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常说,文化可被分为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两大类。前者把个人满足度和个人成就放首位,后者则以整个家族、社群和社会为重。
美国文化与中华文化就经常被视为这两种文化类型的代表。美国有持枪的歹徒和西部牛仔、个体阶级流动性,像“美国梦”,和那个在湖边独自居住了两年的梭罗。而中国则尊奉儒家、孝道,看重人际关系,像背上由慈母亲自刺上“精衷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那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在“什么是快乐”这个问题上又会如何体现其差异?
Luo Lu和Robin Gilmour这两位心里学家就这个问题采访了142名在美国的华人学生和97名美国白人学生。
不知道算不算让人意外,两组受访人给出的回答,居然大致上相同。比方说,两组受访学生都认为,所谓快乐,是“精神状态上获得满足”,“感觉/情绪积极”,“成功”,“不受疾病困扰”,“能与其他人保持良好关系”。
不过,美国白人和华人之间对“快乐”的理解也有几点差异:
1.华人认为快乐是“和谐”,白人则不这么认为。
华人学生认为快乐是一种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平衡的状态”(如,均势或者平衡),但没几个美国白人学生在形容快乐的时候提到过和谐或平衡之类的字眼。
2.白人重视外在,华人关注内在。
美国白人学生在描述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时,比较注重塑造外部世界,像自主、切实的个人成就和正面的个人评价等。
而华人学生则大部分更偏向于对自我的塑造,像自我增值、思想修为和他人对自己的正美国白人认为快乐是“最终价值”,而华人则不这么认为。
3.白人认为快乐是“最终价值”,华人则并不如此。
在描述如何看待快乐时,美国白人学生有一点是明显区别于华人的,那就是他们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终价值”。对快乐如此鲜明的强调未见于受访的华人学生,可见这种观点应是源于个人主义文化观,而非集体主义文化观。
另外还有调查研究发现,华人学生较美国白人学生较少强调快乐,也没后者那么担心人生是否获得满足。这也是上述两种文化观差异的证明。
4.美国白人较华人更注重激烈的情感。
虽然我们在上面提过,研究者们发现美国白人学生和华人学生之间对快乐的某些看法很相近,但这种相近也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在提及“积极正面的情绪”时,美国白人学生较华人学生强调激烈的情感更多。
5.华人与美国人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不同。
另外一个细微差别是两组受访对象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尽管两组受访对象都重视社会关系,但华人学生强调的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互相融合互相依靠,而美国白人学生强调的则是两个个体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达成的共存。
6.两组受访对象皆认为快乐感取决于自身,但他们对“自主”的定义有所不同。
尽管两组受访对象都承认,快乐与否是个人的责任,但他们对“自主”的定义又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美国白人学生认为自主是完美地实现个人自由以发挥潜能展现真自我。而华人学生则认为,个人的行为和个人做出的抉择必须遵从道德规范,缺少道德规范,人生便缺少其意义。另外,华人学生还认为,个人是得自主,但最终还得接受命运的安排。
翻译:区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