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4

关注科学前沿动态,紧跟学科发展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跨学科学习路径#

2023年9月26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主办的“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讲座第八十四讲“星星的名字:民间传统天文知识的调查与研究”在北师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刘宗迪教授,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讲座采用线下课堂参与和线上腾讯会议同步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计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刘宗迪教授指出天文学原本就是民间知识,是一种深植民间的学问,正如明代顾炎武所言“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古人观象授时,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象,来确定时间、季节以及月份的变迁。随后,刘教授比较了中国与西方、官方与民间的星座体系知识,介绍了中国的民族天文学研究,并以2015-2019年山东民间星座知识调查的成果为例,对昴星和参宿两大星座的命名、相关的民间谚语和歌谣进行了呈现和解读。

一、星座的历史

首先,中国与西方的星座体系命名存在明显的差异。刘教授指出,在古代中国的星座体系中,常常将若干星星按照特定的组合归为一类,并称之为“天官”或“星官”。基于这些星星的相对位置、亮度、组合,古人将它们想象成某种形象,通常是某种动物或事物,并据此为其命名。现代所称的“星座”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了西方的命名习惯与体系,西方的星座命名体系最初起源于古巴比伦,经波斯和阿拉伯逐渐形成并发展为现今的西方天文学体系。相比之下,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开始为星星命名。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大量星星的形状、象征意义及其命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每个民族基于其独特的文化和认知都形成了各自丰富多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星座分组体系,这也是民族天文学的魅力所在。

其次,官方与民间对于星座的关注和记录也不一样。刘教授认为,最早的星座命名起源于民间,对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明亮的大星,如北斗星和织女星。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文献中,对“星”和“辰”的定义更为精细。“星”泛指天空中的所有星星,而“辰”则专指那些少数亮丽的大星,大星为辰,如大角、大火、参宿、织女、北斗等。有趣的是,“辰”这个词不仅指代大星,而且代表一种用于收割稻穗的农具,与农业社会密切相关。民众观象授时,利用这些大星的位置来观测时间和季节,服务于他们的农耕生产与生活。到了战国时期,官方的“天官”星座体系逐渐确立,并在《甘石星经》和《史记·天官书》中得到详细的记录。这一体系虽然沿袭了民间对大星的原始命名,但它更为系统地对全天的中小星进行了观察和命名,使得整个星座命名体系更加完整。

星座的认识和命名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具有其独特性,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促成民族天文学的形成。民族天文学主要探讨各种民间天文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星座命名、天文神话、岁时习俗等。

二、中国的民族天文学研究

在中国,关于民族天文学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刘教授对2015-2019年的山东民间星座知识调查和成果进行了介绍。该调查结合了田野调查和线上研究,问卷包括了十个主要问题,涵盖了星星的名字、形状、位置、季节,以及星星相关的故事等,并对与星座相关的民间故事、谚语和歌谣进行数据库检索。收集了以牛郎织女为主题、以河北歌谣、唱本为主的北方地区地区歌谣数十首,提取星座名称30多个。

刘教授深入探讨了昴星与参宿这两大星座的知识及其背后的民间文化。

昴星,是一组亮丽的星星,在冬季的夜空中犹如一颗明珠,尤为引人瞩目。民间对昴星的命名非常丰富,有“攒把星”、“船把星”、“权把星”、“草鞋底”以及“擦冲星”等称谓,这些命名很有可能是直接根据昴星的团状的形态来定义的。例如,“草鞋底”这个名字来源于一种常见的阴暗潮湿地方的小虫,其星星团的形状与虫子的腿相似,都是向四方散开的。这种直白的命名方式反映了民众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他们常用熟悉的事物来命名星星,这种命名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名称的原始含义可能会被遗忘,使得后来的人们对这些名字感到困惑。此外,刘教授还引述了与昴星相关的山东地区的谚语:“参包追上团包,来到年下。”这一谚语意味着当昴星出现在东南方时,便标志着冬季的来临;而当昴星向西移动,参宿星则出现在东南方,预示着年关将至。这种基于天文现象的时间判断方式,即为观象授时,是古代民间的时间观察习惯与技能。

参宿,也被称作猎户座,在山东地区常被人们称作“时门星”或“申昧星”。山东济宁有一则谚语:“申昧晌,把麦播,申昧落,把麦割”。其中,“晌”指星在正南方,“落”指星在西方即将降落,意思是当参宿出现在正南方时,便是播种麦子的时节;而当它移到西方时,则是收割的时候。古时人们根据星星的运行安排农耕生活。此外,很多地方的民谣中也有参宿星,如山东青州的“牛郎织女歌”、河北平乡县的“星星歌”以及甘肃永昌县的“花亭相会”。由于参宿星升起时,商星落下,民间还有许多“参商不相见”的故事,如山东青州、《左传》中的记载,以及河北新和县流传的谚语“参门不见辰门,姐夫不见姨子”。印证了星星如何深刻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

三、总结与讨论

刘宗迪教授指出,民俗学作为研究民间知识的学问,包括对民间知识、传统知识、地方性知识以及民族志科学的研究,还应该扩展到特定的领域如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民族药物学和民族地理学等。民族天文学则体现了民间对于天文知识的传承与记录。例如,民间星座的名称和与之相关的谚语中,保存了古老的观象授时知识和文化传统。通过民族天文学,我们可以与古代文献进行对照,对于那些乍看之下难以理解的古文献内容,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解读,民间的传统知识无疑是民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库。刘教授的讲座激发了与会师生们的思考,大家就官方和民间知识体系的关系、节气与星星的运行轨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萧放教授总结道,刘宗迪教授从星星的名字说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讲座。刘教授的讲座向我们展示了,尽管现代生活已经与古代相去甚远,但民间传统天文知识仍然在我们之间口耳相传,继续为生活提供指引和服务。这些古老的知识被编织进我们的歌谣和故事中,以天上的故事比拟人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天、地、人相互交织的完整系统。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似乎与这种完整的天地人系统产生了距离,生活在城市高楼大厦中的我们,上不再接触到真实的天空,下不再感受到大地的温暖,这种脱离使我们处于一个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状态。但通过知识考古,通过民间传统知识的回归和对天地的了解,也许能使人们再次安居大地、仰望星空。这个讲座给我们特别的启示,即如何在民间知识考古中,认知、挖掘和利用民间智慧的宝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生活

END

公众号总指导:萧 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学科动态】栏目责编:宁祥文

撰稿人:彭 心

图文编辑:张巧坭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学科动态 https://klqsh.com/news/view/153864

相关内容

【科普动态】科普赋能 共筑美好——北辰区科协开展全国助残日科普宣传活动
资讯动态|从元宇宙到无人驾驶,港澳学子沉浸感受科技脉动
动机:激发动力的科学
40、周老师入职以来,积极参加市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及培训活动,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学习新知..
第17个全民健身日|“科学运动 快乐健身”主题讲座活动,帮助您科学备战2025阿尔山马拉松!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各区动态 邻里手拉手·暑期乐悠悠——门头沟临镜苑社区举办暑期互动日活动
青少年科学探索新天地!芙蓉社区精彩科普活动回顾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工作动态 孙海生在菏泽、济宁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科学研究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是行动的科学——《无行动,不幸福》推荐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