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俊娴
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仿若一场盛大的艺术狂欢。展厅内灯光璀璨,年轻艺术家们的作品在聚光灯下接受审视与赞叹,每一件都凝聚着数载寒窗的探索与心血。然而当展览落幕、灯光熄灭,这些承载青春梦想的作品便迅速陷入命运的十字路口。
“毕业展落幕,毕业作品去哪了?”这一话题日前在美术报新媒体平台引发广泛关注。为此本报特别发起问卷调查,并采访了多位毕业生与高校教师,共同探寻毕业作品展后价值再生路径的破局之道。
展览落幕后毕业作品的多重命运
每年毕业季后,美术学院外的垃圾集中点,都会出现被遗弃的画框、碎裂的雕塑部件、被雨水浸透的画布卷缩在污秽之中……这些曾在展厅内熠熠生辉的作品,此刻与寻常垃圾无异。
图源:网络
空间危机是所有毕业作品面临的第一道关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往届毕业生李同学为毕业展创作的大型系列雕塑,耗费半年时间,近5万元材料费,展后仅一件被影视城收购,其余至今仍躺在雕塑工厂的厂房里。
“做的时候只想呈现最好的效果,根本没想过展后怎么办。”他苦涩地说,很多同学的大型作品因运输成本高昂,最终只能选择切割分解。
一位油画系毕业生坦言,自己的毕业创作是耗时八个月的系列油画,展览结束后只能堆在工作室角落,“新作品一铺开,它们就被盖上防尘布,可能再也不会被打开”。
搬运过程中的损伤与保管不当的损耗,成为作品存续的第二重威胁。
网友“小面包的包面小”在社交媒体上的自述引发广泛共鸣:撤展时因无法一次性搬完作品,她将贴有“毕设勿动”标签的箱子暂存于展厅办公室,次日却发现所有物品被当作废品清理。尽管在垃圾堆里找回大部分作品,但作品已面目全非。她坐在地上恍惚了很久,“这些也许只是艺术创作者们的自我编织的梦吧。”
赵小锋 跨媒体艺术学院 艺术与科技硕士 《墟王》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毕业生赵小锋的作品《墟王》在6月24日毕业展撤展后,7月2日便辗转至杭州西溪银泰展出,后面还将于滨江厘普商店、“27+艺术中心”等地展出。
“商场展览,自由度比在美术馆高多了”赵小锋表示很感谢各个艺术空间能给他展览机会。
尽管获得不少关注,作品却始终无人问津,“每次展览都要自己贴钱运输和维护,父母的赞助成了主要支撑。”不过这也许是青年艺术家的必经之路吧。
据《美术报》问卷调查,46.15%的毕业生表示将商业合作视为作品再利用的首选方式。69.23%的毕业生选择个人保存作品,反映出创作者对作品的珍视,但与此同时,65.38%的作品未能进入市场流通。多数毕业作品在完成展览使命后,便被隔绝于公共视野之外,其艺术价值在私人空间中逐渐消解。确实,当毕业作品只能在垃圾场或仓库中终结生命时,消解的不仅是作品本身的价值,更是创作者的职业信心。
“动态艺术仓库”破解大型作品存储难题
面对毕业作品的命运困局,院校与学生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据中国美术学院学工部部长胡敏介绍,中国美术学院历年的优秀毕业作品通常由学校收藏和奖励,校美术馆负责典藏,优秀毕业作品由学校收藏是学院学脉的传承和教学成果的积累,同时也是激励同学们在艺术成长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一直以来,学校强调出新的知识范式、通达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等层面,面向未来构建“人文与科技双向互通”的教学理念。在不同学科的毕业作品中,很多设计专业类的毕业设计作品是围绕社会真需求和真项目开展的,是解决当下实际问题和提升品质的策略,在视觉传播、美丽乡建、城市建设、工业设计、游戏动画、品牌传播、交互设计等中体现。由于其设计类专业的作品多元性、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体现,大部分毕业设计被应用及实践;绘画艺术类、手工艺术类学院的毕业生作品,基于其造型、材料、色彩和技艺的创新融合,以及源于生活的理念,作品的个性风格和美学表现,加上适宜的尺寸,很受观众的喜爱,因此在展览期间就被直接购买,每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的现场,除了来看展览之外,还有很多观众都成为学生毕业作品的藏家。
2025艺术仓库·乌镇“恒稳态群岛”粮仓艺术展
面对大型毕业作品的存储难题,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首创“动态艺术仓库”。该系副主任阮悦来表示:“公共空间艺术系超半数毕业作品已走向全国各地的美术馆、画廊及文旅项目展览。”此外,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靖与乌镇文化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首个高校“艺术仓库”——位于乌镇的大型装置雕塑专业存储空间。
“仓库不仅是存放点,更是作品延续生命的‘中转站’。学校毕业展结束后,作品随即启动乌镇艺术仓库的特别巡展,展览会持续至十月的乌镇戏剧节。”阮悦来强调,该仓库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展览结束后未被收藏的大型作品可长期寄存,当学生收到新展览邀约时,可随时取用作品参展。这种“存储-调用-再回归”的循环机制,既解决了校园空间不足的痛点,又为作品创造了持续曝光机会。
据悉,目前仓库已收纳数届毕业创作作品。与此同时,学校仍保留传统留校收藏制度,对少量金奖作品进行永久典藏。这种“社会分流+动态仓储+精品收藏”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大型艺术作品的生存提供了新范式。
2025艺术仓库·乌镇“恒稳态群岛”粮仓艺术展
虚拟空间的拓展也为作品存续提供了全新可能。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校都建设的线上毕业作品美术馆,利用高清影像、3D扫描建模、VR虚拟展厅等技术,将实体展览完整复刻并永久保存于云端。这种方式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更便于作品的全球传播、学术研究与线上交易。
毕业作品的最终归宿,是否真的需要在物理意义上获得“永生”?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涛指出,众多成名艺术家的关键探索乃至代表作雏形,往往萌芽于毕业创作阶段,这种思想的延续性才最珍贵。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天书》系列,其核心灵感与材料实验便源于中央美院读研时的毕业创作。可见毕业作品的价值未必系于实体存续,而在于它作为艺术起点的启示性价值。“毕业作品的真正不朽,在于它如何点燃后来者的创意火花,其价值终将沉淀为艺术史的基因片段。”刘涛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