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探寻多样旅游模式与案例
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如民俗游、寻根游等 #生活知识# #旅游生活# #旅游文化体验#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在旅游项目中融入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我们不仅能有效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还能显著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增强他们对目的地品牌的认知和好感。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中既具独特性又易实现的部分,更是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游客们通过参与民俗旅游活动,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历史生活风貌,满足他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感受到旅游的无限趣味与独特魅力。
民俗文化,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包含着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饮食习俗等多个方面。而在中国,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颗颗明珠,点缀在广袤的大地上,为各地增添了别样的风情与魅力。近年来,“民俗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因其独特魅力而备受瞩目,成为文旅融合的新热点。这一模式让那些深藏乡野民间的传统技艺和习俗活动得以走出地域限制,走进大众视野,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之旅。
(一)民俗文化成为旅游经济新引擎
民俗文化的参与性
如今,国内旅游市场正迎来复苏,新兴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诸如“特种兵式旅游”和“味蕾游”等新潮现象层出不穷。同时,国潮国风依旧热度不减,文博演艺更是场场爆满,这无不反映出国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正在持续提升。民俗文化,这一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孕育的智慧结晶,因其集体参与的特性而具有强烈的参与性。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参与性更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衍生出众多能带给游客别样体验的旅游项目。诸如书写对联、猜灯谜等原始民俗活动正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游客们逐渐从单纯的“观光者”转变为“参与者”,他们深入参与到各式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中,静心感悟,积极互动,尽享民俗文化带来的新颖体验,为旅游业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有力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民俗文化的差异性
差异性是民俗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它在众多文化中独树一帜。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这种文化差异性是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无论是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都能满足当代年轻人对差异与潮流的追求。例如,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太原的锣鼓艺术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成为当地的旅游亮点,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从而进一步彰显了民俗文化在拉动旅游经济方面的巨大潜力。
(二)深化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坚持可持续性的开发理念
在开发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性的原则。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保护好原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长久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持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而言,进一步深化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性开发原则,全面规划和统筹协调,对整体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必须站在全局角度审视开发全局,制定长期计划和方案。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其民俗文化价值,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此外,应围绕民俗特色文化主题进行开发,深度挖掘各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并以此为核心开发相关项目,如民族友谊之林、民族之林等,多层次展现华夏文明。同时,利用民俗文化表演等形式,突出主旨与内涵,深度开发与利用资源,同时弘扬特色民俗文化。另外,有效结合媒体资源的影响力,进行自然化、生活化的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发,与电视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民俗特色旅游文化项目的迅猛发展,拓宽开发道路。
目前,民俗特色旅游文化正逐渐受到旅游爱好者的青睐。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国旅游事业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开发原则,围绕民俗特色文化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为旅游爱好者们呈现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进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繁荣。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基本模式。
其中,集锦荟萃式是一种重要的开发方式。它是指将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在一个主题公园内。例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锦绣中华、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它们不仅集中展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平台。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游客能够迅速且轻松地领略到多样的民俗文化。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在复制和呈现过程中可能会流失某些原始的、深层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复古再现式
复古再现式则是对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再现。通过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结合建设与演绎,使游客能够一窥过去的民俗风情。例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便生动再现了几个世纪前的美国生活场景,包括古老的农耕方式、民间舞蹈等,吸引了无数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吴文化公园等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让游客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些原本无法目睹的民俗文化。但与集锦荟萃式相似,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呈现过程中可能会损失某些原始的文化细节。
(三)原地浓缩式
对于那些因时代变迁而在建筑、服饰或风俗等方面逐渐淡化的少数民族村落或地区,原地浓缩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是在当地选取合适地点,建立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园区,集中展示其独特的民俗精华。例如,西江千户苗寨、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等都采用了这种模式,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四)原生自然式
原生自然式是在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挑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宣传。这里的旅游内容主要是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村落的自然风貌,仅有的基础设施改造也是为了提供必要的旅游服务。例如,广东连南的三排瑶寨和新西兰的毛利人村落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其投资成本低,能让游客有更真实的体验,与当地居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当地的劳作。然而,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公平地分配旅游收益给村民,以及如何在不影响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开展旅游活动。
(五)主题附会式
主题附会式是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旅游业设施相结合,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例如,苏州的传统名园通常只在白天开放,供游客欣赏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但后来,这些园林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通过在园内各厅堂展示苏州评弹、昆曲等地方民俗文化艺术,让游客在夜间也能领略到苏州园林的魅力。这种模式深受游客好评,有效地延长了园林的开放时间并增加了收入。
(六)短期表现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那些仅在特定时间展现的民俗文化。一是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以及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活动虽非专为旅游而设,却会在节庆期间吸引大量游客。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如贵州的民间表演队出国演出的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等,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也间接促进了贵州的旅游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案例
以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吕家村为例。吕家村充分利用传统民俗进行创新演绎,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市场化运营,加强民俗的活态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吕家村不仅被评为江苏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和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还成为了高淳国际慢城的核心发展地带。其改造方案以本地“跳五猖”文化为灵感,深化文化演绎和创作,成功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转化为适合旅游开发的新文化符号。
近年来,吕家村依托高淳全域旅游的发展势头,逐渐从美食村蜕变为文创小镇。通过举办“傩舞吕家文创大赛”等活动,吕家村成功将“五猖”IP与乡村振兴相融合,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二)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安徽的西递村,地处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以完好保存。这里交通相对闭塞,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争破坏,使得古村落的原貌得以保留。西递村占地广阔,其中景区核心面积仅为13平方公里,却拥有3座明清祠堂、1座牌楼以及224幢古民居,这些古建筑为村落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西递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傲立表示,这些古建筑如同珍贵的宝藏,是村里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2000年,西递村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名声大噪,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通过探索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西递村成功实现了从普通村落到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西递村,这个坐落于安徽黄山南麓的古村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依托其独特的皖南古建筑和田园风光来发展旅游业。自1994年成立西递旅游开发公司以来,该村便开始将部分旅游收入再投入到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中。2015年以后,黟县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接手了西递村的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递村不仅实施了西递景区民宿水污染整治项目,推进生态治理工程,还开展了村庄环境卫生工程,常态化进行日常保洁,并加大了对村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环境整治力度。同时,西递村也积极推进文旅融合,通过旅游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千古黟技,匠人圣地”的百匠堂文化名片。此外,还成立了研学旅游大师工作室,自主开发设计了古村落游学、非遗项目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多样化的研学旅游产品。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进一步推动了西递村的旅游业发展。
金达莱民俗村,这个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中部、距市区21公里的村落,经历了水毁后的重建,如今已焕然一新。从整体布局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精妙的设计和匠心独运,成功实现了从“灾村”到“新村”的华丽转变。这里96%的人口都是朝鲜族,因此保留了完整的朝鲜族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成为了了解朝鲜族民俗风情的绝佳之地。
近年来,金达莱村积极探索民俗旅游的发展道路。2018年,村里新建了46个小民宿,与原有的民俗小院共同打造出金达莱村的特色民宿。如今,无论是村集体经营的民宿和旅游企业,还是村民自营的民宿,都能满足数百人的住宿需求,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金达莱村还开发了多样化的民俗旅游项目,如开设朝鲜族特色餐馆、咖啡厅和民俗展览馆等。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制作朝鲜族打糕的乐趣,品尝到筋道味香的打糕,感受到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金达莱村也做出了显著的努力。他们为村内的重点屯铺就了硬化路,实现了全村的安全饮水目标,并确保了电力、电视和网络的全面覆盖。同时,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激发了村民保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生活化开发,是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的桥梁。这种开发模式强调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干扰。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界的新宠。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保护与开发平衡、保障当地居民利益等挑战。因此,需要精心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确保活动与文化保护和谐共存。同时,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策划和运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旅游收益能公平惠及社区。
沉浸城市智库指出,为了实现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和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同时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此外,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价值的认识至关重要。开发多样化的民俗旅游体验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防止对民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最后,建立监督机制,对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监控,防止破坏性开发,确保资源的长期利用。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共同繁荣。
举报/反馈
网址:民俗文化旅游:探寻多样旅游模式与案例 https://klqsh.com/news/view/187686
相关内容
民俗文化解锁旅游新玩法,让我们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探寻中国式休闲度假的多样选择:旅游、旅行、旅居与度假的差异
文旅策划:在旅游中体验文化的多样性
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
非遗+文旅:探索非遗民俗之美,开启文化体验之旅
探索之旅,高质量旅游的多元体验与深度解读
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以平遥古城为例
舟曲文化旅游产业探索与思考(五)
旅游新趋势:探索不一样的世界
桦川:“旅游+”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