家唱经班考察与研究的专栏,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照片”“李培森的神像”“新旧神像”“文本”“地图”。每个部分的博文中又链接很多相关内容。钟思第对李满山和李家唱经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纪录片和专著,博客上的内容是对其之前研究成果的扩展和补充。纪录片《李满山——一个民间祖传阴阳的肖像》,全长82分钟,中英文对白,附英文字幕,在博客“电影”(The film)部分有完整影片呈现。这部电影讲述了李家第八代在家道士李满山的礼俗生活。李满山出生于1946年,是中国山西北部阳高县民间一个唱经班的班主。纪录片主要内容来自2011年以来的拍摄,也包括1987年以来拍摄的一些镜头,展示了李满山作为民间乐班班主所主持的一些丧葬仪式。他的个人活动包括确定下葬日期、装饰棺材,以及在田间工作的场景等。影片在唱经班念经、法器和笙管乐的背景下,呈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镇化、现代教育制度和流行音乐在民间葬礼中的使用等挑战下,李家阴阳的仪式音乐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李满山及其家族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农村为当地群体服务的活动,吸引了世界上一些人类学家、道教学者和其他民间宗教学者的关注。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全球化研究组主任丁荷生(Kenneth Dean)说,任何对道教在现代中国的命运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观看钟思第的这部内容丰富而精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暗示了寺庙及其传统仪式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的消失,但揭示了道教礼仪的持续存在以及文本和音乐的重要性。
无论是中国学界还是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居家道教的民间组织,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南方,钟思第则关注中国北方的道教传统,他对山西阳高县李家阴阳唱经班的深入研究,颇受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这是其与大多数西方学者的中国音乐研究的差异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30年间,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北方地区进行田野工作的西方学者并不多见。即便有一些西方学者在这一时期来到中国,也大多选择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研究,其关注焦点亦非中国大陆民间音乐。”34钟思第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中国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一直在中国北方进行大面积的普查和考察活动。从2018年《李家祖传阴阳》的出版和纪录片《李满山——一个祖传阴阳的肖像》播放而发起的各种学术讲座、专题展演当中可见一斑。在专著中,钟思第深入探讨道教仪式实践的复杂性,强调正一道和全真道尽管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类似的仪式贯穿在各自的实践活动中。30多年的田野考察经历,钟思第早已熟悉了李家乐班的仪式过程,并时而作为乐班成员参与仪式活动。丰富的经历和经验使他的观察有别于其他一些学者对这两种道教分支的传统理解,他不赞同对民间道教的派别进行简单分类,指出这种标签化的认定可能会掩盖当地实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指出,正一道和全真道都共同使用类似的仪式文本和表演风格,对于诸如正一道的音乐更加活泼,全真道的音乐更加庄严之类的观点并不认同。
无论是在《李家祖传阴阳》一书中还是在博客有关李家阴阳唱经班的研究中,他都强调道教仪式的复杂性和地方化特征。 112-130无论是用纪录片还是用文字来记录这种仪式以及解释经卷(如“念”或“唱”),都是不容易的,且挑战性很大。因为,“为了注意到差异,(常常)需要反复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某种法事。”116钟思第在对李家阴阳的研究中特别重视“变迁”的主题,而不是以“活化石”的理念进行分析。他认为,关于抢救的研究理念倾向于传达一种永恒,似乎与时间无关,很少能看到几个世纪以来时间在这种仪式活动中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用这个视角无论是研究在家道士还是民间音乐都是片面的。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变迁”的视角研究在家道士是必要的,这就是“我对李家阴阳研究的项目跟那种研究抢救‘活化石’非常不同的一面”116。在这种研究观念的启发下,钟思第的李家阴阳研究着重深描各种各样的细节,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迁中表演活动的细节。因此,参与观察,从眼前的观察中受益,去追踪与社会背景同步变迁的表演风格是他关注的主要内容。
钟思第在这本书的附录里明确了他对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问题意识。在附录“道教仪式研究中的民族志、表演和历史”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回应了部分学者对于他深描当代“音乐”社会的质疑。他说:“当我与中国同事们讨论地方民俗文化报告缺乏当代的历史细节描述时,经常听到有人还击说,‘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没必要去讨论它。’”钟思第认为,这种想法具有片面性,它抑制记忆的生成与流动。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老年人,也一定有不同于其他同龄人和年轻人的经历,但这种记录仍然很缺乏。如果因为“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忽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描写的话,我们可能会认为拉脱维亚、叙利亚和新加坡各阶层的人们的经历都是类似的,不值得去记录。无论是作为音乐学家还是人类学家,抑或是历史学家,都应该在变迁的社会场景中实事求是地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钟思第认为,抢救可能确实是田野调查中有价值的方面之一,“但是专注于重现昔日的辉煌,往往会淡化变迁的当代社会,让鲜活的记忆沦为模糊的背景。这也是音乐(包括中国音乐)里的一个问题” 117。因此,“如果只参与抢救,而不记录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似乎有一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点奇怪。况且,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而这种方法能为我们提供最详尽的信息”。在他的博客文章《民族志的基本目的》中,钟思第再次强调,民族志学者对传统文化所要做的更多的是记录它,包括农村生活的所有问题。而学者在考察中不需要喜欢工人们或是在家道士的曲目,但是他们都需要被记录下来。在《华北民间道士与法事》(2012)一文中,他指出:“研究乡村仪式文化的目的,是了解一直在变迁的老百姓的文化;而不是为了寻找‘绝响’、‘民族文化精粹’等!”所以他“希望看到的是‘深描’,不光是对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文化生活,而且还应该包括老艺人回忆的一些早期的资料”,“要注意到艺人对过去的主观回忆”,5我们需要有人这么做,以成为一个民间文化的搜集者和捕捉者。134
钟思第对李家阴阳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田野考察、学术写作、录音录像,还带领他们出国演出。从2005年开始,在钟思第的帮助下,李家阴阳唱经班受海外中国文化节、艺术节、高校和孔子学院的邀请,多次去西方一些国家演出,如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等。
(二)钟思第与南高洛音乐会
南高洛村位于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当地的笙管乐社叫作音乐会。冀中平原的音乐会分为南乐会和北乐会,二者使用乐器不同,存在职能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当地除了有南高洛还有北高洛,南北高洛都有属于自己的“南乐会”和“北乐会”。南高洛笙管乐社的研究是钟思第中国研究的第一站,在京津、冀中地区长时间、大量的普查和考察之后,他选择将南高洛作为深入研究的田野,他自己也曾感慨:“我把自己长征的第一步,更像是悠闲的散步给了高洛。”168谈及为什么在华北地区做过大量的普查和考察后选择南高洛,同去南高洛进行研究的张振涛和薛艺兵认为,如果仅仅是为了音乐,他们会选择高桥音乐会或者是屈家营音乐会,之所以最终选择南高洛,是因为那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他们。在提及中国礼俗音乐的研究时,钟思第在《采风》中写道:
文化的表达在社会中并不是位于次要位置的。相对于关注著作和作品,我更愿意去讨论音乐活动的过程和场景。以前很多学者(包括英国和中国)都倾向于研究“国家的”、专业性的或是著名流派;而Finnegan(1989)的作品已经开始使这种平衡得到纠正。虽然她研究城市,但我的作品与她在本地、业余、非职业音乐方面的结论产生了强烈共鸣:“草根音乐是由业余民间艺人在当地场景下实践”。当地音乐创作不是整个社会音乐创作的外围:它很少被局外人欣赏,但它维系着社区生活的共同体。它也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尽管这可能不是很明显或者只是基本社会组织的一部分。Stephen Jones.Plucking the Winds:363. 引用中的Finnegan(1989),作者是Ruth Finnegan,专著 The Hidden English Town,是一部关于英国小镇音乐制作的民族志。该书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业余音乐制作和流行音乐研究的实践,讨论了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揭示了音乐在社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和影响。钟思第的博客中也有相关引用。参见http//stephenjones.blog/category/Heartland Excursions/. 引文中的Overmyer (1985),作者是Daniel L. Overmyer (欧大年),专著Folk Buddhist Religion: De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onal China,中文版书名为《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
钟思第对南高洛音乐会的研究便是基于这一理念。需要指出的是,他的南高洛音乐会研究并没有止步于音乐,更多的是关注高洛乐社组织的仪式变迁,在长长的历史建构中,在多次南高洛音乐会开坛、坐坛、收坛的描述中,呈现这个地方民间艺人的不同社会生活。博客中有关高洛部分的内容大多来自《采风》这本书中的典型事件,应该也是钟思第所满意的有关南高洛研究的主要内容。它们包括音乐会的活动与音乐传统;文化保护与恢复;正月坐坛仪式与社区活动;历史上的天主教与义和团运动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构成高洛地区历史的和当前民间的艺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即书名所写的“新”与“旧”。在新旧之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钟思第记录了南高洛文化和社会的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一过程伴随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留存,尤其是组成民间乐社的诸多因素和细节。这种文化的存续对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此之上,钟思第揭示了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对南高洛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影响。在博客首页“其它出版物”的“高洛”菜单里,有7项关于高洛文化和历史的介绍。它们有:“南高洛:致敬两位仪式主角”(South Gaoluo: a tribute to two ritual leaders);“高洛:文坛唱诵”(Gaoluo: vocal liturgists);“高洛:仪式想象”(Ritual images: Gaoluo);“高洛:其他仪式团体”(Gaoluo: other ritual groups);“高洛:新年仪式”(Gaoluo: New Year’s rituals);“南高洛:天主教徒”(South Gaoluo: the Catholics);“高洛:早期历史”(Gaoluo: early history)。内容丰富,有照片、手绘南高洛音乐会坐坛图示、音频和视频等。
目前,钟思第正在重新剪辑南高洛音乐会的视频,打算出一部正式的纪录片。在新发布的博客中,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们考察了河北平原民间乐社的仪式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完成了一部关于高洛村庄的历史民族志。他指的就是《采风》这本书。《采风》一书附带音频光盘。除此之外,他打算完成一部南高洛的视频作品,以之前考察所拍摄的影像资料为内容,选取1995年正月坐坛仪式前后的一段内容作为材料进行剪辑。博客中提到了1995年南高洛音乐会开坛的一些场景,南北高洛四个乐社在“灯棚”前互相拜年的场景,以及南高洛音乐会的蔡安。蔡安是南高洛音乐会的文坛,同时也是音乐会的管事之一,熟悉乐社礼仪和多部宝卷的念诵,他在1990年代和钟思第一起恢复了音乐会多部文坛经卷的念诵。博文还提到了同时代的其他乐社成员,但可惜的是,这个时间段的音乐会社已经离“传统”越来越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因为会社中的老一辈成员大多已经不在会社,或已经去世,或已经不能在乐社坐坛。
此外,基于冀中乐社的考察和研究,博客中还有对中国北方神像的介绍。神像是冀中乐社举行活动时的重要法物,无论是之于乐社、乐社成员还是之于区域群体的其他成员,神像都具有神圣性和严肃性,它们是村庄的共同财产。在1990年代对河北平原民间业余仪式乐社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博文《中国北方的仪式神像》除了记录他们非物质性的表演,也记录他们物质性的仪式物品,如经卷、宝卷、碑文 (捐资录)、神像等。钟思第、张振涛和薛艺兵在冀中考察时,还可以看到19世纪末留存下来的神像,但大多是1980年代以来绘制的,有万神像、十王像等。有些神像的照片可以在博客中见到,但是在当前的冀中地区几乎见不到了。现在南高洛的神像已经是2000年以后绘制的。研究民间乐社,除了对乐器、乐谱、宝卷等的研究之外,对图像的解读也同样重要。在南高洛音乐会的神像世界里,诸神不同的排位代表了当地群体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体现了人们对超验世界的认知。具体的活动仪式将未知的宇宙和可感知的生活融合和连接在一起,从而为来年风调雨顺的生活做一个铺垫。当然,这对钟思第的研究和博客内容而言属于次要主题,更主要的还是仪式表演中的视频、音频和相关记录。
钟思第的南高洛音乐会研究,无论是博客还是他的《采风》,有些内容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是他研究中的细节不得不让人钦佩。比如,对不同时期、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仪式活动的差异描述,坐坛图示、村落图示、仪式活动现场的布局图示、神像解析、群体人物的心理状态等,都做了尽可能详细的呈现。看似漫谈的写作却充满了严谨而有价值的内容,看他的文字,可以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在想象中布局或重温南高洛音乐会的仪式场景。
四、钟思第博客中的中国音乐学界和音乐学家
钟思第的博客提供了对一些中国音乐学家的深刻见解,特别是对杨荫浏、曹安和、袁静芳和乔建中学术贡献的分析,对西方了解中国音乐学的一些发展脉络,展示这些学者在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方面,具有参考价值。除了以上学者,博客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对中国音乐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包括田青、张振涛、薛艺兵和萧梅等人。博客指出他们在民族音乐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音乐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卓越的见解。这些学者的研究不仅关注音乐本身,还探讨了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钟思第的博客让西方人了解到这些学者的共同努力为中国音乐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详细的音乐分析和丰富的文献编纂,保存并传播了中国传统音乐。这些研究不仅在中国的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也为西方世界的公众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提供了宝贵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用英文对中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学界的较为详细而客观的介绍,在英语国家并不多见。可以说,在使用英语和能够阅读英语的西方社会里,只有在钟思第的博客里,我们才能看到相对客观的有关中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学界的内容。这很重要。钟思第的博客不仅仅是对他自己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呈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是宣传中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学界的一个窗口。西方一些有关中国音乐及相关传统文化的学术写作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傲慢,他们认为只有英语的材料是正确和权威的,被他们认可的,才是正确的,他们不认同非英语世界的研究材料和资源,这种偏见根深蒂固。丁荷生在讨论早期学习经历时也曾指出,“汉学研究有一种喜爱中国古怪现象的偏好,把中国的东西变得越古怪越好,这是当时汉学的一种倾向。” 34他同时指出,在(在同司马虚)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美国社会学式的中国研究有多狭隘”34。
五、钟思第博客中的其它内容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以及表演的评论和展示,是钟思第博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巴赫、马勒、拉威尔和梅西安的评论。作为一位小提琴家,钟思第经常在西方的舞台上演奏,对古典音乐有着本土化的认知和技法上的实践。他经常将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与中国仪式音乐进行比较,突出音乐表演的普遍性及其文化意义。例如,通过分析巴赫的音乐结构和美学概念,指出这些见解是如何影响他对道教仪式音乐的研究的。钟思第讨论了表演在不同文化和宗教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了音乐和仪式如何形塑和强化区域群体的身份认同。他向西方人呈现出,中国北方的仪式音乐活动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而且是区域宗教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博客中还有几篇详细介绍欧洲民间音乐弗拉门戈的文章,展示了
弗拉门戈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音乐结构,同时还讨论了弗拉门戈在性别权力和社会关系中的表现,探讨这种艺术是如何在历史和现实的各种社会情境中进行重构和表达的。
钟思第的文章大多与他的研究和经验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话题网络,试图帮助读者了解音乐、文化和宗教实践之间“一条龙”“一条龙”是中国民间以打理丧葬事宜作为生意的店面经常写的标语,钟思第先生建议将这个词加到这里,试图强调音乐、文化和宗教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式的联系。每一篇博文中随时出现的另一篇文章链接,为读者进行多样化的理解和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博客中还分享了他的个人趣事和学术反思,为他的学术见解增添了个人色彩。对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来说,钟思第的博客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它提供了各种相关文章和扩展资源的链接,以及西方与中国文化研究有关的知名机构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外文专著,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对于这个博客,钟思第认为,虽然这个网站已经成为一个迷宫一样的存在,涵盖了世界音乐的各种主题(包括系列条目中的印度拉格、弗拉门戈、爵士、土耳其文化、西方艺术音乐等),以及电影、小说和笑话,但其核心是他从1986年到2018年对中国北方农村宗教生活的实地考察。
余" 论
钟思第谦虚地认为自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指出自己后来的研究更多地是与社会学和人类学对话。事实上,他的博客为理解道教传统和中国民间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提供了一个分享实地调查、学术见解和个人反思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兼具信息性和趣味性的知识网络。他的工作有助于阐明道教实践的复杂性及其在中国更广泛文化景观中的地位。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发展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大家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抖音、Tiktok、Instagram等小视频的浏览上,对文字阅读已经不太感兴趣。但是钟思第依然坚持更新自己的微博,很多材料都是一手的,无论是对于了解这位研究者,还是对于了解中国民间音乐、道教音乐的当代发展来说,他的博客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窗口。
有些时候,一些西方学者的思维和态度或多或少会让中国读者不太适应。撰写论文讨论中国问题时,他们的一些观点和态度,中国人不仅不习惯也不接受。相对于这类西方学者的中国研究,钟思第的研究比较客观。不能否认,西方文化和观念对他的影响会作用在其对中国音乐和宗教的研究中,但是这种影响仅限于他的研究,且主要以研究为目的,就少了许多偏执与迎合。因此,相对来说,他的研究比较中立和客观。
“无害即是道德”,这是内特尔在田野考察时的心得体会。对于中国音乐学界来说,西方学者的介入,能够在学术伦理上遵守“无害”的规则已然算是道德。钟思第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以及就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尤其不会在中西方用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态度去迎合不同国家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位善良、诚实且具有学术情怀和胸怀的学者。
中国音乐学家对钟思第中国音乐研究的评价,可以凸显他的价值和意义。乔建中认为,钟思第是近30多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音乐的一位代表人物。同时,其田野考察、研究方法也影响了与他长期合作的一批中国学者。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多帮助。与乔建中有着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田青,他说:“钟思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痴迷’程度,甚至使专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国同行们都感到吃惊。他的研究方式及其思想影响了很大一批当代的中国音乐学家,包括我。”此外还有萧梅,她认为,钟思第在中国的研究比较具有持续性,且持续性地关注“草根”,关注农村真正的现实音乐生活。39作为田野考察的老搭档,薛艺兵说:“他是一位具有严谨学风,执着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典型的英国人,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民间文化的热爱和熟悉并不亚于中国人。”123同为老搭档的张振涛撰写了数篇有关钟思第的学术论文,同时,在其出版的诸多著作中也多有呈现,是学界目前为止最为全面和权威地呈现钟思第中国音乐研究的学者。他指出:“他著作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20世纪最后几年对中国北方乡村音乐所做的填补西方汉学空白的详细记述,更主要的是带动了中国学者顾视到一个埋藏在身边的庞大乐种,并因为民族音乐学理念的渗入而使双方叙述都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深广层面。”15
钟思第对其研究中的内容如“乐社”“音乐会”“会社”等的认知有别于翻译成中文后所呈现的一般理解,例如“Ritual Association”“Music Association”等。他一再强调此“音乐”非彼“音乐”,此“会”非彼“会”,他希望着重强调其中的差异以免引起误解,因为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关乎音乐,更是关乎民间宗教的历史变迁。显然,他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叙事,从早期的田野调查和普查,到关注民间艺人在新旧时期的生活史与生命史,再到通过一个家族阴阳唱经班的代际传承、礼俗生活来呈现民间宗教的社会变迁。他的研究没有离开中国民间音乐,但是已经不限于中国民间音乐,更关注的是何种变迁构成了他在个案中所观察到的民间音乐(宗教)的变迁史。如他所言,他后来的研究更多地是同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交流及互动。
参考文献:
other publication/links/. .http://stephenjones.blog.
li-shiyu-philly.. http://stephenjones.blog.
李世瑜.李世瑜回忆录——三亲集.台北:兰台出版社,2011.
The film.Li Manshan: portrait of a folk Daoist..http://stephenjones.blog.
张黎黎.英国学者钟思第与中国音乐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02).
http://stephenjones.blog/category/Li-family/rituals.
钟思第.道教仪式表演中的民族志、表演和历史.张黎黎,译.大音,2018(12).
钟思第.华北民间道士与法事.中国音乐学,2021(01).
王铭铭.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
Stephen Jones. Plucking the Winds: Lives of Village Musicians in Old and New China.Leiden: CHIME Foundation(with CD):2004.
New film in the making:Gaoluo, New Year 1995...http://stephenjones.blog
Ritual Paintings of North China,/Theme..http://stephenjones.blog
CHIME:Chinese music studies in a changing China..http://stephenjones.blog.
丁荷生,余康,刘永华,王思思.从田野出发的中国研究——丁荷生教授访谈录.区域史研究,2020(10).
Some main themes of my Chinese fieldwork..http://stephenjones.blog.
薛艺兵.英国学者的新视野——钟思第《中国民间乐社》书评.中国音乐学,1996(02).
张振涛.咬定管子不放松——钟思第与冀中音乐研究.音乐研究,2015(03).
(责任编辑:杨" 飞" 涂" 艳)
Stephen Jones’s Blogs and Chinese Music Research
ZHANG Lili/ School of Art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Stephen Jones’s blog serves as a digital archive for his research on Chinese music, providing a valuable window to understand Chinese music research and a medium for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on northern Chinese music and folk religions. Given the limi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lk music research, this blog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 Western society to understand Chinese folk music, Chinese musicologists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folk religions. Stephen Jones’s research on Chinese music extends beyond music itself, focusing more on social changes, highlighting how individual cases of folk music (religion) construct their historical evolutions in a changing society.
Key words:Stephen Jones; blog; Jizhong (Central Hebei Province) Shengguan (Reed-pipe Wind Instrument) Music Society; Scripture-chanting Troupe Class of Family LI; folk religion
网址:钟思第的博客与中国音乐研究 https://klqsh.com/news/view/129629
相关内容
《中国音乐》编辑部旅游体验中的情感与情感研究:现状与进展
研究:多听悲伤音乐有助于抑郁症康复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
研究
深圳大学2025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实施细则
金钟奏响蓉城!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选拔赛(成都赛区)拉开帷幕
帅府名人萧友梅:一个改变中国音乐发展轨迹的广东人
“2022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