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拥有的“神秘学入门指南”
瑜伽入门指南,轻松拥有柔软身姿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健康生活贴士# #健康生活达人#
(本文主要涉及此书的专业名词梳理及要点简评,非正经书评,理论恐慌症患者慎入)
神秘学,乍听上去有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名字,竟然出现在商务印书馆的封皮上。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年来它一直在努力地为自己“正名”。
事实上,西方对神秘学研究的重视很早就开始了。而仍滞留在前启蒙时代的中国,尊奉科学尚且不及,何况是对科学的“反动”。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近乎荒诞的时代错位感:当脱胎于神秘主义的“冥想”已经在美国成为一门巨大的产业,中国对此的理解依然是——迷信。
学术与出版界的反应当然要更加中立一些。而商务印书馆能够出版这本书,可见国内至少已有这样的努力,试图接入神秘学研究的大圈子了。卜天老师算是这个群体中的先觉者。此前刚见他第一面,我对荣格心理学与炼金术、巴什拉空间理论的好奇就曾引发他的共鸣,而这些“边缘”话题,此前很少有人正眼相待。
如今,继荣格《金花的秘密》之后,他的又一本“隐秘知识”研究译著问世,自然令人兴奋不已。《西方神秘学指津》的红色封皮,也许意味着这套又他撑起来的“科学史译丛”,或将发生神奇的转向。
什么是西方神秘学
作者乌特·哈内赫拉夫(Wouter J. Hanegraaff)显然并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一部专著式的作品。正如他的书名所言: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本指南。我们可以用牛津通识读本的体例来理解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它就是一本为入门研究者准备的“(西方)神秘学概论”。
既是入门,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什么是西方神秘学?
作者一开始,就首先指出了这个词的不确定性,事实上神秘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聚合体。历史上迥异的理解层出不穷。简化起见,做出梳理出了判断西方神秘学的三个常见的模型(标准):
1、现代早期的附魔——附魔的(enchanted)前启蒙世界观
2、现代隐秘知识——启蒙运动之后出现的隐秘(occult)潮流和组织
3、内在传统——宗教本身一种普遍的“内在”灵性维度
关于附魔一词,译者特意提到,这是马克斯韦伯发明的术语,德语原文是“Entzauberung”,特指魔法的除去,故这里一反前例翻译成了“附魔”,相对应的词则是“除魔”。(过去的学术翻译似乎一般为“附魅”“祛魅”)
第一种标准认为西方神秘学是一种与世俗世界和启蒙文化相对的“附魔”世界体系,在理性化的时代是没有未来的,代表人物是耶茨和费弗尔。第二种标准则反之,认为神秘学是一个与未来又牵连的此时此地的维度,它指向那些奇特的现象和体验。第三种标准的关键词是“内在”“灵性”,它最接近神秘学词根(esoter-)在古代晚期的原始含义,即一种与公开(exoteric)相对的秘传的教导,我们往往又称这一内在维度的研究为“宗教主义”。
作者认为,这三种模型都不是可以作为规范的讨论基础。每一种都有其问题所在。第一种忽略了当代存在,第二种忽略了历史纵深,第三种则越来越偏离主流而成为“学术不可知论”,因为“秘传的”本来就和当代学术要求的“公开性”相悖。
事实上,西方神秘学作为一种被当代启蒙文化剥离出来的“被拒知识”,天然就是庞杂的。对这片“荒原”领域的开垦,的确没有现成的界限可遵循,只能“边勘界边种田”。甚至可以说,仅就这本书而言,八分是在勘界,而“播种”不过占两分罢了。
此外,届于文化隔阂和语言能力的障碍,作者明确将本书的讨论限于基督教背景下的西方神秘学。他也无奈地承认,这反应了一种“不幸的霸权视角”。但事实就是,无论是否政治正确,面对事实,理解才是第一位的。
历史和记忆史
完成初步定义之后,就轮到对历史的梳理了。
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主义的“灵知”(gnosis)视角、赫尔墨斯主义和通神术,到中世纪的魔法、占星学、炼金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由菲奇诺、皮科、阿格里帕等人引领的基督教与古代异教的神秘学融合,以及玫瑰十字会、共济会、光照会等与“隐秘知识”相关的组织,作者走马观花式的介绍了一遍古代的神秘学先驱,也顺带提及了神秘学的各个领域。
19世纪对于西方神秘学是革新的世纪。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斯威登堡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宗教危机”后,转向神秘学并启发了大量艺术家。德国医生梅斯梅尔发明的“催眠术”则拥有更深远的影响:梦游的催眠诱导、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催生、“新思想”宗教改革都与催眠术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国际社会(而我理解主要是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剧烈的分化倾向:cultic milieu(书中译为膜拜环境)迅猛发展起来。什么意思呢?cult在英语中有“非正统或虚假的宗教”之意,有时候也译为“邪教”“异端”,这里应取此意,但并无贬义,事实上,这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和主流信仰破碎的一个自然结果。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让西方世界支柱性的基督教信仰面临崩解的局面,于是信仰的空虚被风起云涌的“亚文化”潮流填满,这就包括了众多的神秘学支流。
如果你听说过New Age(新时代)这个起源于80年代的标签,那么你可能对这一浪潮有所了解了。这一媒体标签用来泛指扎根于cultic milieu大环境下的“替代性”观念和修习的全面传播。此外还有“新异教主义”对女性崇拜、巫毒、德鲁伊等传统的复苏,亲近大众文化的读者,对这些名词也是不会陌生的。
从简史转向,作者转向了对“记忆史”(可以理解为观念史)的爬梳。神秘学作为一个领域,是怎样在和主流文化的辩论中被建构出来的?作者分三幕来演绎了这场蕴含着强烈戏剧冲突的“攻坚战”:
第一、早期基督教会时期。 正方:以圣奥古斯丁为首的护教传统,创造性地融合了柏拉图主义(当时的神秘学渊薮),文艺复兴时期的长青哲学则是对这一传统的延伸。 反方:反异端的立场反对这种“灵知主义”,斥之为“恶魔的渗透”。
第二、新教时期。 正方:相比天主教,新教显然是一个更不宽容的宗教。所以此时的主流是“反护教主义”。 反方:然而随着新教自身的分裂(新教支派多如牛毛),新兴的“虔敬派”来了个窝里反,将信仰和教义对立起来,批判无休止的教义争端,主张内在的基督精神,开启了宗教主义的先河。
第三、启蒙后的现代。 正方:克里斯蒂安·托马西乌斯、霍伊曼、布鲁克等启蒙折衷主义健将将西方神秘学视为应扫入历史垃圾堆的“愚见”“迷信”。 反方:反启蒙的浪漫主义则主张,人不能只靠理性来生活。以爱诺思(Eranos)会议为中心,一批学者重蹈宗教主义的进路。
直到现在,这场缠斗依然没有结束,在可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结束。实际上,西方神秘学在当下的广泛存在本来就是一个事实,就像宗教不会因为科学的繁荣而消亡一样。
西方神秘学的“勘界”
大概因为是“指津”(guide)的缘故,哈内赫拉夫在书中充分发挥了搭建框架的能力,不断试图为西方神秘学这团氤氲不定的繁杂领域分门别类,划出界限。
接下来,作者将要从世界观、认知模式、修行、等不同层面来给西方神秘学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门派。
关于世界观。神秘学可以粗分为“形而上学的极端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调解派”两大类。极端主义将“神”和“日常世界”彻底对立,前者真善美,后者假恶丑,所以后者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必然要脱离的“囚笼”。
调解派可分为“柏拉图主义调解”和“炼金术调解”。前者试图在灵魂的上行和下行之间找到某种平衡,人位于“存在的巨链”之上并分有精神与物质两性,可左可右。而后者以一种时间性和不可逆性的线性观点为轴,认为人诞生于黑暗堕落,而必走向光明的彼岸。逻辑上,前者更亲近天主教,后者更亲近新教。
当然,以上概念的微妙异同最好是看书理解,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唯心论影响了神秘学的发展。他暗示炼金术-神智学的传统可能影响了谢林、黑格尔的唯心论哲学,而后者又催生了进化论(这层关系还没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这一历史叙事对神秘学的影响至今是被低估的。一个关键的例子,就是荣格心理学及其和炼金术、进化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最初切入神秘学的一个窗口——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了。
另外,我也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荣格,这个胆敢反叛弗洛伊德的男人,脑洞真是大的可怕。
关于认知模式。不废话了,直接上引文:
启蒙运动之前的神秘学认为灵知属于最高层次的真理,同时并不排斥信仰和理性,而认为它们不仅是正当的,也是整个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启蒙运动之后,这种知识结构瓦解了,神秘学从现有的宗教科学文化中的一个固有维度变成了一种反主流文化。同时,介于“灵知”的概念从古至今有太多不同的表达,譬如狂喜、光、恍惚、解离等等,为免理解上的麻烦,作者采用了巴鲁什的术语“意识的改变”。而要研究“意识的改变”,有时候不得不突破现代学科的分野,在一种跨学科、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它。
关于修习(修行)。宗教不只是信仰,也包括行动,修行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神秘学的修行也不例外。具体而言,这又分为——控制、知识、扩增、治疗、进步、接触、合一、快乐等八大领域。书中对每一个领域也只是做了粗浅的介绍,这里略去不论。
现代化的神秘学
神秘学在当下的存在形态是什么样的?这可能是更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之,这部分的论述也是整本书中感觉最充满活力的。作者从5个方面谈及了神秘学的历史转变:
首先是隐秘因果性的衰落与复兴。交感是西方神秘学的第一个内在特征,作者又称之为“联应”。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隐秘因果性”与神秘学相关——与此相对的则是“工具因果性”。随着科学和实证主义的兴起,工具因果性被认为更加优越,联应和隐秘因果性则逐渐退缩。但“量子时代”的前沿科学成果,却使隐秘因果性迎来了复苏的希望。焦虑于世界被“除魔”的当代人,开始试图在三种逻辑之间找到一个妥协的方案。
第二项转变是宗教视野的不断扩大。这和西方在全世界的殖民脱不开关系。尤其是,战后印度教、佛教等东方宗教对西方思想的影响,不用再多介绍。美国的超验主义、新时代运动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
第三项关键转变涉及“进化”这一概念。从强调静态的“长青哲学”到德国浪漫主义的进化论,西方神秘学时而沾染上浓重的种族主义特征,时而又借用东方的“转世”概念来指称精神永无止境的进化之旅,从而将神秘学的时间视阈扩展到最大。
第四项转变是心理学对神秘学的影响。从诞生伊始,心理学就自带意识形态属性。费尔巴哈革命性的宣言“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使得心灵压过神灵,进一步催生了许多精神领域的心理学化。这一过程也是双向的,随着神圣者的心理学化,心理学也在神圣化。即使在科学的合围之下,精神实体成为了合法的讨论对象。我们无数次提到的荣格心理学,就是典型代表。
(另一个例子是当代的混沌魔法现象,它将虚构和现实的区分斥为现代主义的神话,于是宗教在心灵中的主张就不再具有还原论的意味,而像“克苏鲁神话”这样的自创体系也能得到崇拜和修习。对此我了解不多,但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一个十分十分有趣的领域。)
书中最有意思的概念之一,大概就是“宗教超市”了。前面说过,二战以后,随着时空的极限扩展和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宗教沿着个体化的方向伸出无数分支。曾经的Religion成了A Religion,神秘学宗教也成为了神秘学诸宗教。在世界宗教的超级市场上,已经不再有垄断性的巨头,神秘学不仅可以自立门户,分庭抗礼,而且也各自分化,实现了“个性化组合”。理论上,对于顾客来说,选择哪一个当然就是各人的自由了。
通向研究之路的可能性
书的最后,作者还概要性地提及了神秘学和宗教、哲学、科学之间已有和可能发生的关联。他建议研究者不要做园丁——他们只懂得拔掉杂草,筛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要做生物学家——客观地、敏感地探究历史花园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生物系统,尤其,要敢于质疑主流话语模式并批判地思考问题。
另外,神秘学和视觉艺术、文学、音乐、社科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和相关作品也简要地罗列了一遍。恕我孤陋寡闻,这些作品我几乎都不熟,因此也就不论了。
本书作为一本指南手册,虽然谈不上深入,但在涵盖范围上还真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书的背后不仅列举了研究西方神秘学可能找到的资料来源,各个细分领域的文献综述也顺带做了,工具书的色彩毕现——神奇的是,书中连哪些大学拥有西方神秘学的大学席位也一一列出,可以说是很拼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确是当今国内相当少有的一本全面概述当今西方神秘学研究的入门书。但要注意,这是西方神秘学“研究”的入门书,而不是西方神秘学的入门书,想研究塔罗牌、占星学、哈利波特魔法的尽早移步。从作者对该领域的热爱和该系列丛书的规划来开,这只是一个开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看到——尤其在科学史领域——有更多的关于神秘学的好书能够被译介过来(下一本《炼金术的秘密》已经出炉了)。
而对西方神秘学的正视,兴许也有助于未来的我们能更加不偏不倚地看待中国传统中的“子不语”。
网址:你值得拥有的“神秘学入门指南” https://klqsh.com/news/view/173839
相关内容
婚姻情感指南:让你拥有幸福的秘诀!值得拥有的快乐秘诀
心理学入门书单,值得一读的心理学书籍txt下载
值得一读的10本心理学入门级书籍推荐
玩转智能家居,一份入门级秘籍指南送给你
心理学入门必读的300本书籍——心理学爱好者自学成才指南(上)
学烘焙西点零基础——入门指南与实操案例
保持快乐的三大秘诀,你值得拥有
久坐人群的科学健身入门指南及推荐动作
10个生活小窍门,让生活充满妙趣,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