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互动.ppt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2

PPT演讲时的互动环节设计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PPT制作设计#

《第六章社会互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互动.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一课资料网上搜索。

1、第六章 社会互动,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第四节 集合行为,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应从如下几方面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第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

2、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第七,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 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语言、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1900- )。布卢默是米德(1863-1931)的学生,他综合米德等人的思想,提出“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架。布卢默研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著作是1969年出版的符号互动论:观点与

3、看法。布卢默的基本观点有:,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二)角色理论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度看社会互动,可以得到两点基本的认识:第一,社会互动是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行动者,本质上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离开了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社会互动就不能产生,更不可能完成。第二,社会角色的形成

4、和扮演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的。社会角色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的产生既无必要,也没可能。正是社会互动创造了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扮演是一个具体的社会行动,从社会角色的角度看,社会互动就是角色行动;离开了社会互动,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失去了体现的途径。,(三)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或者说,参照群体是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引导意义的社会群体。,参照群体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参照群体。如学习中的参照群体、工作中的参照群体、生活中的参照群体等等。参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

5、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为人们扮演社会角色提供参照系。影响人们的社会情感或社会情绪。 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四)戏剧理论“戏剧理论”,又称为表演互动论。它因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成是一种类似于舞台演出的“社会演出”而得名。表演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1922-1982)。,戈夫曼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表演框架。既然互动是一种表演,那么,必须有一个表演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剧本期望(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剧情、剧组、表演区域(前台和后台)、假面具。,(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就是如何在他人的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

6、象。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印象管理策略。 A理想化表演。即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行动。,B误解表演。即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别人对自己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印象如“装穷”或“摆阔”。 C神秘化表演。即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使别人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如表现“城府深”。 D补救表演。即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以外行动,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等行为。,(五)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1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研究社会交换的著作主要有1961年出版的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和1967年出版的

7、社会交换的性质.霍曼斯研究社会交换的著名思想是他的“交换五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2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出自1964年出版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布劳的交换理论与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存在重大差别,霍曼斯的重点在于人际关系,布劳的重点在于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分析交换行为,因此,布劳的交换理论又称为“结构主义交换论”。,布劳把社会结构分为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两种,微观结构是由相互影响的个体组成的,宏观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群体组成的,社会交换存在于这两种结构之中。布劳认为,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社会交换

8、,社会交换只是交往行动中的一种类型,社会交换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社会交换的互惠性,参与交换的各方都期待着相互回报;二是社会交换的自愿性和相互信任。,(六)本土方法论 在国内又被译为“民族方法学”、“日常活动方法学”等。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加芬克尔(1917-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的规则。加芬克尔认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情景性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是为大家共同认可和理解的,如果违反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互动就会受到破坏,并且难以进行下去。,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二)工作情

9、境、社交情境、熟悉情境(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于20世纪40至50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互动过程可以分为下列阶段:1、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2、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3、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2、冲突 。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3、顺应。在大部分情况下,一方或双方通过改

10、变自己适应对方。 4、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包括:(1)情感关系是融洽还是对立?(2)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3)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性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或测量互动的深度。,(三)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的社会互动范围有限,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如工作、生活

11、、学习),有的社会互动范围较为广泛,互动者之间可能是无话不谈的“知音”。(四)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频率,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次数的多少。互动频率高,交往的次数就多;互动频率低,交往的次数就少。互动频度与互动双方关系的好坏和深浅密切相关。,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一)社会合作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社会互动过程。(二)社会竞争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相互争夺同一目标的互动过程。,(三)社会冲突冲突是指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而相互反对、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互动过程。(四)社会强制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

12、,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五)顺从与顺应顺从指互动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相互适应。(六)社会同化同化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而接收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融化过程。,第四节 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的含义与特征(一)集体行为的含义 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

13、行为者相互依赖。,二、集合行为的理论(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二)模仿理论(三)感染理论(四)紧急规范论(五)匿名理论(六)控制转让理论,(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在1963年出版的集体行为理论一书中试图对集体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体行为实质上是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是人们在受到威胁、极度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对集体行为的发生,斯梅尔塞提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由六个“必要并且充分”的条件或因素组成:,(1)环境条件。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必须有助于集体行为的产生。(2)结构性压力。即使人们感到紧张的社会条件。(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14、。(4)诱发因素。即集体行为并非“事出无端”,需要有一条“导火线”。(5)行动动员。即有领头人物出现并且鼓励他人采取行动。(6)社会控制力。即社会控制机制软弱无力或者失败,以至无法阻止这种行为。,(二)模仿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1843-1904)在其1901年出版的模仿的定律一书中,试图用社会模仿来解释集体行为的一致性。模仿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的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人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由此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三)感染理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在其1895年出版

15、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情绪感染理论。他认为,集体行为是一种群体情绪“感染”的产物。他指出,在有人群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种“群体心理”,使处于人群中的人们的行为具有相互“感染性”。人群中某个人的行动势必“传染”给另外一个人,一个传染一个,最终形成某种集体行为。,(四)紧急规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感染理论”不足以说明问题,提出了“紧急规范理论”来解释集体行为。人群中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时,少数积极分子就为其他大多数成员规定规范。尽管其余的人中间有许多可能并不赞成这种倾向,但由于害怕被别人嘲笑、胁迫,或者甚至由于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不肯提出反驳,结果只能从众。这样,“紧急规范”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

16、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产生集体行为。,(五)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个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在集体行为中,个人之所以出现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产生责任分散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这两个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他容易从事越轨行为。,(六)控制转让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指出,集体行为并不是非理性行为,参与集体行为的社会成员并非情绪冲动的非理性行动者。科尔曼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体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己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

17、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有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七)信息传播理论 有的学者认为,上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集中人群的集体行为,但不能解释诸如舆论、谣传等并非集中人群的集体行为,因为这类集体行为是分散的大众分别选择后产生的共同行为。他们认为,舆论、谣传等这类集体行为不是由现场刺激形成的,而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而产生的,没有信息传播,就没有集体行为。,三、几种典型的集体行为(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在恐慌中,由于危机的出现使人们极度恐惧,每个人都想避开危险源而不顾正常的规范和必要的合作关系,结果使局势更加险恶,行为结果与期望达到的目标不相符合。如经济危机时期的恐慌、某种流行病、地震带来的恐慌。,(二)谣言谣传是指人们对自由流传的不真实的或无根据的消息的传递。,(三)流行或时尚 流行或时尚是许多人都热情追逐的行为方式,具有新奇性、强烈的暗示性和一定的盲目性。时尚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

网址:第六章社会互动.ppt https://klqsh.com/news/view/137899

相关内容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七章 社会互动
北京市举办第六届“社区邻里节”活动
色彩构成第四章色彩的心理感知与情感.ppt
《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ppt(1).ppt
全民健身ppt:推动全民健身行动健身知识科普主题班会PPT课件
社区聚会活动策划方
女子互助行动引发社会共鸣
第三章 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
社区互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