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5-08-22 22:22

文化遗址探索,解读历史建筑的故事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文化生活解读#

第34卷第6期V ol.34No.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6月20日

Jun.202014

31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015

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自出道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文风、细腻的文笔和入木三分的人物角色刻画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张爱玲创作价值备受关注之时,其翻译却在创作光芒的掩盖下,长期处于被漠视的地位。赵新宇在《试论张爱玲的翻译》一文中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生涯可分为:涵泳砥砺期、翻译实践期和精益求精期。”现阶段,对于本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张爱玲研究,却出现了“对于张氏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及翻译工作方面的研究缺乏观照,一方面是精细的不能再精细的《传奇》中每篇小说之汗牛充栋的长篇论文连篇累牍,一方面却是对这位大家其他卓越成就的漠然无视。”这样的研究状态显然有失偏颇,因此本文立足历史文化这一宏观背景,对张爱玲自译作品的代表《五四遗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张爱玲的综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一、张爱玲《五四遗事》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1956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记者》(The Reporter)双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ale M ates——A Sho rt Sto ry Set in the T ime When L ove Came to China的英文小说,并于次年将其自译为《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发表在台湾《文学杂志》上。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正处于新思想与封建传统相碰撞的复杂社会背景下。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家大多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的洗礼,或直接参与其中,或为“五四”运动执笔助威。张爱玲虽不曾直接参与其中,却也见证了“五四”运动对于当时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亦冷眼旁观了文人们对于“五四”理想化爱情的过度追捧。“营筑爱巢曾是激励五四青年冲决旧式家庭牢笼,追求意志自由的美妙理想,但是这一憧憬在当时主要不是来自

对个人经历的感受,而是浪漫的想象。”当人们受到“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洗礼,热衷于描绘“营筑爱巢”“冲破旧社会樊篱”和“意志自由”式理想婚恋时,《五四遗事》却执着于社会现实,把高歌颂咏的理想面纱下苍凉的人生,以反讽轻喜剧的形式展露出来,批判了社会变革的不彻底性和“五四”爱情神话的破灭。

张爱玲这种强烈的历史意识使她形成一个超越时代和政治的独特叙事风格,从“日常生活”这样细微的角度警醒于世人。林幸谦认为,“她和五四民族论争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若即若离地回避了救亡与启蒙的(男性)民族形式,以及此种论述中的双重历史角色,然而又不至于全然悖反”。虽然张爱玲的小说并不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文学路线,然而,跳脱出时代的视阈,当人们能以较为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那段历史时,她的作品焕发出无可取代的价值。

二、历史文化背景对张爱玲自译策略的影响

自译指的是“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翻译行为及其结果”,或是“原作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译作”。张爱玲对于自己的作品一向坚持自译,因此,她作为源语作者,在目的语中同时扮演着译者的角色。以下将结合《五四遗事》自译的历史文化背景,分别从改写和补写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

(一)改写

张爱玲在自译作品Stale M ates时,首先对标题进行了改写。英文版副标题喻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1924年,正当“五四”运动后五年,“爱情”一词首次介入中国。对于不熟悉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英文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好的背景提示和设定。而在翻译成汉语时,张爱玲仿效传统文学“三言二拍”的古典命名模式,将原作标题进行改写,遗事是“中国笔记小说中重在记事的一类,往往有补正

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的策略

张静静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关键词: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改写;补写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6-0031-02

收稿日期:2014-06-13

作者简介:张静静(198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讲师。研究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网址: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张爱玲自译《五四遗事》的策略 https://klqsh.com/news/view/178756

相关内容

番外篇:从历史角度解读文化现象
黄朴民解读历史文化
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
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
屿见闽南文化讲解员上线,深度解读闽南历史与非遗故事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历史文化分析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屈原四人谈【4】
《绵阳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解读(一)
湛河历史文化解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