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养生,找到属于你的季节
养花的季节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适合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养护。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植物#
《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的阴阳划分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圣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从本质上看待问题的,这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生长衰老的关键所在。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就会伤害关键,本性就被破坏了。所以说,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就是世间万物的开始和结束,生长衰老的本原。
所有的动植物身体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鸟到了春天要脱毛,换出新的羽毛;蛇到了春天要退皮;熊到了冬天要冬眠。对于我们人而言也如此,我们讲春捂秋冻,我们讲驱暑徂寒,四季的保养与每个人都是分不开的。
自然界四时节令变化的运行,阴阳活动的规律,是生物界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能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才能像其他生物一样生长沉浮。如果违反了按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养生的道理,就会砍伐他的根本,破坏他的元气。
四时阴阳这个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不按此规律即生病灾,顺应这个规律即不生灾病,懂得这个规律即是懂得养生之道。由此可见起居养生要顺应四时的重要性。
顺应四时阴阳的养生就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根据这一道理来指导养生,最重要的是养护精气。
春天共三个月(立春·立夏),天地间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们宜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户外散步,或打太极拳、跑步,这样就可以放松形体,阳气外达体表,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繁荣,绿树鲜花,一派秀美景象。人们需晚睡早起,使身体的气机充分向外宣泄,以适应夏季万物郁郁葱葱繁茂生长的趋势。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干燥渐凉,风声劲急,万物开始枯黄,大地出现萧条现象。秋风萧瑟,落叶残花给人一种肃杀的景色,常使人产生悲伤的请绪,欧阳修作《秋声赋》,就是因秋天的肃杀而引起的个人情绪变化。
冬季气候寒冷,朔风吹,水结冰,万物潜伏闭藏,人宜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以日出为标准),使气机潜藏于体内而不受损伤。
春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除春困,不贪睡,慎衣着,调饮食
1. 调养精神。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精神调摄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假日踏青问柳,游山戏水,陶冶性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2. 防风御寒。
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舒展形体,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别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根据初春天气乍寒乍暖一日三变的特点,衣服不可顿减,过早脱去冬衣,极易受寒伤肺,引发呼吸系统疾患。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一定要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季气候多变的规律。
3调节饮食。
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不要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不要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参、茸、附子、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宜多吃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 B -族)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各种黄绿色蔬菜,如瘦肉、豆制品、蛋类、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还应注意不可过早贪吃冷饮等食品。
4. 运动锻炼。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滋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
5. 预防春困。
春天风和日丽,很多人都会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早晨也不醒,“春眠不觉晓”,这种现象就是“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循环季节性差异,春天气候转暖,皮肤血管舒张,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负荷力口重,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大脑的氧气就会感到不足,因而会感到困倦乏力。
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五注意”
1. 注意调剂饮食。
在夏季,应该注意调剂饮食,多吃些瘦肉、鱼虾、蛋类、牛奶、豆制品等。同时应多吃些消热去暑的蔬菜和瓜果,尤其是对老年人,要少食油腻大和辛辣上火的食物。
2. 注意睡眠充足。
夏季夜短,睡眠时间相应减少,应注意休息,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夜间睡眠和午睡。
3. 注意经常饮水。
夏季气温高,人体水分消耗大,应主动饮水,及时补充水分。每天饮水总量应保持在2500毫升左右。
4. 注意保护皮肤。
在夏季,应经常洗澡,洗换衣服,防止蜂蜇和蚊虫叮咬。同时,要避免在烈日下曝晒,防止紫外线,红外线损伤皮肤或透过颅骨损伤大脑。
5. 注意降温防暑
在高温季节,老年人容易发生中暑或“热射症”“热痉挛”等。因此,在天气闷热,烈日当头的时候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该戴上遮阳帽和墨镜;穿衣应宽大、松软、单薄、颜色宜浅,多到阴凉处休息或用风扇纳凉,注意防暑降温。
秋天养生的关键在于护津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黄金季节。进入秋季以后,温差逐渐变大,白天气温仍然较高,早晚及夜间则相对较低,这段时间是感冒及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秋高气爽,晴多雨少,气候特点是干燥。秋气通于肺,干燥的空气,容易损伤肺气、阴液,受凉后,容易出现咽干、鼻塞、咳嗽、声哑,关节酸痛,大便干燥等症状,通常称为“秋燥症”。秋季养生要点之一便是防止燥气伤人。室内过于干燥可适当洒水,保持一定的湿度。平时可多吃一些像梨、苹果、甘蔗之类含汁丰富的食品,多饮开水,多吃蔬菜。
冬季养生养生的关键在于八宜
立冬之后,天气转寒,气候干燥。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冬季养生应避寒就温,敛阴护阳,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身体健康。
1. 宜早卧晚起。
中医认为,冬天要“早卧晚起”。早晚寒气最容易侵袭人体,所以要避开,特别是老人。有时,即便坚持早晨锻炼,也要稍比春夏晚起为宜。
2. 宜心静养性。
冬季是闭藏的季节,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与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这个时候,老年人尤其应当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刺激,保持情绪乐观,精神愉快。
3. 宜多晒太阳。
冬季日照比春季短,不少人会患一种“季节转换症”,症状是情绪低落、体力衰退、睡眠不稳、身体疲软。冬季日照短,人体的松果体“光照不足”,从而黑色素分泌较多,使人体出现上述症状。所以冬令最好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这一点在北方特别注意。
4. 宜散步洗脚。
古人有“晨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汤”之说,意思是早晨起来要散步,晚上睡前要洗足。脚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直接或间接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脚心的涌泉穴,又为肾经的起始部位,所以用热水洗泡双脚能够刺激足部的众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补肾健脑,调整阴阳。
5. 宜背部保暖。
冬季要注意背部的保暖。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人的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对老年人而言,冬日宜穿背心,睡觉的时候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的侵袭,阳气的损伤。
6. 宜避寒就温。
冬日气候寒冷,人们尤须避寒就暖,气候骤寒或寒潮过境时,最好不要外出;如要外出,应戴好帽子,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7. 宜适度进补。
中医素有“寒则温之”、“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因此,如果家有老年人的话,冬令的日常膳食就应当以“温”、“补”为主,多吃些瘦肉、禽蛋、鱼类、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品,以增加营养;多食用牛、羊、狗肉等热量高的食品以温补肾阳,增强御寒能力;还应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以防皮肤皲裂。此外,还要注意多喝些热汤,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驱寒保暖。
8. 宜恰当锻炼。
在冬季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和耐寒锻炼是必要的,千万不要整天躲在室内。体育锻炼要等到日照比较充足进行,以上午9~11点钟和下午3~5点钟为佳。要避免在大寒、大风、大雪,以及雾露中锻炼。锻炼方式应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各种气功、散步、慢跑等。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参加冬季锻炼的人,极少患气管炎、扁桃体感冒、冻疮等疾病。
举报/反馈
网址: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养生,找到属于你的季节 https://klqsh.com/news/view/143391
相关内容
季节养生:不同季节身体需要的关爱秋冬季节养生
秋冬季节怎么养生
季节养生: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应对季节变化对身体的影响!
季节性幼儿护理知识:如何应对春夏秋冬
秋冬季节如何养生
四季养生保健:如何应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季节保健】秋冬季节如何保健
健康养生:四季饮食养生:春夏秋冬各吃什么?
穿搭变换季:从秋冬到春夏的过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