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幸福哲学——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246期(2019年第11期)/大德掠影
《哈佛幸福课》心理学视角解读幸福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个人成长建议# #阅读推荐书单#
您现在的位置: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246期(2019年第11期)/大德掠影 本期赞助芳名
共享到:
尼采的幸福哲学
◎ 彭麦峰
一个人的内心是可以表现出相映衬的外在现象,如果我们能改变内心,择优选择我们的内心,那我们就可做到择优选择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或者效果。
内心与现实相呼应,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当现实生活遇到困难时,我们及时对内心作出调整,最后达到了生活的要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快乐起来。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只求内心与你的生活是一致的,只要实现这点,你便感到幸福了。
人与人相处的一个法则,就是要真诚相待。当然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是有秘密的,这是人的弱点,如果我们能从中调整,把弱点理清楚,那么就能做到以诚相待了。
当你用以诚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时,你会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真诚,你也会因为这种真诚而拥有了生活的幸福感。
为了幸福的生活,我们需要调整内心。尼采有一篇文章叫《未来的“人性”》,里面的一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人的内心的某种特殊的转变过程。原话是这样的:就算是与我们吃一锅饭的人,我们也不会对他吐露全部心声;可是,当有人发现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又将痛苦看做是平淡的事情。祛除别人的痛苦,就是同情的天性。
根据尼采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天性是有同情心的,前提是要发现别人的痛苦,当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时,你的内心会一百八十度地发生转变,开始同情对方。
我们要积极站在对方的立场观察对方,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那么你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对方,从而达到改变自己内心的生活习惯。如果人人都能这样,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和谐,美好起来了。
尼采认为,如果某个人的道德信仰消失了,那么自然就丧失了生存的精神寄托,也必将走向灭亡。
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信仰是件很悲惨的事情(这里指的不是某个宗教信仰,而是自己的追求,道德标准等)。根据尼采所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得以不断强大,是因为有了道德的束缚,不断把内心的弱点禁锢起来,把内心优点发挥出去,这样人才能不断地适应社会,不断强大。
要做到转变内心,其方法就是用好的道德衡量自己的内心,把不可取的禁锢起来,把可取的发挥出去。让生活因为内心的转变而变得更加自如。
人的未来即是其意志,根据一个人的意志去开导,是开展伟大与全部培育和教育的大胆尝试……
摘自《尼采的幸福哲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
网址:尼采的幸福哲学——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246期(2019年第11期)/大德掠影 https://klqsh.com/news/view/146238
相关内容
如何念佛才能感到自在、喜乐?——陇原佛学网站/佛学通讯/总第312期(2022年第3期)/第五版 智海浪花尼采的幸福哲学
哈佛大学75年研究:究竟什么才能让人幸福
哈佛大学:幸福其实很简单
哲学专业书单 既系统又通俗的哲学知识
佛陀与想太多的猪 1:小幸福哲学
哈佛大学近80年的研究:让人幸福长寿的五个秘诀
哈佛大学长达85年研究揭示:幸福快乐的秘诀只有一个
叔本华人生哲学
哈佛大学推荐的20个快乐习惯:幸福人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