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误解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发布时间:2025-08-10 05:32

生活哲学案例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醒我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自我实现。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案例#

“自我实现者,在客观形势需要时,能够舒服地适应杂乱无章、邋遢、含糊、怀疑、不确定、混乱、散漫、不精确或不准确。”

这是关于“什么是自我实现?”的最接地气的回答!

我们知道,马斯洛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模型,也就是金字塔模型,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中最高一级的自我实现,大意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潜能的需求。这种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只是泛泛而谈,对于其中比较具体确切的内容一直很难见到,似乎在其它书上看到的也大多是这种人云亦云的浅尝辄止的空洞说教。我一直认为我初步了解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看来实在太无知,我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自我实现”的内涵。

仍然是马斯洛,在他发表需求层次理论的论文后,经过长期的工作和思考,在探索什么是他所说的“自我实现”时,终于有了重大发现:“自我实现者,在客观形势需要时,能够舒服地适应杂乱无章、邋遢、含糊、怀疑、不确定、混乱、散漫、不精确或不准确。”

读到这个回答,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几个成语顿时涌上心头——“当头棒喝”、“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这个说法对我而言,太受用了,谢谢大师!

遗憾的是,马斯洛的这个论断,我并不是在马斯洛的书中看到的,而是在一本整合哲学的书中看到的,其实,我书架上一直有四本马斯洛的书——《马斯洛传》、《马斯洛与后弗洛伊德主义》、《马斯洛人本哲学》、《马斯洛说完美人格》,印象中,我也曾偶尔翻过这几本书,注意是“偶尔翻过”。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对“自我实现”做过上述类似的描述,唉,有书不读不如无书,浅尝辄止甚至不如不读。

以这个比较具体的解释来看,长久以来,我一直、并且深深地误解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真实含义,这是对顾名思义、浅尝辄止者的惩罚。

我过去理解的“自我实现”是这样的:一个学生,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原本成绩不佳后通过努力取得高考成功即是自我实现;一个数学老师,把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甚或培养出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即是自我实现;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出版一本或几本比较受欢迎的书即是自我实现;一个农民,通过自己的耕耘,把自己的几亩薄田,产出丰收的粮食即是自我实现;一位企业的经理,帮助企业获得较高的纯利润即是自我实现……

虽然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实现的意义,但难免有些偏颇,不是从最基本的人性或者没有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跨度作为整体来衡量。

哲学、文学、心理学、宗教归根结底都是研究人的,有些把作为人的总体的整个人类作为研究对象,有些把某一部分人的团体或者说某个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些研究活生生的个人,虽然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来研究人,但既然都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必然会有相近的最后结果。

再重复一遍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者,在客观形势需要时,能够舒服地适应杂乱无章、邋遢、含糊、怀疑、不确定、不明确、混乱、散漫、不精确或不准确。”

是不是有些耳熟?

因为类似的话语,我们在中国的老庄哲学、古希腊罗马的斯多葛哲学、印度的佛教尤其是佛教的禅宗这门分支中、甚至叔本华关乎人生哲学的书籍文献里,都能够经常看到听到。

这就对了,心中的谜团解开了,只要修行到一定程度,超越了外在的物质,人还是会回到人的内在本真状态即精神世界里,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里,外在的贫富贵贱已没有它的地位,“杂乱无章、邋遢、含糊、怀疑、不确定、不明确、混乱、散漫、不精确或不准确”等等这些看似不严重、但会时常困扰我们的生活因素,如果我们能够“舒服地”应对,无论对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哪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高的成就,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类的一员,达到了这个成就,这不就是我们最高级别的需求——自我实现吗?!

举报/反馈

网址:也许我们误解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https://klqsh.com/news/view/132170

相关内容

马斯洛论自我实现的超越性
探索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八大实现路径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十六个特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
跟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了解自己的“自我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4个独特特质
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6个特质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需要具备的14个特质
马斯洛揭示:自我实现者所具备的众多特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