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是一种光影艺术,可以通过画面来展现一定的内容,但影视是对文学歪曲的反映,而不是反映了真正的文学精神。
电影和电视剧一般都有剧本,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要按照剧本来演。剧本可以算作文学的一种形式,和小说、散文、诗歌是不同的。剧本可以当成文学作品来读,给人展现很大的想象空间,也给人一定的思想自由。有的剧本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小说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可以让每一个人读到自己想要读到的内容,让每一个人获得独特的感悟。很多人读同样一部小说,读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人们感受到了,情感也是不同的,喜欢的人物更是各个不同。即便很多读者喜欢小说中同样一个人物,也会说出这个人物不同的性格,或者说只是喜欢这个人物身上某一方面的特质,而不一定喜欢这个人物的全部。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展现多样性,展现情感的丰富性,虽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朦胧性,但展现的内容是丰富的,对人的感觉也是丰富的。人们读《西游记》,根据文字获得内容,展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每个人头脑中的孙悟空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印象深刻的是孙悟空刚刚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一种形象,有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大闹天宫的形象,有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穿虎皮裙桀骜不驯的形象,有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取经路上的形象。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选取了某一种人物形象,不仅自己喜欢,而且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还能说出一番意义来,算是一种美学鉴赏。当然也有人喜欢猪八戒,认为猪八戒不同于孙悟空的神性,更具备人性,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是人情味最浓的一个形象,甚至很多女人喜欢嫁他那样的人。电视剧《西游记》播出以后,会把人们丰富的想象内容固化为某种画面,让人们不接受也得接受,甚至形成了刻板印象,最终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想象,当然就是对文学歪曲的反映了。
通过小说改编成的剧本本身就已经出现了意义和思想的畸变,再拍成影视剧,就更是一种歪曲的反映。小说改编成剧本,加入了编剧的一些个人的思想,甚至改动了一些人物形象的设置,直接增加一个人物,或者直接删掉一个人物,增添了一些情节,删掉一些情节。有的影视剧只是展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段,并不能完全展现,那么这个片段就相当于节选,就好像中学语文课本中对名著的节选一样,只是突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却并没有展现名著的全貌,也不能让学生读到名著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内核,当然会形成一种误解误读。就好像有人听说鲁迅写了《狂人日记》,就认为鲁迅写了一个疯子,要模仿疯子到大街上去闹事。其实鲁迅写了“时代病”,写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只不过有一些隐喻性的笔法,并不能被完全展现。没有导演愿意把《狂人日记》改编成剧本,拍成一部影视剧,因为那里面的情节比较单薄,思想胜过内容,并不容易拍出来,或者拍出来之后并不能卖钱,没有多少观众喜欢看。在影视艺术市场化的当下,导演拍电影要顾及经济利益,要为了赚钱,不然就不能拍摄。投资方也是为了赚钱,倘若明明知道投资的影视剧不赚钱,甚至还要赔钱,那么就没人投资了。
影视剧的编剧也是奔着赚钱去的,写一集剧本要卖多少钱,自己已经估算了价格,力求卖一个好价钱。为此,很多编剧写剧本只是媚俗,却没有体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知识分子的操守,甚至连剧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不丰满,就匆匆拿出来拍摄。甚至有的影视剧先有了项目才有了剧本的编造,按照人物形象来设定剧本中的情节,生凑出一部漏洞百出的剧本,不仅情节残破,而且人物形象单薄,匆匆上马之后,就要到影视市场圈钱了。这样的影视剧是粗制滥造的,一般赚不了钱,倘若遇到了一个好的时机,譬如过年过节的时候,影视剧流量增大,就有可能趁机赚一笔钱。因为影视市场已经被院线垄断,院线在流量大的时候上映什么电影,什么电影就赚钱。不管这样的电影是喜剧还是悲剧,不管这样的电影是粗制滥造的还是精细打磨的,都能迅速赚钱。当然影视剧拍摄要有投资方,要搞路演,搞宣传,还要和网友互动,才能聚攒大量人气,到公映的时候才能人气爆满,迅速赚钱。但这样的影视剧似乎和文学不沾边,只是光与影艺术的展示,甚至连光与影的艺术都算不上。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读者读剧本会产生丰富的想象,甚至把自己代入到剧本中,化身为剧本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而这个人物形象正是读者喜欢的。阅读剧本的过程中,读者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而观看影视剧的时候,这种丰富的体验变得单薄化,变得固化,固化为影视剧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即便比较容易接受,也不符合读者心中丰富的想象,只是展示了其中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当然就不能获得读者的完全认同。
很多由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不能获得读者的认同,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读过原著的读者有丰富的想象,甚至心中的人物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就认为影视剧演得不像。其实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虚构的,没有真实的人物形象,所谓的人物形象只是作家虚构出来的,是导演展现出来的,但读者认为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就要评论一番,有的还要做负面评论。其实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读者感受到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是自己非常喜欢的,而影视剧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只是固化为一种模式,一种形象,当然和读者心中丰富的形象不一样了。读者心中有千变万化的孙悟空形象,而到了《西游记》影视剧中,却固化为几种形象,总是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算是一种对原著的歪曲反映,也叫做片面化反映。倘若让读者自己来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他可能也塑造不出来,甚至不如导演塑造的形象更加丰满。而影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一旦固化,就会形成刻板印象,让很多人以为只有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才是正宗的孙悟空形象,其他人扮演的孙悟空形象就是旁枝,不正宗,甚至完全不像。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孙悟空这个人,只是一种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很多人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六小龄童扮演的形象,那样的形象才是正宗的。其实很多观众都形成了对孙悟空形象的刻板印象,当然是影视剧误导的结果,和原著的丰满形象已经相去太远。即便有人读了《西游记》影视剧的剧本,也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会认为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一旦认定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形成刻板印象,不能再接受其他人扮演的孙悟空形象了。
影视是对文学歪曲的反映。无论读者还是观众,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要想读懂原汁原味的故事,感受丰富的人物形象,还是去读原著吧,哪怕读一读剧本,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不至于被影视剧中固化的形象牵着鼻子走,也不至于形成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