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用”的古典文学知识普及
图书按照出版时间分类:古代经典、近现代文学、科普知识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图书分类#
“百问红楼”系列 蔡丹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今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探讨、解读《红楼梦》的帖子、视频层出不穷,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在众多解读《红楼梦》的博主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是很特别的一位。其独特的解读视角,扎实的专业功底,多年在高校的一线教学经验,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讲解风格,使她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广受欢迎,不仅让大中小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也让很多忙碌的现代人重新获得了古典文学的精神滋养和心灵慰藉。
叩开《红楼梦》的三重门
“想要真正理解《红楼梦》,我们首先要读懂其文化精神。若非如此,就像一个人吃葡萄,却只吃葡萄皮,不吃葡萄肉。”蔡丹君认为,阅读原著仍然是理解《红楼梦》文化精神的有效方式。眼下,大多数青少年或多或少接触过《红楼梦》,因为这部作品被列入整本书阅读计划,成了高中生必须完成的功课。
一部《红楼梦》将近八十万字,拥有一百二十个回目,四百多个人物,多层叙事线索。这样体量庞大的小说到底该如何进入?如何了解其文本内涵,从深层把握《红楼梦》的思想精髓呢?
在蔡丹君看来,小说文本是开启探索之旅的第一重门。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多线并行,叙事结构精巧繁复,故事背景涉及制度、风俗、典故、名物等各种“硬核知识”。想要读懂故事内核,就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抽丝剥茧、提纲挈领式的分析和把握。
第二重门是作者曹雪芹寄寓其中的“言外之意”,也就是书中隐约浮现的种种象征与隐喻。当读者进入这一重门时,需要牢记一条原则——《红楼梦》并非孤立的小说,我们不能脱开历史局限去审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其寄寓在书中的文化精神始终深植于时代之中。
《红楼梦》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会产生何种关联?这个问题需要反复思考方能得到答案,而这也是探索《红楼梦》“最深处”的第三重门。若能在理解文本、理解时代的基础上进入这道门,读者会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萌发对自身命运的观照和对人生况味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体察、对爱与美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寻根溯源等。
要不要让孩子读《红楼梦》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蔡丹君说,她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12岁读初中的时候。“一开始,这本‘大书’我根本读不进去。开篇第一回、第二回的情节与主角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故事看似毫不相关。当时的我无法理解曹雪芹的写作用意,不知道这几回在讲什么,干脆直接跳了过去。好不容易翻到第五回,第一次接触到书中人物的判词、曲子时,我所感受到的无聊程度,比初入太虚的贾宝玉丢开簿册时还要强烈。囿于古文功底薄弱,书中的诗、词、曲、赋,也基本草草略过。”
直到升入高中,她才初步摆脱蒙昧状态,稍稍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但当时仍然只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对书中提及的贾府生活尤其着迷,其中的戏曲、园林、风俗、物产等,都令人心驰神往。比如“乌进孝的交租单”,她津津有味地读了许多遍,想弄清楚清单上列出的小动物都是什么,它们被送进贾府后,是被做成食物还是被当作宠物。她还想知道,王熙凤给刘姥姥夹的茄鲞是何种滋味……《红楼梦》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生活场景、民俗文化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成为读者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现在,我已为人母,又遇到了新问题:要不要让孩子读《红楼梦》?我认为可以。”蔡丹君说,她的孩子在三岁时观看《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知不觉记住了剧中的很多段台词,还会背很多书中的酒令和诗句。事实上,平时蔡丹君从未刻意让她背诵过什么文章典故。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当有人问:“让孩子过早接触《红楼梦》,你不担心早恋问题吗?”蔡丹君说,一部小说未必就是引发孩子早恋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联。作者自谓,《红楼梦》的主旨是“大旨谈情”。所谓“谈情”,主要目的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情,真情和“皮肤滥淫”有何区别,产生爱情的情感根基是什么。所以,如果家长对《红楼梦》有疑虑,不妨自己先读一读。
发问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对于蔡丹君来说,青春时代关于《红楼梦》的记忆,原本已经很遥远了。未曾料想,却在2019年的某天,被学生一次偶然的提问唤醒。那日课后,一名学生跑来问她:“宝钗参加选秀,是不是因为她特别有野心?”蔡丹君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
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她研读了一些关于清代旗人选秀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资料,最终给出了答案。这种无关功利目的、纯粹萌生自阅读兴趣和师生情谊的问答,带给她一种别样的充实感。后来,她录制了解读《红楼梦》的相关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来交流的读者越来越多。这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打开了她重读《红楼梦》的新视角——以问题导向出发,紧紧围绕阅读需求,去解决读者之困。
在近日举行的“百问红楼”系列新书发布会上,蔡丹君说,她立志做“实用”的古典文学知识普及工作,“实用”就是有针对性。“百问红楼”系列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她在课堂教学、网络解读《红楼梦》时,针对学生和读者提问最多的问题,作出的解答。“发问,是叩响《红楼梦》大门的有效方式。先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进而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才能与书中人物共情、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也了解自己作为读者的心境。”
蔡丹君坦言,看似“神秘”“高冷”的《红楼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是一部“当代生活指南”,“我解读《红楼梦》,是从前面的朝代往后读的,回溯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去做梳理。也希望把当代的问题带回到《红楼梦》里去印证,让它能成为一个‘人间指南’。”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3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却咏梅
网址:做“实用”的古典文学知识普及 https://klqsh.com/news/view/180125
相关内容
《洛布古典丛书》百年:记录历史 传承学术 普及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一个范例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普及教育
张海鹏:普及历史知识首先应尊重历史真实
新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普及中国古建筑文化
国际档案日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PPT模板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及基础知识.docx
急救知识普及
吴沄:体验考古 享受文化——“南南考古学院”将考古学融入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