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的多元画卷:从古老传承到现代变迁
社会变迁中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承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变迁#
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从春节的鞭炮声声到中秋的月圆人团圆,从端午的龙舟竞渡到重阳的登高望远,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本文旨在探索中国风俗的多样性和变迁,从传统的农耕礼仪到现代的都市风尚,揭示这些习俗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
01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分类
《中国民俗文化》有相关介绍,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和变异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民俗文化最鲜明的特点。不同民族和地区因其历史、地理、经济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回族的土葬、藏族的天葬等葬俗,都体现了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集体性和模式性则体现了民俗文化是由集体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民俗一旦形成,便会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尺度。
此外,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传承,同时也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从分类上看,民俗文化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大部分。这些分类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社会组织、从民间信仰到艺术创作,都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民俗文化的特征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既丰富多彩又千差万别,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简言之,民俗文化现象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多元是指各民族因地域、经济、政治、语言、历史积累、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仅以葬俗为例,回族的土葬、藏族的天葬、鄂伦春族的树葬、门巴族的水葬以及部分瑶族的崖葬等,无不是本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外化形式。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生态环境的不同,经济生产的各异,必然导致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产生。“百里不同俗”,指的正是这种民俗的地域性差异。民俗文化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往往会形成大小不同“民俗文化圈”。以宗教信仰为例,在我国西南、中东南广大地区生活的二十几个少数民族,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信仰,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原始宗教文化圈;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为萨满教文化圈;西南地区是藏传佛教文化圈和南传佛教文化圈;西北地区是伊斯兰教文化圈。
2.集体性和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由集体创造、享用,并由集体保存、传承的特征。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即使个别民俗是由某个人所倡导,也必须以群体接受和遵从为前提,否则是不能形成民俗的。而且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群体还将对其加以新的创造,融入适应时代特点的新的智慧。民俗又是民众迫于生活需要创造出来的,这便决定了它必然为集体所享用,至少是被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所享用。与此同时,民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更是社会的、集体性行为,因此各种历时久远的民俗文化现象才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民俗的模式性是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民俗文化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模式的。换言之,民俗一旦形成,便会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为群体成员共同遵守,成为约束行为的标准和尺度。民俗的模式性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运转周期上,即依四时节令的变更有节奏地安排生产、生活,调整衣食住行;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民俗活动的具体程序上,如婚礼和葬礼习俗虽有地区差异,但其基本程序却是相对固定的。
3.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总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是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式性的民俗事象;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02社会风俗的传承与变异
《西俗东渐记》有相关描述, 社会风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传承性和变异性。传承性体现在风俗习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世代相传的,保持着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形式。这种传承性既能够保留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可能导致恶风陋习的沿袭,对社会文明进步构成妨碍。然而,社会风俗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异中实现的。变异性使得风俗能够适应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好恶取舍,从而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探讨社会风俗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传承性与变异性的双重特征,以及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风俗的传承与变异
社会风俗有许多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下面我将仅就与本书内容有关的主要特征——传承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人类共通性加以阐述。过去,人们强调它的传承性和民族性,而在这里,读者将会看到,我更强调它的变异性和人类共通性。
传承是社会风俗的主要特征
人类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世代相传的。社会风俗中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发展也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过程,即使是社会风气也有一个横向流播的过程。社会风俗的各种事象在这世代相传或横向流播的过程中,总是保持着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形式,作为这一事象的主要标志。这就是它的传承性。具有这种传承性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风俗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或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它可以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脱离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按自身的规律继承和延续,有的习俗甚至可以流传上千年,跨越几个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另一方面,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有一种遵循传统,模仿前辈,顺从大众的心理,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前辈或旁人的行为,形成一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生活习惯。
传承是在变异中实现的
传承性固然是社会风俗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传承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两次看到完全一样的风俗。这是因为人们对风俗习惯的继承不是无条件地接受,往往是根据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好恶取舍来加以变通。可以说,没有变异,社会风俗就传承不下去。前面所说中国传统婚礼在传承的过程中“省其仪文,变其名称”,就是一种变异。古代赞礼用雁,后世雁不那么容易得到,许多地方就用鹅来代替,这离用雁“取其顺从往来之义”的古意已相去甚远。但如果一定非雁不可,猎获不到雁时,奠雁之礼不就无法进行了么。
03礼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中国的十大品性》有相关描述, 在中国文化中,礼俗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和规矩,它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积淀之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追求。礼俗中蕴含的学问、经济和艺术元素,共同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礼俗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品位和历史精神。特别是礼教,作为中国古代习俗的支架与基石,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决定了皇帝的家事国事。这种以礼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不仅维系了社会秩序,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礼仪规范。
综上所述,习俗其实是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积淀。通过对习俗的深人了解和体味,往往就能把握住该民族的文化品位与历史精神。这也就是说,凡习俗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大而言之,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自有很大区别;近而言之,中国习俗与日本习俗也有种种不同。中国传统习俗,则儒家色彩强烈。二者比较起来,则西方人更敬重宗教精神,中国人更讲究礼仪规范。或许可以这样比喻,礼教是中国古代习俗的支架与基石。中国古代习俗包罗万象,但主旨清晰,就是建立以三纲五常为规范的伦理体系。中国的礼教便成为一张无形巨网,一切社会中人均落人网中,不能自拔。即使是力挽狂澜的大英雄,在这网里,也难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和冲动。重礼教必定重家法和家训,皇家祖训有时比国法还有威严。一般家训肯定不能等同于国法,但同样具有家法家规的效力。中国的礼教不但集王法、宗法、家法于一身,而且还有类似于西方社会的神学含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阴阳而万物,把这些观点用到人伦方面,则先有阴阳夫妻,后有儿女,而后子孙万代。所以于家孝亲,于国忠君,就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贵为天子,也有人伦父母。中国传统礼教地位如此重要,中国传统礼俗自然不可轻视。不言而喻,中国礼教并礼俗的根是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家族、
举报/反馈
网址:中国风俗的多元画卷:从古老传承到现代变迁 https://klqsh.com/news/view/163840
相关内容
春节传统习俗:从历史、文化到现代的演变走进古人生活:节庆习俗,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传承
古代日常大揭秘:节日庆典,传承千年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精选15篇)
近代以来中国人娱乐休闲方式的变迁
古代中国
古风今韵:古代人休闲娱乐大揭秘,从琴棋书画到蹴鞠投壶的雅致生活
何以中国丨津门非遗里的文化密码:杨柳青年画绘就古今交响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有哪些?
【中华文化】高清国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山水画《秋山草堂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