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画上的“鲁迅夹烟”,要摁灭吗 | 新京报快评

发布时间:2025-08-25 17:40

在火源附近发现未熄灭的烟蒂,应迅速踩灭 #生活技巧# #生活小窍门# #生活的技巧# #急救处理技能#

▲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遭到游客投诉。图/上游新闻截图

近日,“鲁迅夹烟”形象,遭到了游客的投诉。

据报道,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此事引发热议。

鲁迅是历史人物,的确有吸烟的嗜好。鲁迅抽烟是历史真实,纪念馆里鲁迅抽烟的墙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如今,这堵景墙却因“控烟”受到质疑。该如何看待这一争议?

首先应看到,鲁迅夹烟的形象并非在刻意塑造抽烟这一“不良示范”,而是通过抽烟这一个个性鲜明的动作,展现包括思想火花与时代印记的历史真实。

翻开史料,鲁迅与香烟的关联在其创作生涯中十分显著。鲁迅的烟和郁达夫的酒,常被人作为民国文坛佳话称道。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就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

可以说,抽烟这种个人习惯,早已超越生活细节,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鲁迅的抽烟习惯,与其文学成就一样,都是历史整体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世对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形象的表达中难以分割的部分。绍兴鲁迅纪念馆引起争议的网红墙画,即为其中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馆保留“鲁迅夹烟”这一形象,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可让后人在凝视中感知真实的人物风貌和历史温度。

如果以控烟、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由就简单把照片删除、拿掉,或者是按游客提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则也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不尊重和篡改。

当然,也要看到,公共场所控烟是当今社会共识与法律要求,这一诉求本身在文明社会也具有正当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

应该说,墙画没有室内这一背景,未必就意味着鲁迅这一历史形象是“在室外抽烟”。

另外,即使鲁迅画像是“在室外抽烟”,其和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误导青少年仍然存在逻辑上的距离。这是因为,历史形象的呈现,未必就会带来现实行为的模仿。二者仍然存在明确边界。

游客投诉中提及,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此行为确属不当。但个别游客的这种行为,更多属于打卡、致敬性质,类似于行为艺术,与真正的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行为还是有本质区别。

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都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文旅局也会广泛听取民意,“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会在全面统筹后再做出决策。”

当前,社交平台的使用越来越便利,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越来越容易表达和传播。对于公众的意见和投诉,相关管理单位和机构,既要善于及时采纳合理意见,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定力,在网络喧嚣中做出理性的决定。这十分关键。

“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引起热议,倒让人想起鲁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载于《〈思想·山水·人物〉题记》)这句话主要是谈书的,但是以此来看今天的“夹烟”墙画事件,却也不乏启发意义。

若以简单化思维来对待历史中的“抽烟”,恐怕也是不符合鲁迅本人的精神的。在“鲁迅夹烟”这场争议中,更合适的做法,恐怕还是在关切现实和尊重历史真实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柯锐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

网址:墙画上的“鲁迅夹烟”,要摁灭吗 | 新京报快评 https://klqsh.com/news/view/185351

相关内容

浙江绍兴“鲁迅夹烟”画墙被投诉 学者:不宜轻易更换
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不是所有投诉都配给个说法
“不会因为一个人投诉就盲目更换!”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绍兴文旅:各地网友意见一致
如果鲁迅有朋友圈,他会怎么看今天的“流量狂欢”?
“新觉醒”重构新青年的精神坐标,《鲁迅的朋友圈》读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鲁迅励志小故事(精选22篇)
鲁迅的名人故事(通用15篇)
叶康宁:鲁迅、郑振铎与有正本《芥子园画谱》
关于鲁迅的名人故事(精选18个)
免预约,北京鲁迅博物馆重新开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