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互动中的风险与策略:从冒犯到争议性话题
动作冒险游戏中的敌人设计多样,战术策略性强 #生活乐趣# #游戏乐趣# #动作冒险#
01脱口秀演员的互动风险
> 冒犯的艺术观
至今仍有许多演员将“ 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这一观念奉为圭臬,这让我感到困惑。事实上,脱口秀远不止于冒犯,它包含着上百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单一地以冒犯来定义脱口秀,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若要简明扼要地给脱口秀一个“艺术标签”,或许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娱乐为核心的表演艺术。
> 互动动机与风险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个实际问题:“脱口秀演员如何在互动中避免‘翻车’?”近年来,脱口秀演员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因冒犯而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尽管如此,许多演员仍热衷于这种互动方式。 这种热衷背后,不外乎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良好的互动能迅速营造出极佳的现场氛围;其次,精彩的互动内容经过剪辑后,能成为吸引流量的短视频素材;最后,一些演员可能只擅长互动这一表现形式。
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互动无疑是脱口秀表演中的一项关键技巧。然而,也正是这一技巧,常常成为“翻车”事件的导火索。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尽可能地减少“翻车”风险呢?
> 避免故意冒犯避免为冒犯而冒犯。为了追求短暂的欢笑,刻意冒犯观众,这种做法不仅肤浅,还蕴含潜在风险。所谓肤浅,是因为这种冒犯往往轻而易举,在剧场中,对某位观众的冒犯往往能引发笑声,因为其他未被冒犯的观众会因此获得优越感,而优越感正是引发笑声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笑声具有传染性,观众越多,笑声越大。然而,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也不容忽视,因为被冒犯的观众可能会心怀怨恨,走出剧场后给予差评甚至投诉。因此,为了避免引发肤浅而危险的笑声,演员应当时刻警惕,尽量避免此类互动。
> 基于假信息的互动)演员问:我可以冒犯你吗?
在得到观众同意或默许后,演员会以脏话作为问候(通常能引发笑声),随后邀请观众“现在轮到你来冒犯我了”。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平等,实则不然。演员因经验丰富和准备充分而占据优势,且往往先发制人。相比之下,缺乏经验的观众则处于被动,显得并不平等。即便某些有经验的观众能以反骂回应,制造出更大的笑声,短暂地活跃了现场气氛,但有艺术追求的演员难道不认为这种如小学生般的互骂喜剧效果过于肤浅吗?
此外,这种做法还具有潜在风险。因为很可能无意中冒犯了那些不喜欢听脏话的观众(这类观众群体相当庞大),他们可能会在演出评价中写下“满口脏话”等字眼。
2)演员问:你来自哪里?
无论观众如何回答,演员都会以贬损的方式回应,例如说“未曾听闻”、“小城之辈”、“贫瘠之地”……或是直接使用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词汇,如“井盖偷窃者”、“遍布同性恋”、“外来户”……借助舞台和麦克风的放大作用,演员的回应往往能引发笑声。然而,以贬损方式回应观众,却可能触及危险的冒犯边界。
3)演员进一步提问:你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在观众给出答案后,演员往往以贬损性的词汇来解读这种关系,诸如“是否涉嫌不正当关系”、“三角恋情”、“年龄差距过大的恋情”、“倒贴”、“卑微的追求者”等。这种回应无疑是对观众情感的极大冒犯,无论现场氛围多么轻松,强调多少次这只是“幽默调侃”,都难以避免引发观众的强烈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冒犯式”互动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特征:演员所回应的信息并非直接源自现场,而是凭空臆造并强加给观众的。
例如,不论观众声称来自何处,演员总是以“来自穷乡僻壤”来回应,而实际上他并未在现场获取关于该地方经济状况的任何信息。同样,当观众声称是情侣关系时,演员却以“谁是舔狗”来回应,这同样是一种无根据的指控。
这种将负面标签随意加诸观众身上的行为,实质上与校园霸凌中的污蔑行为相似。回想学生时代,霸凌者常常使用诸如“你父亲是小偷”、“你的答案是抄袭的”、“你母亲已故”等无需现场求证的信息来进行污蔑,从而引发围观者的哄笑或起哄。演员在舞台上利用麦克风效应,以这种硬编的信息来冒犯观众,实质上是一种霸凌行为。为了判断你的互动是否触及这一边界,一个简单的验证方法就是:你用来回应观众的信息是否真正源自现场?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互动就是恰当的;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警惕可能引发的冒犯风险。
> 争议性话题的风险避免使用争议性话题与观众互动。诸如男女对立、饭圈文化以及地域歧视等敏感话题,虽然能为段子创作提供灵感,但若在舞台上与观众进行互动,则极易导致场面失控。即便你已准备好相关段子,但在提及这些敏感话题时,往往会激发观众的辩论欲望。一旦台上开始辩论,便很难再回归喜剧的范畴,甚至可能破坏你原本准备好的段子节奏。
即使演员能以幽默方式在辩论中取胜,但观众可能会感到被冒犯,从而引发事后的不满或投诉。因此,若你已创作出精彩的段子,那么在表演时便应专注于段子本身,避免用争议性话题与观众互动,以确保最佳演出效果。
那么, 是否存在某些冒犯式互动是相对安全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你可以询问观众的职业、专业背景,或是让他们互相打分、形容优点等。这些互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观众现场提供的信息,降低构成真正冒犯的可能性。
但请注意,脱口秀并非以冒犯为目的的艺术形式。虽然冒犯是其中的一种技巧,但脱口秀的手段多种多样,难以简单归类。在未来的文章中,我将进一步探讨脱口秀的更多技巧与手段。
举报/反馈
网址:脱口秀互动中的风险与策略:从冒犯到争议性话题 https://klqsh.com/news/view/145401
相关内容
脱口秀为何从好笑变好哭 社会议题增多引发争议冒犯的艺术还是越界的狂欢?脱口秀为何总在“冒犯”“翻车”间走钢丝
脱口秀的三大争议
“脱口秀演员被举报”:冒犯式喜剧的尺度在哪里?
喜剧之王单口季2:脱口秀从“冒犯的艺术”变成了“讨好的艺术”
脱口秀的“边界”,在“话题”不在“人”丨《脱口秀大会4》初评
之江轩:谨防脱口秀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
脱口秀的边界感与幽默的挑战
鲁豫凭《脱口秀大会5》频上热搜 犀利点评出圈话题不断
「分裂」的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