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中学习新技能,如急救知识或语言交流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亲子生活故事#
对于人生来说,学习固然十分重要,但善于学习更为重要。
乐于学习,则可以学无止境;善于学习,则可以事半功倍。一个人只有善于学习,学有所得,深造自得,方能真正修为于人生学问之道,而学有成就,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重视好学、学而不厌的价值态度,而且关注学习的工夫和方法。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言说,便是在探究人生学问之道的路径、方法和工夫问题。这一言说,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学习上的“温故”,是当反复温习,切磋琢磨,甚至是“韦编三绝”,旨在多诵而博学之。学习上的“知新”,是当总结提高,知已然不及知者,达致“融会贯通”,旨在系统的一以贯之。概言之,“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便是温故知新的价值意旨所在。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学规类编·读儒读书法》)重复学习,反复学习,非是简单的复读,而是带着思考进行阅读的深入。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实质是学问上由表及里,由粗及精,学深悟透的过程和阅历。“温故而知新”的价值意旨,非仅是专心致志的学文,而更是《中庸》所说“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在“温故而知新”中,实现了“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互相提高,达致了“尽精微”与“致广大”的相互融贯,做到了“道中庸”与“极高明”的一体互证。

人生:学习的“温故”,旨在总结升华所学。学习上的“温”者,既是知识上的寻绎和总结,又是实践上的温习和心得体会。知行合一、共进,方为“温”。学习中的“故”者,既包括既学之已知,知识的已知,又包括教诲之已得,道理的自得。“温故”者,既在于不忘掉已有之所得,又旨在有所感悟而新得。既是总结、温习,又是开新、升华。实则,“温故”是“知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上的“温故”,是复习所学,加深记忆,梳理门类,掌握要领,储存资料,以为触类旁通。实习上的“温故”,又是检验所学,加深理解,总结经验,校正调适,以为游刃有余。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朱熹认为,此是“圣贤所示入德之方”(《四书集注·中庸》),而学者宜尽心于此。在明代儒家学者刘宗周看来:
“德性之中,本自广大,亦复精微;本自高明,亦复中庸。致之,尽之,极之,道之,须当用何等问学工夫。时时致广大而尽精微,时时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为温故。”(《刘宗周全集·学言下》)从心学的思维上言,心之德性潜在,既是广大又是精微,既是高明又是中庸,此便是心性之“故”。一切已有知识的“故”,不过是心性之“故”的反映和呈现。学习上的知识“温故”,实是藉由专心致志的问学工夫,时时温习、揣摩和理解所学所习的人生道德和道理,勤奋而不怠。学习上,一有怠忽,便是心思的不尽责,放其心而不知求。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其尊德性也,天之所以与我者有良知焉,故万物之理可历焉而即觉,则日涵泳其已知者而不昧,‘温故’也。”(《船山遗书·四书训义·中庸》)人生学问上的“温故”,旨在藉由“道问学”而达致“尊德性”的目标。“万物之理可历焉而即觉”,是德性之“故”;“日涵泳其已知者而不昧”,是已“故”之“温”。人生修学上,涵泳已知,则不怠乎所学;涵泳不昧,则明觉而审察。在清代儒家学者戴震看来:
“人皆有不蔽之端,其‘故’也,问学所得,德性日充,亦成为‘故’……‘温故’,然后可语于致‘广大’。”(《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下》)人生学问之道,在于不失于蔽。心识之蔽,在于自私而偏执、固执。“温故”者,去其蔽而复归于通明,也就是藉由知识学习的“温故”达致心识的通明。人生藉由“道问学”而有所得,涵泳其已知,然后德性日充,然后可致德行的“广大”。在“温故”与“知新”的关系上,非“温故”无以“知新”,“知新”有赖于“温故”。当然,这里的“温故”非是科学探索、学术研究上的“继往”价值意旨,而是道德学习上的不断体认、感悟。人生道德的温习,贵在自身的反复体认和渐进领悟。

人生:学习上的“知新”,意在孜孜以求新得。知识无止境,则学不可已。既然学不可浅尝辄止,就必须获得新觉悟,实践新德业。学习上的“知新”,非但是道德知识上的新得,而且是道德实践上的新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句《冬夜读书示子聿)在人生学问上“知新”,既得新知识又得新经验,便可进德而修业日益,达致“致广大而尽精微”上的日进无疆。“知新”者,既是总结既有知识的开新和提高,又是汲取新智慧,拓宽新领域。这有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认识新的道德知识,有赖于借助已有道德知识的思维基础和理论框架,在既有知识中总结提炼新观点、新理论; 一方面,开拓新知识、新感悟,有时是在发现已有知识问题和矛盾中开辟新领悟、新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人生学问的“知新”,既是博学于文上多闻多见、多学多习的积累,又是获得新经验、新阅历和新知识的积累。人生“知新”上锲而不舍,循序渐进,自能日积月累,而达致神明之得和圣心之备。在宋代儒家学者张载看来:
“温故知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绎旧业而知新益,思昔未至而今至,缘旧所见闻而察来,皆其义也。”(《张载集·正蒙·中正篇》)“知新”者,既是多识前言往行而畜德的自得之新,又是藉由演绎旧业而知新识益之新;既是思考昔未领悟而今豁然贯通之新,又是根据旧有见闻而推知未来之新。概括说来,便是道德知识与躬身实践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不断螺旋上升的进程和历程。在明代儒家学者罗大纮看来:
“五官之貌,言视听思也,五伦之亲,义序别信也,人皆生而具之,日而用之,所谓故也,时时从此体认,从此觉悟,事亲知人,可以知天,聪明圣智,达乎天德,是为温故而知新。”(《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八》)这里的“故”,是透过知识而自得其人生的道理。“言视听思”者,道德之载;“义序别信”,道德之理。“故”者,人性之理,人生之常。人生时时体认、觉悟是“温故”,而事亲知人以知天,聪明圣智达乎天德便是“知新”。这是以“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的思维作解。在人生学问上,藉由日用、普通和浅显的知识、经验和见闻之“下学”,而达致上达天理、道德本质,实是学习长进上的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精益求精,豁然贯通。
“致广大,愈广大;尽精微,愈精微;极高明,愈高明;道中庸,愈中庸,是谓知新。”(《刘宗周全集·学言下》)在“道问学”上,贵在精益求精,达致豁然贯通,切忌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人生致知上,只有精益求精,精义入神,穷神知化,方有真正的广大和高明,达致中庸之极致。
“其道问学也,以三千、三百之委曲,因时而有斟酌,必日知其所未知,而后义尽得其无穷,‘知新’也。”(《四书训义·中庸》)人生温故觉悟上的“知新”,是“道问学”上精义于三千、三百委曲之礼。人生行为履新上的“知新”,是达时中的时措其宜,因时制宜。人生认知新得上的“知新”,是日知所未知,义尽得无穷。

人生:学习上的“为师”,是学问的先进者。孔子的这一言说,既揭示了对“师”者的认识和定位,由此可以探究古代为人之“师”所内涵的价值意旨,又道出“师”者的学习态度和价值精髓,以及成为“师”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这里的“师”,非是现在所说的专门或职业教师,而是传道解惑的贤智教诲者。在孔子的心目中,“可以为师”的标准和要求,乃在于“温故而知新”。为人之“师”,必要有其能力和资质,而“温故而知新”便是其重要要求和素质。 “师”者之功能在于传道解惑,这就要求其必须是学问先觉先识上的先进者。人生学问上的先进,又必是学和习相互促进、知与行互相提高的上升过程。为师的素养,是光有知识丰富的博学不行,必须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仅有实践经验的丰富也不行,还必须精义入神,博大光明,从容中道。为师上的“温故而知新”,既是在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中解惑,又是在实习的总结提高中传道。孔子作为圣明之师,在“温故而知新”上做出了表率。在为师上,要满足基本要求的博学于文、积德达善标准,就不能单纯以“知新”为时习旧闻的每有新得,更要不断汲取新道德知识、新学问自得。人生积德达善,必然要求不断“知新”,以为进德修业的日新进展。孔子在诲人上,既能因材施教,又能言传身教。圣哲所传之道,言简意赅,旨在提纲挈领;所解之惑,一语中的,令人幡然醒悟;所授之学,继往开来,为天下开太平。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足见“温故而知新”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为人之师,主要不在掌握的知识多、经验富和思维高,而在于学无止境的日日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尽精微态度,以及继往开来的魄力和承担。在明代儒家学者王阳明看来:
“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源之弗洁,厥流孔而。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日惟自欺。”(《王阳明集·箴一首》)为师之道,既要在义利之辨上“辨析毫厘”,精微细致,又要在“慎独谨微”,精义入神。孔子自身的为师之道,便是在“温故而知新”上“以身先之”,为人师表;教诚而不自欺,诲人不倦。孔子的教义在于:
做学问,当在博学于文和躬行实践中“温故”,在融会贯通和精益求精中“知新”。人的一生,只有博学于文、躬行实践,方能胸有成竹,掌握全面、大局,了如指掌;只有融会贯通、精益求精,方能一以贯之,把握精髓,提纲挈领。《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国人文价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隽永的影响。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网址:《论语》“温故知新”——在博学躬行中“温故”,在一贯求精中“知新” https://klqsh.com/news/view/140097
相关内容
《论语》“温故知新”——在博学躬行中“温故”,在一贯求精中“知新”温故知新浅谈《论语·为政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就足够当老师了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在游戏中学习新知中国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0个)报告文学《新声》多语种外文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心灵鸡汤》:在温暖的文字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纠错中学习新知在琐碎中找到乐趣:重温《朱莉与朱莉娅》人情世故中的感恩与回馈:传递正能量与温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