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旅行归来,娃的快乐“通货膨胀”了?家长无奈:玩了一圈,收心更难了
了解通货膨胀对理财的影响 #生活技巧# #理财规划技巧# #风险管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暑假进入倒计时,不少家庭已结束旅行,为孩子调整状态迎接开学预留出缓冲期,但有家长发现,原本指望孩子通过旅行“充电”,回来能更专注学习,结果却事与愿违——有的娃把“无聊”当口头禅,在家五分钟就待不住;有的整天闹着要出门,写作业时心思早飞到了下一个目的地;更让家长头疼的是,孩子对普通娱乐活动兴趣大减,总念叨“没意思”,仿佛只有新鲜刺激才能让他们开心。
有家长无奈道:“以前去趟公园就能开心一天,现在连游乐场都嫌不够刺激。”
家长圈还流行着一个说法——旅行中的很多消费型享乐,拉高了孩子的快乐阈值,让他们的快乐“通货膨胀”了。
图片来源于CFP
假期放纵式带娃
一场旅行让孩子更难带了
旅行会让孩子快乐阈值提高?谈起这个话题,杭州家长张女士有切身体会。
前段时间,张女士带着女儿外出旅行一周,主打一个“来都来了”,女儿在旅行过程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妈妈都尽量满足。
“因为是自驾出行,有几天路上的车程比较长,考虑到孩子才8岁,可能会坐不住,就提前到超市给她买了很多平时不给吃的零食。”一路上,女儿不断打开新的零食,吃了一样觉得不合胃口,又立马撕开另一样。张女士虽然看不过去,提醒女儿不要浪费,但想着出来一趟难得,不要太扫兴,就没有上纲上线严厉制止。
除了零食之外,女儿在景区也会想着买一些纪念品,经常把“妈妈求求你了,我真的很喜欢”挂在嘴边。张女士会给女儿一次购买机会,但女儿得到后,到第二天就失去了兴趣,到了新的景点,又想着要买其他。
张女士坦言,小时候自己的物质条件没有现在富足,当了父母后,只要孩子想要,能力范围内都想着能尽量满足,但没想到孩子会“顺杆爬”,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更关键的是,女儿回家后,有好几天心静不下来。“做作业会有一点抵触情绪,稍有点困难就想着放弃。”这明显与张女士想让女儿“劳逸结合”,用旅行增长见识的初衷相违背。
跟张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有家长说,旅行回来后,孩子就跟念经一样,把“妈妈我没意思了”说了无数遍,几乎每隔一分钟就过来“下达”新命令,吃这个弄那个,几乎把家长折磨到情绪临界点。
“尝试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无数遍默念亲生的,也开始反思,确实是我们之前为了自己解闷加省心,把她的快乐值调提太高。”这位家长说,旅行调高孩子的快乐阈值,后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回来后学习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几个简单字母翻来覆去记不住,每天睁眼闭眼都是去哪玩,一旦不出门在家就想尽办法折磨大人。“爱孩子与惯孩子的尺度难拿捏,尊重天性的同时又要加以正确引导,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可太难了。”
花钱就能买来的属于“奶头乐”?
也有家长想出了好办法
明明是想带孩子出去旅行增长见识,钱花了、时间投入了,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有家长直言,问题不在于旅行,并不是旅行提高了孩子快乐的阈值,而是其中掺入了太多的消费型享乐。
“吃零食、买玩具,这种消费型享乐提升的是多巴胺,就像吸毒一样,来得快去得快,要不断地更深刺激。”有经验的家长说,这些花钱玩、花钱买来的短时间刺激,都是“奶头乐”,得到太简单太容易,所以该坐下来静心钻研的时候,孩子就会坐不住,精力不集中。
在一些家长看来,父母给孩子太多消费型快乐,本质上并不是爱,而是偷懒。“花钱就行,不需要费心陪伴引导。”
同样是旅行,有家长的做法挺有借鉴意义。
前几天,家长徐妈妈带着两个儿子去了一趟北京,虽然没有预约上几个网红博物馆,但在几个相对冷门的博物馆里,孩子们还是收获了满满的快乐。
“尤其是中国工艺美术馆里,文创产品不需要购买,可以自己动手去做。”徐妈妈说,两个儿子体验了木板年画冰箱贴、嵊州竹编,不仅沉浸式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还通过劳动得到了独一无二的纪念品,这比纯粹花钱买商品更有意义,也更让孩子们珍惜。
在徐妈妈看来,孩子通过内驱力得到的成果,会更有持续的收获感和成就感。
比如有孩子喜欢购买玩具,外部刺激就是付钱给他们购买,内部驱动就是父母可以跟他们一起动手制作,这种快乐持续时间会更持久。
徐女士的儿子在博物馆动手做竹编
适当降低孩子的物质满足
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内在动机
关于带孩子旅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幸福之路》中提到自己的观点。在罗素看来,现代父母给孩子提供太多不适当的娱乐,如太多的电影,太多的美食,太多的旅行——他们没有意识到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之于儿童的重要性,孩子们的欢愉应该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获得。令人兴奋的事情其实是一种麻醉剂,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断升高,而身体在兴奋时的消极反应也是违反本能的。让孩子像一株幼苗一样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长,他们会发育得最好。
家长们提到的消费型享乐提高了孩子快乐的阈值,也与罗素的观点不谋而合——过多的旅行,五光十色的印象对于孩子并非好事,会使他们长大后难以忍受那种富含创造性的单调。
那么,家长可以如何做呢?
有家长建议,别管消费型快乐、内驱型快乐,这些名词高大上,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当自己是个穷人,而不是个富人,“除了时间,不要给孩子太多。”
还有家长感叹,小孩爱玩是天性,旅行回来一时难以调整很正常。“不要太容易满足是对的,延迟满足,学会跟他们谈条件,再长大一点慢慢就好了。”
当然,也有家长直言,家长不必要太内耗,孩子并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猴一个栓法。
“有的孩子不用引导,天生坐得住,有的孩子就是高需求,很费大人。”
“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我小时候经常出门玩,长大了却很宅,并不会因为旅行或者所谓的享乐消费产生波动影响。”
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苏衡医师曾谈到,孩子物质的过多满足,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一个人做事,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物质奖励激发外在动机后,内在动机就被削弱了。而内在动机才是孩子成长学习更关键的力量。
苏衡支持一个观点:超出基本需求的物质满足,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阻碍,他更建议家长降低孩子的物质满足。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网址:暑假旅行归来,娃的快乐“通货膨胀”了?家长无奈:玩了一圈,收心更难了 https://klqsh.com/news/view/152217
相关内容
暑假来了,给家长10个建议,与孩子共度充实假期信号山:困在亲子旅行里的家长,何苦“自我感动”?
新的萌娃综艺《一路长大》一起互联网云养娃,第一期就笑疯了
劳动实践、研学旅行、游泳健身……兰州娃玩转花样暑假
兰州娃玩转花样暑假
兰州娃玩转花样暑假
工会帮带娃,快乐过暑假
八招让暑假带娃变得轻松愉快
无惧炎热的珠海遛娃天花板!暑假就来这!
暑假将至,这份给孩子的暑期计划太实用了!请家长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