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与GTD应用——“知”、“得”与“合” via 褪墨・时间管理

发布时间:2025-08-25 07:42

时间管理与人生规划密切相关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时间管理哲学#

本文来自读者 零折 投稿。

小强升职记 作为《小强升职记》的读书感悟,给我自己。作为分享,也送给或许需要的给你。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需要。但我受Amy师姐等一众人的影响,已经爱上了分享。呵呵,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其实分享也就是爱。(个人感悟,参照《少有人走的路》对爱的定义。)

本文如题,主要是分享与探讨人生的规划与GTD系统。由于能力有限,如有不解请善用搜索,同时也欢迎探讨。(以下很多图文非本人原创,感谢大家,如有侵犯,必定修改。用得最多的,就是《小强升职记》里面的东西了,毕竟是本文是读书后的产物嘛。)

一、何为修

人生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即: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借用徐公子胜治的话: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出自《神游》)。

先个人重点解读一下里面的关键词:(来处去处不解释了)知、得、合。知便是知道,合就是结合。得是什么呢?思考了一下,还没想清楚,姑且算是内心真正的认同吧(因为知道和认同不同)。

这里的认同,是对自己的彻底认识,无论好坏。因此,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比如伴随着内心的痛苦,因为你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认同并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因为你不是无所谓,因为你是在追求个人的成长,你看到自己如此多的缺点,必然会痛苦的,否则就是不够深刻。(读《少有人走的路》感悟)

整句话合起来就是:知道自己的来处去处,接受自己的来处去处,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行动)。这就是修炼。

对我而言,我通过人生规划“知”和“得”来处去处,借助GTD系统“合”来处去处。

二、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

如何“知”、“得”?通过人生规划。

1、通过目标,看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对人生的规划也就是为人生设立目标。

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结果影响的调查,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5年前 25年后 3%有 清晰而且长远的目标的人 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 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达成,成为行业专业人士,有很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 60% 目标模糊的人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或下层,尽管能够安稳地生活,但是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27% 没有目标的人 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得十分不如意,不断抱怨社会和他人,经常失业,家庭也不幸福。

这说明目标对人的成功很重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目标有以下作用:

它给人以明确的方向感,使人充分了解自己每个行为的目的。 它让人清晰地评估自己的行为,进而正面检讨自己的行为。 它让人从忙乱中转移到自己的工作重点上。 它让人更关注结果,产生持久的动力。 它能激发出人的潜能。

(案例出自《小强升职记》,觉得很合适,便拿来用了,再次荐书。)

2、超越目标,规划不仅仅是目标

百度百科曰: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本人对目标与计划的理解是,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站立的高度不同,视野的开阔度不同。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目标,一般都是短期的。而规划,一般时间跨度都是中长期,因此很自然地,不同的时间跨度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视野来考虑问题。

但目标与规划更是一脉相承的,短期的目标应该服从中长期的规划。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规划也失去了意义。

人生规划,重点在于高度的变化。

3、六个高度

对于工作和人生的规划,戴维·艾伦提出了“六个高度”的概念。它们分别是:

戴维·艾伦提出的“六个高度”

原则(五万米):
这是最高的高度,这是个人自身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的。
举例就是:生命意义探索、个体价值澄清、使命寻求、人格特质等。
需要思考的是:我是谁?我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愿景(四万米):
中长期(3-5年)规划。 目标(三万米):
比愿景更细化,一年以上计划。 责任范围(两万米):
工作上的角色,如销售、管理、产品开发等,生活中的角色,家庭、个人财务、 精神层面。于是便有任务要执行,以拉近现实和期望的距离。 任务(一万米):
需要一个行动以上才能完成的事情。 下一步行动(跑道):
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六个高度,就是帮助我们“知”和“得”来处去处的工具。(而帮助我们“合”的GTD系统稍后再探讨。)具体而言,原则(五万米)就是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处去处。既是对现实中自我出身的追溯与未来发展的思考,更是在心灵上的一种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原则的五万米高度,让我们看到我们最终的去处——按照计划,将会走到哪?

定下了这六个高度还没完,还有很重要的注意事项。

4、检视

苏格拉底说:“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规划完,计划完之后,重在去执行与检查执行的情况,也就是检视。正如规划有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也有不同的检视周期。下面是twhsi的心得:

下一步行动:也就是跑道管理,每日检视。 任务:10,000ft,每周检视。 责任范围:20,000ft,每月检视。 目标:30,000ft,每季检视。 愿景:40,000ft,每年检视。 原则:50,000ft,人生有大的转折点时检视。

好了,人生规划就这样。划出了道路,重在要去走。规划是“道”,下面是帮助我们执行的“术”——GTD系统。

三、合来处去处

如何“合”来处去处?过去已成历史,现在正在进行,未来已有规划。靠什么来连接现在与未来?行动!然而,现代生活,大家总是抱怨事情太多,以至迷失了方向。人的惰性,更是让前路艰难重重。有了地图,还需要工具。GTD系统,正是帮助我们奔向理想未来的越野车!

1、什么是GTD?

GTD即Getting Things Done,中文直译就是“把事搞定”。来自于David Allen 戴维·艾伦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国内的中文翻译本叫《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David Allen将GTD总结成为一种将繁重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方式变成无压力高效的时间管理系统。

2、如何GTD

目的是提高效率,方法是一时一事、对时对事,工具是清单系统。(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高效的保证。“多任务”的坏处可见我之前的一篇唠叨文:从心猿说到多任务)

GTD的清单系统不同于普通的待办事项清单,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GTD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两个部分:收集篮、待办事项。

为什么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一个待办事项就完事了呢?这就涉及到GTD的一个理念:当事情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完成时,马上去做。

于是,流程便是这样的:收集要做的事,放进收集篮。完成后检查收集篮里面的项目,如果事情是两分钟内可以搞定,就搞定它,如果不行就把事情放入待办事项清单。

这样就保证了头脑中不会充斥着很多事。清空了头脑,达到一时一事。而通过其他清空,让非两分钟项目可以在适合的时间完成,达到对时对事。

GTD系统流程图

3、建立自己的GTD系统

对GTD有了简单的理解后,让我们来建立自己GTD系统。GTD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比如“便利贴女孩(先生)”、“邮件狂热”、“交际花(草)”和“掌柜的”这几种人的GTD系统肯定不同。现在介绍的是“3+1”清单系统,比较大众化,可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自行调整。

“3+1”清单系统如下:

“3+1”清单系统

如上图,此“3”指的是“将来某清时/也许清单”、“待办事项清单”和“项目清单”三个清单。而“1”则是收集篮。以下是详细介绍:

收集篮

收集篮顾名思义就是收集我们的想法的地方。可以收集什么?可以收集平时生活中迸发的灵感,以便实施。对于这个清单,我们要做到的是每日清空。

经过我们对收集篮里面项目的思考(也就是孵化),那些事项要被赶出收集篮,那么它们将何去何从?有3个归属。

将来某时/也许清单

这里面的事项都不是可以在短期内实行的,或许未来也不会去做的一些事。(如果长时间不去做,就删掉)因此一般而言,这里放的都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

待办事项清单

不言而喻,放在里面的事都是要去做的事。这里的事属于重要不紧急的事,但要好好安排一个时间去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事要是能执行的,也就是说属于“下一步行动”的事,如“查收电子邮件”,而“制定新产品销售策略”就不是了。

项目清单

其实这个清单也算是待办事项清单,只不过,这里的事依然重要,却更不紧急。因此,这里面的清单还需孵化,把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下一步行动”。上面提到的“制定新产品销售策略”就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分解为:“针对产品做市场调研”、“调查同类产品的销售策略”等的子项目,然后子项目再分解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

注:重要与紧急的判断,可以参考下面的“四象限法则”。重要与否的判断标准:是否符合人生规划,是否有利于实现人生规划。

4、配合GTD的技巧、工具

仅有上面的理论还不够,下面要补充一下很有用的技巧和工具:四象限法则和日程表。

四象限法则

所谓“四象限法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Stephen R. Covey)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方面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而且不紧急。

四象限法则

这个法则很多人都知道,但没有用好。其实上文已经涉及到这个法则了。现在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知道的是,最重要的两个象限是第一和第二。这是一个思维陷阱。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标明了这两个象限属于重要,但还是有人没把重心放到这里。他们往往忽略的是第二象限,这是他们误以为紧急就是重要的。其实,如果第二象限没处理好,那些事情很容易就进入第一现象,成为了既重要又紧急了,这就令人焦头烂额了。不过这可以通过在平时重视第二象限来避免。

配合GTD系统,第一象限的事不进入收集篮和清单,马上去做。第二象限的事,应该进入项目清单。第三象限的事,先检查能否委托他人,如果不行只有自己去做。第四象限的事,用调剂生活,可做可不做,切不可沉迷。

补充一点,遇到紧急的事要中断当前工作时,一定要保存当前工作的进度,如马上记下思路等。

日程表

这里的日程表,特指是手机等电子工具,可以自动提醒的日程表。对于日程表,本人认为可以结合待办事项清单,用来安排第二、第三象限和一些特定需要在特定时间去做的事情。这些事情都不是太紧急,首先有了给我们安排的基础。第三象限的事,还有种情况就是委托了别人去做后,要定一个时间去检查效果。

对于GTD初学者,在还没养成经常检查清单的习惯前,设置好日程表是很必要的。

5、具体实现方法

这个网上太多了,不过无非都是两种:纸笔和电子。

纸笔

纸和笔最大的优点就是随心所欲。携带方便,经济实惠,这八个字是我的理解。纸和笔的配合,一切思绪都无所遁逃,没有记不下的,只有想不到的。顺便反对一下一个不好的倾向,GTD目的是为了高效,纸和笔是为了随心,不要盲目跟风买所谓的高级的很贵的GTD专用本子和笔。最好用的本子应该是根据自己要求,DIY的。

电子

电子主要是电脑和手机。电脑只适合全天几乎都坐在电脑前的人如白领。但电脑上的软件也是功能最强大。手机就适合每天在几个不同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如学生。手机无论什么配置,只要能够输入就可以。当然,智能机是首选。随着手机和云技术的发展,用手机来进行随时随地的GTD越来越流行。

四、是为修

本来还想以自己的情况作为案例,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在写的时候,发现还很不成熟,便不发了,以免误导。

快要写完这篇长文了,我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我更多地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幼稚,还有很多东西不清楚,而知道了的片毛又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人生规划与GTD浅薄的见解了,对于这两者,我的结合还不好,革命尚未成果,小弟还需继续努力。我将继续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实践研究。

个人的成长,永远也不够。不断提升方为正道,这样生命也更有意义。

是为修。

网址:人生规划与GTD应用——“知”、“得”与“合” via 褪墨・时间管理 https://klqsh.com/news/view/183774

相关内容

快速入门Getting Things Done(GTD)时间管理系统必读 via 褪墨・时间管理
如何设定目标系列总结 via 褪墨・时间管理
怎样设定目标(一)目标金字塔 via 褪墨・时间管理
20个让你更快乐的方法 via 褪墨・时间管理
怎样设定目标(八)——用环境巩固你的目标 via 褪墨・时间管理
怎样设定目标(三)目标设定前的准备 via 褪墨・时间管理
怎样设定目标(五)——设定目标失败的七大原因 via 褪墨・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与工作规划
建立人际关系的七要素 via 褪墨・时间管理
科学管理时间,合理规划大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