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转译者与叠加者——评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多维叙事|西岭雪·影视评论

发布时间:2025-08-15 03:02

通过纪实视角,记录下运动者们释放自我的快乐瞬间。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运动乐趣发现# #摄影纪实#

西岭雪·文艺视评(133)

王奇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完成的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再次开启了追寻民族精神历史记忆的动态场域,实现了历史坐标的再定位、民族精神的再凝聚和代际传承的再激活。

策展人视角:历史叙事的转译者

本片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全能视角,采用策展人叙事模式:抗战纪念馆研究员作为历史解读者,通过文物修复、档案解密等专业视角还原历史细节;抗战后人作为情感载体,以佟亦非重走卢沟桥、沈忠明之子“穿越时空相见”等场景,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这种“专业+情感”的双轨叙事,既保证了历史真实性,又增强了情感穿透力。

影片开篇以卢沟桥石狮的特写切入,将建筑实体转化为民族精神的具象符号,以“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围绕卢沟桥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珍贵展陈,构建起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的时空对话,暗合“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叙事逻辑。这种时间选择不仅是历史周期的自然延续,更是通过媒介仪式重构民族认同的文化策略。

策展人以“文物活化”为核心,首次披露赵一曼被捕档案、埃德加·斯诺背包等48件珍贵文物,并通过抢救式拍摄记录102岁开国少将王扶之、佟麟阁103岁的女儿佟亦非等幸存者的口述史。这种“文物+亲历者”的双重叙事,既构建了权威的历史证据链,又赋予冰冷文物以生命温度,实现了“让文物说话”的策展初衷。

影片创造性地构建了“历史场景—当代展陈”的时空对话,通过动画复原1937年宛平城攻防战,同步展示纪念馆中对应展柜的实物,将修复的沈忠明画像与后人凝视的特写镜头并置,形成“过去—现在”的视觉叠合。这种蒙太奇手法,呼应了本雅明的历史意象理论,使观众在时空碰撞中感知历史的延续性。

微观叙事:个人记忆对集体叙事的补位

片中历史的大量宏大叙事被拆解为无数个人的碎片记忆:佟亦非回忆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父亲,复述父亲“石狮守望家国”的嘱托;王扶之回忆平型关战斗的细节;父亲沈忠明离家抗日时还未出生的沈树敏,对着修复画像的“迟到相见”……这些微观叙事不是对全民族抗战的消解,而是以个人体验为集体记忆补位。

例如,蚕豆在电影《天宝》中是生活细节的体现,老兵用过的搪瓷缸上的划痕、赵一曼书信里提及的“家中布衫”,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让抗战从历史事件变成可触摸的生活。这种个人记忆对集体叙事的填充,回应了“历史是人的历史”——当观众为某个老兵的一句话、一件遗物动容时,对卢沟桥事变的理解,便从标志性事件深化为无数个体的命运转折,让民族记忆更具共情力。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的微观叙事实践,通过个体生命的显微化呈现、物质符号的叙事重构、技术赋能的细节挖掘,将历史从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档案。这种叙事策略,不仅提升了历史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更在数字时代为民族记忆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空间的记忆叠加:活化纪念物卢沟桥

卢沟桥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更是承载着多层记忆的活态空间。1937年的炮声、如今游客的脚步、老兵后代的凭吊、AI制作的牺牲战士、纪录片镜头的凝视等,这些不同时空的“在场”,让卢沟桥成为“记忆的叠加体”。

佟亦非回忆父亲时,镜头在她的脚步与1937年士兵的足迹间切换,石狮的特写既映照着当年的硝烟,也映照着当下的阳光。卢沟桥上抚摸石狮的佟亦非,与AI制作的重新踏上卢沟桥的佟麟阁——这种“空间的时空折叠”,揭示了纪念的本质:历史事件早已过去,但发生地始终“在场”,像一个容器不断收纳着后人的记忆与情感,让纪念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与历史空间的持续对话。这种地理空间的记忆生命力,比单纯的历史回顾更能体现纪念的当代性。

该片通过“文物活化—记忆重构—价值转化”的三位一体模式,将卢沟桥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记忆容器。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技术赋能的展陈突破,更在于将历史叙事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文化实践——通过数字交互空间让观众成为历史记忆的共创者。

声音的记忆重量:非视觉元素的情感穿透力

纪录片中的声音被赋予独特的纪念意义:红军过草地时布条飘动的声音强化死亡氛围,卢沟桥石狮的沉默与当年炮声的回响形成对比,老兵回忆时的乡音、后代哽咽的语调、文物修复时的细微声响,这些声音元素构建起了另一种记忆通道。

相较于图像的直观性,声音更能触发深层情感:百岁老人回忆过往,复述父亲的话时,声音里的颤抖、停顿,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传递记忆的温度。这种声音叙事对纪念情感的助力,打破了纪念依赖视觉符号的惯性,让历史的厚重通过听觉被感知——正如卢沟桥的石狮无言,但其见证的岁月,早已被无数人的声音刻进了记忆里。

结语

这些视角跳出了对卢沟桥事变事件本身的重复性叙述,不再停留于“历史是什么”,而是追问“我们如何与历史对话”。从叙事者角色、记忆载体、空间意义、感官体验等维度,挖掘纪录片在“如何纪念,为何纪念”上的创新,既贴合作品的具体表达,又能引发对纪念的本质的深层思考。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展示了纪念的本质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机械复刻,真正的纪念是让卢沟桥的石狮不仅在守望过去,更是在凝视当下。一个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懂得和平的珍贵。这种将历史转化为未来行动指南的努力,正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最深刻的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

王奇,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网址:记忆的转译者与叠加者——评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多维叙事|西岭雪·影视评论 https://klqsh.com/news/view/152953

相关内容

纪录片镜头背后:徐欢历史叙事的新视野
纪录片,如何给女性视角增加一些新的可能?
影片分析与评论.pdf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第二版)
媒介特征重塑影视改编——谈《长安的荔枝》剧影对比|西岭雪·影视评论
记录生活真实影像,10部高分纪录片
纪录片爱好者必看!100部改变你生活的纪录片推荐全在这里
刘亦菲:东方美学的国际化叙事者
纪录片《昆嵛》:回应生态保护的现实呼唤
《人生海海》:职场观察与美食纪录片的叙事突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