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发布时间:2025-08-26 16:22

《哈利·波特》系列是现代儿童阅读的经典名著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经典名著#

  茶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密切相连,体现着民族意趣、民族心态、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在茶文化中,有一本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的著作,那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一部专著。

  陆羽的《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劳动人民有关茶叶的丰富经验,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对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形态特征、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及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加工方法、制茶工具、饮茶器皿和饮用方法、茶叶产地分布和品质鉴评等方面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细致的分析,堪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

  具体而言,《茶经》共分三卷,十章。

  第一卷的“一之源”,主要讲述了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陆羽首先肯定了茶树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种,指出当时在巴山峡川,就是今天的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山谷一带有高达几十尺、主干粗到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这也是世界上对野生大茶树的最早记载。对茶的用途,陆羽首先认为它是一种饮料:“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对于茶树的形态特征,他巧妙地采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说明,如“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陆羽还研究了植物和环境之间关系,指出:茶树生长因土质的不同,所制出茶叶的品质也是有优劣之分的。

  “二之具”,主要讲述了采茶、制茶的用具。

  “三之造”,主要论述了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在这两部分中,陆羽具体描述了16件茶叶的采制工具,就用途来说,可分为采茶工具1件、制茶工具13件、贮茶工具两件。书中所说的蒸气杀青和某些制茶工具,至今在国内有的制茶工业中仍在使用。

  第二卷的“四之器”,主要介绍了煮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器皿的制作、使用方法,以及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如用生铁铸成的锅,在铸造时要“内抹土而外抹沙”。在内抹土,土细锅内部就光滑,容易磨光和洗涤;外抹沙,沙粗可以使锅外部粗糙,有利于吸收火焰的热力。从这点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是很难有这样的认识的。

  第三卷的“五之煮”,讲述了沏茶的方法、各地的水质。其中提到用水时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因水源不同,水中所含的矿物质就不同,所沏茶汤的色、香、味也就不一样。

  “六之饮”讲述了饮茶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比如据陆羽考证我国饮茶的历史开始于神农氏,历经商周而至秦汉、三国、两晋,流传日益广泛,逐渐形成风气,到唐代时达于极盛。当时,茶的种类已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多种。

  “七之事”是《茶经》中篇幅最大的一章,这一章汇集了我国古代茶事的相关记载47则,征引的文献达45种。其主要内容有训释茶义、称道茶效、讲饮茶故事、记茶叶产地等,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上关于茶事的知识。

  “八之出”中陆羽把唐代时我国茶叶的产地和茶叶品质的优劣作了全面的叙述和比较。《茶经》中列举当时产茶省份有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11省,其中比较著名的茶区有四十多处,对各茶区所产茶叶优劣的论述,是我们今天研究茶区的演变和茶叶品质变化的珍贵资料。

  “九之略”阐述了在深山、野寺、泉涧边、岩洞里等特殊环境下造茶、煮茶可以省略的一些加工过程和茶具、茶器。

  “十之图”是让人用绢分写《茶经》全文加以悬挂,以便目见而记用。

  《茶经》总结了关于茶叶的科学性、规律性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作者陆羽的实践经历,可以说它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名著,因而得到了古今中外的极高评价,陆羽也因此被尊称为“茶圣”“茶神”“茶学祖师”。

  如今,《茶经》仍对现代茶学有借鉴的价值。像《茶经》论述茶树与土壤的关系时指出“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现代研究结果与这一观点基本吻合。就茶的采制而言,《茶经》明确指出春茶为上,“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现在名茶的采制时令,也是依照这个说法。另外,《茶经》中对于烹茶用水、饮茶用具的要求,也都是相当科学的。

  其次,《茶经》一书将茶融合于道德和礼仪修养的境界中,在茶味中让人感受到修身养性的人生回味,这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茶经》“七之事”中列举了不少有关修身俭德的事例,均以茶德来倡导人们要崇俭清廉,这也使茶成为节俭戒奢和廉洁的象征。唐末刘贞亮提出“茶十德”,明代的李贽因品茶有感而作《茶夹铭》,表达了“啜苦励志,咽甘报国”的价值观和高尚情怀。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自述中说:“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廉洁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的品格,也是《茶经》所倡导的要从茶性中提高自身修养。

  第三,《茶经》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万邦和谐”“天地自然、五行和谐”的理念融入其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茶经》在“四之器”中精心设计的烹茶、品饮的二十四种茶器,就体现了和谐统一的思想。比如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其构思十分巧妙,设计理念主要来自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根据《易经》中的象数原理确定尺寸和外形,并运用坎、巽、离三个卦象,代表水、风、火。炉内设三格,各绘三卦的寓意图样,表明“风能兴火,火能煮水”这一自然和谐的理念。应该说,陆羽之所以能够得到历代文人、社会贤达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所著《茶经》中体现着儒家中庸和合的思想,陆羽将茶道与和谐圆融的思想相结合,成为后世历代茶书的写作思路。后来,人们把饮茶概括为“清、和、淡、静”四个字,这四个字正体现着一种和谐的境界。

  最后,《茶经》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英国人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说:“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的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俱受其惠。”我们都知道中国有条丝绸之路,其实还有茶叶之路。学者公认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有了茶叶贸易,到唐代开始大量以马易茶,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茶叶由此向西亚和阿拉伯国家运输。另外,早在唐代时,通过使臣互访、朝贡贸易、僧侣来华等,《茶经》及中国茶文化便逐步传入朝鲜和日本。宋代时,日本僧侣荣西留学中国学习禅宗,并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使饮茶习惯普及到日本民众。后来,日本僧人千利休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并将其作为修身之法,其根源就来自《茶经》中庸和谐的基本精神。相较于日本,《茶经》在欧洲产生影响要到17世纪之后,并被陆续翻译成英、德、法、意等多种文字。《茶经》流传欧洲后,不仅出现了许多模仿它的茶文化专著,而且各国结合自己的风俗形成了“变异”的中国茶道。这种“变异”呈现出跨文化交流中十分有趣的会通,同时也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者”眼中的形象。像法国饮茶者俱乐部创始人吉勒·布罗沙尔就认为:“茶是一种最富有诗意的饮料,饮茶也是一种文化和一种人人都可以从中受到熏陶的利益。”

网址:《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https://klqsh.com/news/view/188597

相关内容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诵读中华经典 让经典“声声”不息
少年励志红色经典系列:少年孙中山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陕西站报名通道开启
心理学经典系列·第一辑
民乐喜庆音乐系列《新年喜庆·节日庆典·婚礼喜筵》[WAV+CUE]
华为员工培训读本系列
北京平谷举办中国乐谷系列音乐会 擦亮音乐文化金名片
卡耐基经典系列:伟大的人物
一口气看完丹泽尔华盛顿经典动作系列《伸冤人》三部曲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