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探索育人方式改革与创新,对育人方式进行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中学阶段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初高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和支柱。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成熟,兴趣爱好已经趋于稳定化,并且个人喜好和价值观也开始逐渐的形成,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初高中教育的应试现象普遍存在,初高中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负担压力重,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上课不积极,主动参与度不高,学习过程中只为了成绩,创新能力不足,不愿大胆的去质疑,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等。
新高考实行以后,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高中教育不能只培养学生获得高分的能力,而应该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学习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初高中生多样化发展,强化特色办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新高考以来,学生学会选择是其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最基本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新高考制度下,专业选择不再依托于文理分科,而是不同专业拥有各自的选考要求。不但在课程学科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更加突出了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改革后的考录方式也由原有的“选大学”变为“选专业+院校”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基于这样的变化,学生需要尽早树立自己的学业观、就业观、发展观。
以往,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值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而做出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中学阶段给学生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认真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并让他们有机会去想象自己未来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拥有什么样的工作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学生对这些都有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目标的去学习。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理性选科,不仅决定学生未来所学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独立性,同时可以较大程度降低中学生在新高考选科、志愿填报上的盲目性,帮助中学生提前了解大学专业、职业,选科更有针对性,升学目标更为明确,从而降低生涯风险。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中学生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匹配,实心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找准自身努力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做足准备。
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