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沉默的真相》影视化改编

发布时间:2025-08-19 16:06

游戏改编电影或电视剧扩展文化 #生活乐趣# #游戏#

写一篇流水账

毫无疑问《沉默的真相》是部好剧,也是部很好的影视化改编。先看的剧,观感特别好:前半部分悬疑,节奏紧凑,很吸引人;而快到一半,基本都能猜到怎么回事的时候,画风竟然走向了社会、政治向,赚足了眼泪,竟然有种反套路与深化价值合二为一的震撼感;最后的最后,竟然还有个小反转,简洁有力的收尾,结束。主观来说,我认为这部剧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悬疑向与社会向的转换和交织,而且节奏很好。想说,如果所有“政治正确”题材的剧都是这样的,真的不会有那么多人抵触了吧。

整体来看,我认为影视化改编版要好于原著。首先说说影视化的难点。这个故事包含了三个时间段:地铁抛尸案(严良时间)、江阳调查侯贵平案(江阳时间)、侯贵平案(侯贵平时间)。这是个案中案中案的结构,如果按正常思路顺序展现,必然会造成剧情与画面的诸多重复,节奏也会拖慢。而剧版的前半段悬疑部分,之所以能快速、清晰地展现故事的基本框架,主要是靠叙事视角和剪辑。刑侦剧一般都会以主角,也就是那个侦探为主视角,因为这样观众与侦探具有相同的非全知的视角,悬疑感强,侦探解谜才好看。这部剧中,故事的主角是江阳,然而结构上的主角是严良。这部剧采用严良视角,观众跟随警方问询、走访,了解案中案始末。

与案中案中案结构呼应的,剧版还采用了视角中视角中视角这样的手法,以提高叙事效率,并配合剪辑增强三个时间线上的联系。在刑侦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警方问询知情人,知情人回忆,镜头切到过去,叙述主要事件。这部剧也用到了这个手法:如警方问询吴爱可,由吴爱可引导出江阳时间的事件;由李静引出侯贵平时间的事件;由老陈引出朱伟,等。然而,其中有一场戏特别巧妙:在由李静叙述侯贵平时间发生的事时,中间插入了江阳时间线中江阳查案的画面,这时的江阳时间与侯贵平时间是以马老师办公室这一相同地点人物为剪辑连接点的,两个时间穿插,重叠。之后,当被江阳问到具体日期时,马老师似乎在思考,这时画面切到了严良时间线上正在叙述的李静,“10月6号”,至此,三段时间线被完美地串联在一起,而诸多重复的事件也在剪辑的帮助下被快节奏地呈现出来。

另外,还有一些两个时间线的画面并列出现的画面,类似的,这个手法在展现两个时间线查案中相似的路径和经历的同时也提高了叙事效率。

还有一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并列剪辑是在某集结尾处,江阳、侯贵平、严良依次回头,眼神坚定。此时的三人在自己的时空里都遇到了阻碍,但他们拥有着同样的对真相的执着和坚定的冲破迷雾的信念。时光更迭,可总有一些人逆流而上。这是三个素未谋面却又在冥冥之中被深深联系起来的人,跨越时间和生死,共同合作完成的一场正义之战。

接下来说说我认为剧版有哪些好于原著的改编。1. 拉伸了严良时间这条线,使得原著中更偏向于两个时间线上的故事加上第三条线后更加复杂了,容纳的信息量也更丰富了。我认为剧版改编最好的地方就是加入的朱伟寄照片给记者这条线。原著中朱伟是直接讲述了一切,而剧中朱伟扮成流浪汉寄九宫格照片则营造出了悬念,并且把几个人设局这一真相展现得更有说服力一些。剧版把照片做成了从头至尾的线索,这个选择是非常合理的,因为照片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所有人都想“努力”得到它—侯、江想要曝光,黑暗团伙想要销毁。剧版以照片为线索加入朱伟寄九宫格给记者这条线是非常聪明的,既给这个设好的局埋下了更多伏笔,又设计出了两个人的身份反转—流浪汉是朱伟、张晓倩是最后一个证人李雪。

2. 剧版加入的一些隐喻很点题。我非常喜欢那场侯贵平解读“君”字的戏,很有讽刺意味:手拿权杖,发号施令的人就是君主。讲到“彐”他还用三根手指挡住了嘴,呼应了海报的内容,同时点题“沉默”,难道有权势的“君主”可以捂住人民的嘴巴,让真相就此沉默下去吗?只是!只是!只是!这个隐喻插得简直比广告还尬!我真的想不出讲君字和背诵《逍遥游》有什么关系?!

3. 小说以事件为主,文学性略差。虽然江、朱、陈三人人设可以立住,但是人物状态和心理描写并不多。还有就是女性角色塑造得刻板和片面:吴爱可在和江阳分手后立马找了个学长;李静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审美下的女性角色;郭红霞甚至没有出场过,只是存在于谈话中的一个“坚强的女人”。而剧版中,当吴爱可回忆江阳时,眼中仍有温度。虽是配角,这个角色却也有她的完整性在。并不是说女性角色都要被塑造成为反传统的、反刻板印象的,像队长任玥婷一样的“独立女性”,而是希望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复杂的、真实的,不要被符号化,更不要被物化。说到任玥婷,这个角色在原著中是男性,而改编成女性这个选择就稍显刻意,虽然也没什么毛病,但近几年的刑侦剧好像没个警花就不能过审一样,有些审美疲劳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像女性话题,没有会被骂,太刻意了又会让人厌烦。相较之下,张晓倩这个女性角色加的就更合理一些,虽然记者职业仿佛自带“独立女性”气质,但是更多的还是为剧情服务,所以并不觉得刻意。其实我在想,原著中的高栋是不是被性侵的男童,因为文中提到过雨夜打电话的男声,以及照片中的男孩,加上高栋从一开始就好像知道什么一样。但是作者没有明确。所以我想或许剧版张晓倩的角色是受此启发,把这条隐藏线索埋了进去。

接着说说我认为的剧版的缺点,或者说值得讨论的地方。很明显,剧版给严良加了很多戏,而且大多是解谜戏,似乎还是想搞传统的神探人设,这到底有没有必要呢?说实话,看完剧,我对严良这个角色的直观感受是,“这个人干啥了吗?” “噢他好像是干了…” “他干了怎么和没干一样?” 其实严良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刑侦剧中解谜的侦探,他解的是一个设计好给他解的圈套,但当他发现这是个圈套后他还要随着“犯人”一起把这个圈套编好,于是他就不再单纯地是一个解谜人的角色了。原著中严良本就不是主角,解谜部分很少,加上文中对他“直觉”的描写能让读者明白严良在这个故事中的定位。然而剧版想要把严良变成,至少是副男一了,这就让他处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我认为剧版加入的严良侦破表面上的地铁抛尸案是可以的,但好像江阳的故事太吸引人了,显得严良这条线就有点黯然失色。严良解谜面粉爆炸那场戏,除了表现他很聪明,在剧作方面真的没什么必要。

Butler曾提到过“compulsory”这个词,强迫,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观众的观剧惯性。有谜面,就要有谜底;有侦探,侦探就要把谜底揭开。这是我们观剧中的“强迫症”。实际上,这个故事本身也告诉了我们,有时,揭开谜底并不是谜面的目的。

最后说说感受。后半部分一直在感叹:太难了!黑暗势力竟如此庞大,以至非要牺牲掉几个人的生命才可以大白于天下吗?其实,这并不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而是一场称为“勇气”的冒险。翻案之路之所以如此艰难,除了恶势力幕后黑手的层层阻挠,还有不少是来自于那些不作为的人们。你无法把他们归为邪恶的一方,然而他们的懦弱和沉默无异于为邪恶势力提供了蔓延的土壤。从最早知情却选择一言不发的教授张超,到多年来不敢拿出关键证据的吴检察长,我们相信,他们绝对没有害人之心,他们只是不敢开口,害怕引火上身,所以装作视而不见。当然,屏幕前的我们也不必站在道德高点斥责他们,毕竟现实中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做这样的“中间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分量远超过心里某个角落那二两正义。包括老陈这个角色,看似与江、朱二人并肩作战,(当然了,实则也是并肩作战)可他却是最“聪明”的那个:既行正义之事安了良心,又能审时度势独善其身,甚至很有前瞻性地辞了法医,买股票开公司,发了。但还是得说我其实很喜欢老陈的角色塑造,很有意思,很讨巧,还反映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

另一个关键词是“信念”。其实信念应该在前,因为勇气来自于信念。很多人都想问,江阳这一生,为了这一个案子,甚至为它而死,到底值不值?当我们看到黑暗势力最终伏法,我们觉得或许这死是值得的。可是如果这次还是没成功呢?他的死就不值了吗?他的一生就不值了吗?正巧前几天看了大卫·芬奇的《十二宫》,几个与“十二宫”杀手案相关的漫画家、记者、警察的人生因为这个案子完全改变,然而最终真凶的身份依旧存疑。漫画家最开始也并没有很深入这个案子,但是随着他解了一些谜、发现了一些线索之后,不知不觉中陷了进来,他发誓一定要“见到凶手,与他对视”。同样,江阳最初也和“普通人”一样,考虑利益关系,犹豫要不要管这个案子,然而当他的调查越来越深入,并且经过一次次失败和绝望之后,这件事就变成了他的信念。荒诞哲学教我们,人生是无意义的。可当一个人有了一生的信念,他的人生就被赋予了意义,即使这意义在他人眼中是无意义的。

最后的最后还想说,片头音乐太好听了!

——2020/09/22

网址:评《沉默的真相》影视化改编 https://klqsh.com/news/view/168744

相关内容

媒介特征重塑影视改编——谈《长安的荔枝》剧影对比|西岭雪·影视评论
“小麦”与“饼干”:关于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评价标准问题的探讨
电影《默杀》的深度剖析:暗流涌动的沉默,在沉默中觉醒的力量
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探讨.pptx
《赘婿》:从小说到电影的丰富IP改编之旅
文化快评|AI“魔改”经典影视剧现象须警惕
文学与影视的双向奔赴,不止于“IP改编”
编导影视分析字数(编导影视作品分析真题)
电影点评:默杀!
文艺三评“传统元素影视化运用的三重审视”之二:历史真实的边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