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归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老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生活常识# #育儿常识# #托幼机构知识#
乐观的归因方式和同理心是孩子们普遍缺乏或相对薄弱的,尤其是乐观的归因方式,可能很多家长都感到陌生,不知道所指为何,更不知道它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01
积极心理品质——乐观的归因方式
前不久我们几个宝妈带着孩子一起野餐,其间几个孩子分成两队踢足球。结果,轩轩所在的队总是输,玩了几局轩轩就不愿玩了,失落地退出了游戏。
可少了他,两队人数不均,游戏就没法继续玩。小伙伴们都劝他继续玩,我们大人也劝,可轩轩就是不愿再继续,失落地喊:“我就是不踢了,我踢不好,不会踢,总是输。”
队友铭铭劝他:“没关系,输了球不是你的错,不是因为你踢得不好,而是对方太强,他们队的洋洋练过足球,咱们才踢不过他们。”可轩轩还是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才输了球,坚决不再踢了。最终,大家扫兴地结束了游戏。
这让我突然想到一个心理学术语:归因方式。
所谓归因方式,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若从归因方式对人的影响来考虑,可将它分为两类,即积极归因(也称乐观归因)和消极归因。乐观归因的人,会将成功归因为内部稳定因素(比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可控因素(比如努力不足)。
而消极归因的人,会将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比如运气好),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稳定因素(如能力不足)。前者会激发内在动力,后者则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很显然,轩轩的归因方式属于消极型,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铭铭的归因方式则属于乐观型,认为不是自己踢得不好,而是对手实力强。其结果便是一个信心受挫,主动放弃;一个坚持不懈,不断努力。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贯喜欢谦虚,成功了就说是因为运气好。其实哪有那么多好运气,成功最少不了的是自身实力。而很多人一旦失败了,就容易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不够好,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说到底,都是因为归因方式不乐观造成的。
乐观的归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能帮助孩子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当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会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提升自信心。反之,消极的归因方式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自卑和焦虑当中。
此外,乐观的归因方式还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更能理解、包容他人,更具亲和力,更受同伴欢迎。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乐观的归因方式能让孩子更坚强、勇敢地面对,有助于孩子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心理素质也更加过硬。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归因方式呢?
1.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引导孩子客观看待问题
日常生活中,不管大事小事,都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不能为了讨好孩子,或者哄孩子开心就扭曲事实,编造倾向于孩子的说辞。应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在待人接物方面不过于谦虚,做事失败了不过于自责。
具体的家教实践中,家长可采取“解剖事件”的做法,经一事剖析一事,教孩子如何划分责任,分清哪是自己的责任、哪是别人的责任,哪是可控的内部因素、哪是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比如,孩子跟同伴发生了冲突,家长可以跟孩子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责任,客观看待矛盾;再比如,孩子赢得了某项比赛,要肯定孩子的实力和付出,而不是将成功归因于侥幸或运气好。
2.引导孩子客观看待成功
一方面,家长要强调孩子自身的努力,让孩子认识到,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孩子就会持续努力。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获得了“全勤奖”,就明确告诉他:“这是你坚持天天去幼儿园,不随意请假的结果。”这会让孩子明白,成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面对挑战时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家长要肯定孩子的个人能力。
比如,孩子在运动会上得了奖,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你很有运动天赋,平时又坚持锻炼,所以运动能力很强。”这会让孩子更加自信,懂得要取得成功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凭运气,这样孩子面临挑战时就会去努力,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
当然,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的同时,也要温柔地敲打几句,告诉孩子要谦虚,要继续努力,不能骄傲自满,以免孩子因为几次小的成功而盲目自大。
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
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家长要给予温情安慰,同时也要劝慰孩子不要一味自责,一味向内归因。
追责当然是应该的,但也要认清外部因素,承认他人的强大,这样才能看到并接纳自己的不足。
家长还可以采取幽默的方式,教孩子应对挫败和生活中的不如意。
比如,孩子的玩具车掉到湖里了,家长可以幽默地对孩子说:“看来湖里的小鱼也想开车啊,那你就把车送给它吧!”这样能让孩子及时摆脱沮丧情绪,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时间长了还能培养出孩子的幽默感,无论到哪里孩子自己都会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不良情绪。
有一点同样也要注意,就是在孩子将失败向外部归因时,要避免陷入推卸责任的误区——不管什么事,都归责于外部因素,都是别人的错,应引导孩子理性分析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外部责任。
当然,家长也要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以乐观的归因方式应对问题,让孩子有可以模仿的对象。
02
积极心理品质——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是指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心理品质。
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也叫共情力,是能够与他人情感共鸣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不能被AI(人工智能)取代的少数几项能力之一。
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给予他人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同理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它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
人之所以会有同理心,是由我们的大脑结构决定的。在我们的大脑前额叶部位,存在一组镜像神经元,它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照镜子,能帮我们进行情感识别和感同。
因为有了这些镜像神经元,我们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一些事,大脑会产生与当事人相同的脑电波,从而就有了与对方类似的感受,比如看到别人哭,我们也会难过。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同理心是天生存在的,为什么还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二是孩子的情感认识和体验不够丰富,导致他们的同理心不够敏感和强烈,因此需要家长给予恰当的引导。
生活中,孩子缺乏同理心的现象很普遍,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体会。
比如,日常亲子相处时,有的孩子缠着家长陪玩,虽然家长告诉孩子自己很累或没时间,但有的孩子不懂得体谅家长,无休止地纠缠家长,这就是因为缺乏同理心,不会换位思考。与同伴相处时,孩子若缺乏同理心,更容易引发矛盾。
比如,有的孩子见小伙伴尿裤子了,不但不同情,还幸灾乐祸,或冷言讥讽,从而引发矛盾。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类似场景很多,不少孩子不懂得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感受,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以帮助孩子激发镜像神经元,进而激发同理心。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引导:
1. 接纳孩子的情绪
教育学博士、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与实践者贾新超提出,培养同理心应从允许孩子哭开始。因为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同理心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才能引导孩子更好地识别情绪,而当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才能与别人共情,进而产生同理心。
具体可以这样做:家长要注重倾听,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情绪,并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孩子掌握与情绪识别和情感表达有关的词汇,如紧张、羞涩、难为情、害怕、兴奋、伤心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他才能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感受。
2.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孩子学会从不同视角看问题
角色扮演是非常好的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能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站在被扮演者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深刻体会他人的处境,从而增强对他人的理解、接纳和尊重。
很多幼儿园都设计了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角色扮演游戏,比如让孩子扮演孕妇,感受妈妈怀宝宝的辛苦。孩子全情投入地扮演某个角色后,就能很好地换位思考,站在这一角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无法共情时,不妨跟孩子玩一下角色扮演游戏,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进而让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当然,家长也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如绘本、故事、影视剧、动画片等,和孩子一起讨论里面的角色,激发孩子思考怎样以合适的方式回应他人。
3.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参与社交实践
多带孩子参与社交,让孩子经历不同的事、接触不同的人,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比如,帮孩子张罗同伴聚会,带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娱乐、艺术项目的比赛等。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教孩子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善待弱者,学会积极地回应他人的情感表达,学会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以恰当的方式达成和解,学会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学会正面、平等沟通等。
作者:胡运玲
编辑:壮青青
原文链接:乐观的归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网址:乐观的归因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https://klqsh.com/news/view/169882
相关内容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吗?一个家庭的和睦,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玩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他们在玩耍中学习,也在玩耍中成长
培养孩子乐观心态,很多家长做不好
户外活动对孩子成长的多重益处
让孩子快乐成长
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幽默感很重要
分享几个简单的生活方式,让孩子成长路上更幸福
9个家庭仪式感,为孩子的成长“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