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漾河,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童年记忆的载体。那里,游泳不叫“游泳”,而是湘漾里人特有的“汰浴”。如今,时代变迁,孩子们在城里的游泳池里学习,那种自由自在的“汰浴”记忆,似乎渐渐远去。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湘漾河里度过的夏天,河水清澈,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比赛着憋气、淌水面,甚至从高桥上跳下。凤仙娘娘,一位长辈,总是在岸边注视着这一切,她的褒奖与批评,构成了童年最鲜活的记忆。
“汰浴”的传统与时代的碰撞
在湘漾里,游泳不仅仅是消暑的方式,更是男孩子们社交的通行证。“弗落道”,形容不会游泳的孩子,很容易被孤立。而女孩子们,则被传统束缚,很少有机会在河里畅游。这与《诗经》中“汉有游女”的浪漫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我联想到南朝《襄阳乐》中对女子游泳的描写,那种“花艳惊郎目”的景象,令人向往。时代变迁,湘漾里的传统与外界碰撞,也让“汰浴”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实用与浪漫并存的“汰浴”
游泳的意义,在湘漾里,也并非全然是浪漫主义。摸河蚌、摸鲫鱼、偷菜瓜,都是为了填饱肚子。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在河东的大漾河里摸到一只巨大的河蚌,费力地游回来,却拿不动,只能扔回河里。母亲笑着说:“逃掉鲤花十八斤。”这或许就是童年“汰浴”的另一种美好,一种逃离现实的浪漫。
关于游泳的思考与传承
如今,湘漾里的孩子们是否还记得“汰浴”?他们是否还会在炎炎夏日,跳入河中,感受那份自由与快乐?或者,他们是否会在游泳池里,接受专业的训练,而与童年的记忆渐行渐远?
你认为,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这份独特的“汰浴”文化?它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延续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