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理论的循环论证
学习情绪智力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活技巧# #情绪调节技巧# #情绪自我认知#
自我实现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自尊被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是人们充分发挥潜力的动力。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进行了层级划分,最低层级是对食物、水和安全的需求,最高层级是光辉灿烂的超越动机,即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因此他希望心理学家研究如何更好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自我实现”的概念立刻在我心中激起共鸣,其中蕴含的“超越”理念正与我的人生理想,以及我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理解相契合。但这一概念仍然比较模糊,马斯洛在著述中以及跟我的谈话中不断改变自我实现的定义。我想那时我就算是一位菜鸟级科学家了,因为我一直设法让他将此概念明确地表述出来。
有一次我问他,“终极目标”的说法是否意味着人们是在有意识地渴望自我实现。他哼哼哈哈地吹着口哨(完全不成调),仰望了一会儿天花板,然后答道:“我觉得'渴望’这个词说得太重了。自我实现并不是一个人刻意追求的目标。当需求层级中的其他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通往自我实现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如果有,那一定是圣人。”
“这么说肯定不包括我!”我说道。马斯洛大笑着说:“也不包括我!”
在一次研讨会上,马斯洛列举了人们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包括: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笑看人生的困境与烦恼,乐于解决问题,有开放的心态和无私的爱心,不持偏见,敢于自嘲,有坚定的主见,能无视反对意见坚持走自己的路。马斯洛对这类人的描述很像他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几个学生还为此嘲笑他。他坚持说这些个人特质的总结来自于实证研究。
当然,他的“实证”概念不甚严谨。马斯洛说他观察和访谈了好几百人,并分析了爱因斯坦、埃莉诺·罗斯福、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简·亚当斯等名人的生平资料。
我同意他列举的这些名人都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但几年后我就发现他的推论有致命的弱点:这是循环论证。
我们如何知道爱因斯坦等人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因为他们具备自我实现之人的特质。那么自我实现之人的特质又是什么?就是爱因斯坦等人身上所显现的特质。
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马斯洛算不上一位科学家。科学家所阐释的理论能够被证实或证伪,而马斯洛的理论表述得不够明确,没法验证。
摘自《绝非偶然》 Not by Chance Alone My Life as a Social Psychologist,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网址: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理论的循环论证 https://klqsh.com/news/view/171512
相关内容
也许我们误解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论自我实现的超越性
探索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八大实现路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十六个特色
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6个特质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14个独特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