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论

发布时间:2025-08-09 17:22

自我实现理论:追求个人潜力,达到自我价值实现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心理学理论#

收藏

1有用+1

自我实现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强调个体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潜能充分发展的终极目标。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匮乏性需要(如生存、安全)与超越性需要(如成长、价值实现),认为两者的满足状态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式:前者引发选择性关注,后者促进全域性存在知觉 [1]。

理论指出个体天生具备实现趋向,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会自发转向追求自我完善和价值创造,若这一过程受阻则可能导致超病理状态。自我实现者通常表现出创造性潜能发挥、积极品格显现等特征,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理论的核心实践维度 [1]。

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

学科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

核心概念超越性需求

目录

1理论架构2认知模式差异3发展阶段4实践特征

理论架构

播报

编辑

本理论框架包含三个递进维度:

人性本质论: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个体突破基本生存诉求后,追求潜能全面发展的终极形态,这一过程被认为是人性完满状态的体现 [1]

需求分层模型:不同于传统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匮乏性需要(生理、安全)与超越性需要(成长、自我完善)的二分法,强调两类需求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差异化影响 [1]

动态实现机制:主张个体存在内在的实现趋向,当环境允许基础需求的满足时,将自然过渡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阶段 [1]

认知模式差异

播报

编辑

基于需求类型的满足状态,理论揭示了两类认知特征:

匮乏性认知:在基本需求未满足时,个体会形成选择性关注机制,表现为对特定目标的执着追求 [1]

存在性认知:当超越性需求占据主导时,个体展现全域性知觉能力,能更开放地接纳多元信息与体验 [1]

发展阶段

播报

编辑

实现过程呈现三阶段特征:

1.

需求满足序列:从匮乏性需要(基本生存需求)到超越性需要(成长需求)的递进过程,每个阶段满足是后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

2.

阻碍效应:当超越性需求长期被压制时,会导致超病理状态

3.

突破路径:当基本需求满足后将转向超越性需求,若自我实现受阻会导致超病理状态 [1]

实践特征

播报

编辑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模式包含以下要素:

创造性潜能发挥: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之一,包括创造性潜能发挥、积极品格显现及价值实现等要素 [1]

品格显现:包括创造性潜能发挥、积极品格显现及价值实现等要素

价值具象化:通过具体行动将抽象的人生价值转化为可观察的实践成果,如创造性潜能发挥、积极品格显现及价值实现等要素 [1]

参考资料

1自我实现论.中国百科.2022-01-20

自我实现论的概述图(1张)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9237次

最近更新:

(2025-06-10)

突出贡献榜

网址:自我实现论 https://klqsh.com/news/view/130460

相关内容

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论自我实现的超越性
自我实现倾向
“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量表SISA
自我分析与自我实现
真实自我,活出精彩——感悟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力量
实现自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什么是自我实现?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何实现自我提升工作总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