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人生行路指南,当我们心中游移不定的时候,它就会给我们指引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我们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不适,会促使我们寻找调整。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自我认知心理学#
很多人都会问:我存在于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是为了来受苦的吗?是为了来还债的吗?
我们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我们连自己要干什么都说不清楚。
每天就是上班下班,放纵后又想办法养生,好像活在一个无限循环里,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
好,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没办法改变?
是因为我们尝试过改变,可一切都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我们认定自己的生活就只能这样。
那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们尝试做的改变是真的有用吗?就是我们真的是在做“有效改变”吗?还是一切只是“无效行为”?
大家都说反思,我们真的有认真思考了吗?我们真的想彻底改变,想为自己的渴求而努力吗?
或许真实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是我们自己不敢承认,因为要走出舒适区是一件让人很恐惧的事情。
最近有一本新书叫《为自己思考: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书中讲述的底层逻辑就是为自己思考,思考的是自己。
作者是畅销书作家、火箭科学家、法学教授和演讲家奥赞·瓦罗尔,是土耳其裔美国人。
处女作是《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长期占据畅销书榜榜首,且被畅销书作家苏珊·凯恩称为“必读作品”,并被BBC、CNN、《华尔街日报》等许多知名媒体报道。
也加入了NASA的“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他在《为自己思考》中还讲述了自己进入NASA的契机,也是一种对人生的突破与改变。
而这个契机就是书中讲述的“为自己思考”,思考的对象是自己,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人生。
《为自己思考》一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死亡、新生、内在的旅程、外在的旅程、彻底转变,对应的就是我们内在心理的一个转变。
所谓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觉察,觉察到自己的思维习惯,然后不断用新的方式取代旧的,这是一个需要反反复复纠正的过程。
而且它不是改掉就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一直保持觉察的过程。
书中有一处讲的就是觉察自己的冲动:
比如有我们有一个想玩手机的冲动,没有自我觉察习惯的人,当我们觉察到这个冲动的时候,我们的手机已经拿在自己的手里了,甚至是都玩了好久了。
而那个及时觉察自己冲动的人,会在有想玩手机这个念头出现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处理。
思维和冲动之间的关系就是:你会知道你的这个冲动,对你的人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冲动和觉察之间设立一个东西,给我们一个反应的时间。
还是玩手机的冲动来说,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手机放到远处,这样当我们想拿手机来玩的时候,就不能马上拿到。
那我们起身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冲动,从而就可以阻断这个冲动,,这只是第一步。
接着我们要知道,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冲动,是因为我的内在是有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
至于我们内心有什么需要被满足,这就要靠自己去思考了,对于我们来说,我玩手机很大的原因是我害怕去做那件事儿。
要么是它太难了,让我胆怯了, 要么是我害怕做了之后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所以我选择了玩手机,让自己短暂的逃避。
所以因为这些恐惧,让我迟迟得不到任何的成长。
那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是因为想要兴奋和刺激,或者是满足好奇心,不管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个冲动造就了我们的“放弃”。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问自己: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我玩手机,能帮我得到我想要的吗。
这样,当我们确定自己目标的时候,就能把自己给拉回来,因为我们会意识到,玩手机确实没有任何帮助。
而且之后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放松和愉悦,而是更大的落寞和恐慌。
我们能做的事儿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事,最首要去做的事儿却不多,我们要做的就是重要且首要的事儿。
其他的事儿都可以往后搁置,朝着目标前进才是我们该做的。
《为自己思考》这本书的分类是:思维方法-能力培养。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人生行路指南,每当我们心中游移不定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看看,她会给我们指引。
我的话一点儿都不夸张,不管是我们做事也好,思考也好,甚至是无聊的时候,它都能把我们带到该走的路上去。
只要你想看书,这笨书都不会让你失望。
举报/反馈
网址:一本人生行路指南,当我们心中游移不定的时候,它就会给我们指引 https://klqsh.com/news/view/166221
相关内容
这是人生中最为经典的11句话,它是人生中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行点燃心中的明灯,目标是人生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前进的脚步
又穷又忙,我们就不配拥有快乐吗?|当代社畜“寻欢”指南
有人生导师为我们指路,未来将不再迷茫彷徨
当我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我的人生指南
人生的指南针:找到志向的指引
阿德勒心理学对于当代我们依然有启示作用,成就我们不内耗人生
这是一份给“倒霉生活”的指南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