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文化名城找灵感!马伯庸:想写一部中山题材的小说

发布时间:2025-08-19 16:38

尝试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散文、小说、诗歌等,激发多样化的创作灵感 #生活技巧# #创意技巧# #写作创意灵感#

8月18日下午,在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上,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携新书《桃花源没事儿》亮相,并与中山读者交流创作心得。

近年来,马伯庸的作品屡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圈粉无数。《桃花源没事儿》是马伯庸“见微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首次尝试奇幻题材。马伯庸表示:“我始终觉得,一个作家应该是‘兴至而为’,有什么灵感就写什么作品,没必要给自己设限。”

马伯庸分享《桃花源没事儿》写作故事。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写小说的关键是“把握人性”

《桃花源没事儿》一书中,主人公玄穹有着“反套路”的设定:他“天赐穷命”,遇财呈劫,只要一捞横财,必有天雷劈下。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桃花源当个“俗务道人”,每月领二两三钱的死工资。

这片秘境看似祥和,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面对步步关卡、种种麻烦,玄穹一边抱怨,一边前行,嘴里常常念叨着:“不沾大因果,攒点小功德”。看完这本书后,不少读者称其为“笑中带泪的打工人嘴替文学”。

马伯庸在本书后记中感慨:“若单纯以动笔时间和停笔时间来衡量的话,这本书是我写得最长的一本,没有之一。因此这本书也保留了我这十多年来心境变化的痕迹,就像我人生的年轮。”

《桃花源没事儿》马伯庸见微系列图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历史类小说到奇幻故事,马伯庸小说变化的是题材,不变的是人性这一永恒母题的探讨。

“写小说,我觉得最关键就是要抓住人性。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跟古代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人性本身并没有变。”马伯庸表示,从古至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子女对父母的眷恋、朋友间的忠诚、伴侣间的忠贞……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始终不变。只要把握住人性,就能够写出感人的故事。

好的小说始终关照着现实生活,马伯庸认为,“创作者要善于捕捉日常琐碎却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事情,它们代表着生活真实的质感。‘地气’接通了,自然能够触及读者内心,获得读者认可。”

文化名城是创作者的“素材宝库”

当天的分享会座无虚席,在场的中山“书迷”覆盖了各个年龄群体。“每次来中山我都觉得在这儿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作为一个作者,看到有这么多读者爱看书,就有一种安全感。”马伯庸说。

读者提问环节,除了了解创作故事,还有“书迷”向马伯庸讨教育儿经验。“来参加书展之前,我刚花钱给儿子报了作文辅导班。作为一名作家,怎么教自己的孩子写作文,我也很头疼。”马伯庸幽默作答,现场笑声不断。

活动现场,“书迷”也对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部《长安十二时辰》,让不少人游遍西安景点;一部《长安的荔枝》,让广东荔枝愈加“红火”……“看到作品与现实世界人的生活发生深度关联,有了正向的社会效应,我就感觉自己没有白写。”马伯庸表示,作为一名作家,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是本分,但在此之外,能不能对读者的人生产生影响、产生激励,是更重要的事情。

分享会吸引了大批读者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今年是马伯庸第二次参加中山书展,谈及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他的回答是——人杰地灵。在马伯庸看来,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之一、也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它本身就具备了一种力量,有很多创作素材可以“挖掘”。

网址:来文化名城找灵感!马伯庸:想写一部中山题材的小说 https://klqsh.com/news/view/168802

相关内容

《长安的荔枝》小说作者马伯庸:我写小人物,源于一块砖头
张守涛:马伯庸“项目化”创作的优与劣
马伯庸:想关注的始终是当下生活,是人间的烟火气
《桃花源没事儿》分享会来了!为马伯庸新作时间:7月5日下午
马伯庸“全面开花”,新作《桃花源没事儿》继续打工人的故事
全新升级!马伯庸IP首部舞台剧《两京十五日》下周登陆广州
作家马伯庸携“见微”系列图书做客青岛书城 探索创作与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哪3部最没有可读性?你可能连书名都没听过
全新升级!马伯庸同名原著改编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将在穗上演
《诗经》中的马城子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