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行趣闻,慢生活让人惊叹,文化独特令人怀念
记录足迹:如何拍摄令人惊叹的旅行风景照片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旅行游记分享#
各位伙计,老朋友上海的白相人又来了!前些天我溜达了一趟无锡——这地方可真是“太湖明珠”,把我的想法都给打得粉碎了!
生活习惯、方言发音,还有那些让我糊涂得像马路上转圈的风俗,感觉无锡人就像在一个特别的星球上过日子似的。
今天我就来唠叨一下,这次旅行中让我挠头的三个问题。
疑问一:无锡人咋整得生活像是拍慢动作片呢?
刚踏上无锡的土地,我最被吓到的是这儿的人对时间那叫一个“随便”。
在上海,我们早已习惯一边挤地铁吃早点,一边摩擦时间回微信,无锡的朋友跟我说:“你们那儿真牛,我们这儿吃面就得慢慢来,两小时才下得了碗!”
在崇安寺附近的那家老字号面馆,我大开眼界,什么叫“早餐的讲究”:鳝丝面得来点姜丝,蟹粉小笼得沾醋,连最简单的阳春面都得洒上一把葱花才香!
更神奇的是,无锡的朋友们每天竟然花上2.3个钟头在“啃吃”的事儿上,周末露营的地方预约得像抢票一样,让人挤破头!
朋友开玩笑说:“你们上海人赚钱是为了吃饱饭,我们无锡人赚钱是为了吃好饭!”
这股“慢悠悠”竟然连工作都被感染了!
在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园,五点一到,程序员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准时收工;而运河边的羽毛球馆里,那些年轻人一个个都像抢到最后一块蛋糕似的,拼命挥舞着拍子!
根据数据,无锡的老百姓每年赚得的钱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每天上班路上比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快了整整18分钟!
不怪无锡的朋友那么说:“我们可不是啥都不做,只是在桂花香里享受时光呢!”
疑问二:无锡话听起来像天书,外语反倒容易多了!
在锡惠公园听那俩大妈闲聊,我一度以为耳朵出了问题——每个字听上去像是在说吴语,但凑到一起就跟打乱了的密码似的。
后来才明白,无锡话简直是“活化石”!34个声母里竟然有16个是浊音,光是把“好”字念出来,就能搞得外地人嘴巴搅成麻花。
更离谱的是地方口音差得像天上掉下的饼!
东边的厚桥人说话像是在唱曲儿,西边的陆区人讲得带着常州味,东北部的羊尖人还夹杂着常熟腔,真是让人听了脑壳疼,“一座城里十八种调”。
朋友跟我说了一句俗话:“面皮厚点,肚子能吃”,他是让人别不好意思蹭饭,结果我偏把它学成了“棉被奶奶,肚子鼓鼓”,害得全桌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最让我泪目的是那方言中透出来的暖意!
菜市场的阿姨叫小朋友“老小子”,路边的大叔叫他的伴侣“老娘们”,这些方言听上去有点粗,但细听却满是生活的温暖和亲切感。
就连骂人都能逗乐子,“拆皮包”“失配偶”这些词,跟上海话的“傻乎乎”比起来,更显得自个儿会玩笑了。
问三:无锡人过节像是在演电视剧,真是个古装片的现场!
正月初三跟着我无锡的老友去他家拜年,一开门简直让我瞪眼:客厅挂着钟馗的画像,桌子上摆着八宝饭,连垃圾都不能倒,要等到元宵节,说这是为了“聚财”!
我朋友家的老奶奶,快80岁了,抓着我说:“小姑娘,你懂不懂啊?”
我们过年才算是庆祝,生日没啥意思,这就是‘九不如十’的道理!
端午节那鹅湖的龙舟赛,简直让人眼睛一亮,完全颠覆了我的三观!
无锡人在划完龙舟之后,会把船给泡到“龙船浜”里,那里有14条专门的河道,藏了整整六百年的故事呢!
瞅着那雕花的龙头从水里慢慢冒出来,我这才懂了,咋说“无锡人过节就是把老祖宗的故事当衣服穿”!
冬至那天最搞笑,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上海的冬至顶多就是喝碗汤圆汤,无锡人可就热闹得跟过年的一样,非要摆起大阵仗祭祖吃顿丰盛的大餐。
朋友家过冬至,连黄豆芽都叫“顺心菜”,爆鱼象征“火热出锅”,这些小细节让我这个上海人忍不住喊:“你们这是在过节还是在演戏啊!”
回到上海,我翻了翻手机里的图,突然明白了:无锡那股“奇怪”,正是它最宝贵的“不屈服”!
大城市拼命在搞统一,我们这儿的人就是不屑,坚决守着那古老的口音、独特的习俗,还有生活中的那点诗情画意!
惠山泥人师傅常说:“做事得慢悠悠的,急着弄出的东西没灵魂!”
无锡人在那儿表演“二楼咱不要”的戏码,把悠久的文化全都揉进了每天的吃喝拉撒里。
这种“怪”可不是说个古董,而是一种明白——知道跑步的时候需要带啥,放下啥。
#图文打卡计划#
举报/反馈
网址:无锡旅行趣闻,慢生活让人惊叹,文化独特令人怀念 https://klqsh.com/news/view/149742
相关内容
义工旅行中的独特客人与趣闻分享张锡纯中医药文化非遗IP激活产业新动能
旅行,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恩施自然与文化之旅:八个迷人景点及旅行体验分享
纽伦堡vs德累斯顿:沿途美景惊艳的旅行探索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文旅新闻 青岛市集让生活更有趣
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丨江苏无锡:化身“春晚大舞台”,文旅市场喜迎“开门红”
三次意外事故,令人啼笑皆非,九寨沟旅行的独特风景
旅游趣闻作文
旅行趣闻主题班会PPT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