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文科就业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7 03:42

科技与就业相互影响,有时是替代,有时是互补,形成新的就业形态。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对就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社会对文科生就业前景的忧虑。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业的文科毕业生及相关领域的高校学者,深入了解人工智能为文科专业创造的新岗位、文科生成功转型的关键要素、高校文科教育的应对之策,以及人文社科在智能时代的核心价值。

文科多元融入人工智能产业链

高质量的标注数据是模型训练的基石。“豆包”大语言模型评估专家苟思瑶表示:“标注数据这一工作,要求对文字有很高的敏感度、细节度。”文科生能较好满足这一诉求。另外,涉及不同学科的大模型也需要相关文科专业的学生。比如,构建一个与法律相关的大模型,就需要通晓法学的人才去标注数据。在模型评估阶段,判断模型输出是否趋近人类水平,需要具备敏锐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苟思瑶认为,语言文字类专业训练能精准识别人工智能与人类表达的差异,这对提升模型自然度至关重要。

科大讯飞高教AI产品负责人马鸣珂告诉记者:“文科生能够较好地平衡技术可行性与用户需求,其较强的叙事能力可以精准传递需求。”“出门问问”AIGC产品经理荣岩的专业背景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方向。在她看来,“外语能力对于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品‘出海’十分重要。”携程IBU AI运营专家劳馨贤毕业于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专业。其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对语义精准把握、结构化思维及跨环节协作能力的要求。此外,人工智能企业的扩张,同步催生了对行政、法务、公关、品牌营销等传统文科岗位的需求,尤其在技术伦理与合规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法律人才更受青睐。

复合能力与实践锤炼是关键

文科生进入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就业,源于其拥有综合能力。因此,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复合知识结构是其成功转型的首要路径。

多位受访者拥有跨学科背景,如英语+大数据、语言学+计算机应用、逻辑学+智能系统等。毕业于浙江大学逻辑学专业、如今就职于华为公司云计算业务部的姚泽来,通过高等智能系统与推理联合实验室的学术研讨和科学研究,实时跟进前沿人工智能发展,并从逻辑学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训练。这种交叉训练,提供了理解技术与人文结合可能性的独特视角。

强化实践能力,特别是实习与“做中学”至关重要。马鸣珂表示:“以我个人本科时期在互联网行业实习的经历来说,其实大部分工作技能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习得,积累相关行业的经验更为重要。”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与腾讯合作的“传腾班”,强调从人才培养源头对接产业需求。深圳大学副校长巢乃鹏表示,该班旨在从人才培养源头就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虞鑫进一步强调,文科生需培养“做中学”的核心能力——在学习知识后,主动在细分领域实践创新项目,经历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锻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宽视野与资源网络也不可忽视。虞鑫认为,国际视野有助于发现更多机会。当然,不应局限于传统西方视角,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同样蕴含机遇,而打破资源壁垒则考验文科生的统筹协调能力。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新文科与传统文科正探索协同演进。在新文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方面,产教融合定向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深圳大学“传腾班”采用“专任教师+AI技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师三导”制,致力于培养“AI+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受到学生欢迎。在前沿交叉研究领域,浙江大学—卢森堡大学高等智能系统与推理联合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的哲学与逻辑学基础、可解释AI及AI伦理等文理交叉前沿问题。浙江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该实验室主任廖备水介绍,这一平台汇聚了哲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课程设置融合人工智能逻辑、数理逻辑、哲学逻辑与计算机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藩篱。

巢乃鹏强调,文科教育需进行根本性变革。文科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变革、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文科人才,无论其知识结构偏向传统还是交叉。

深耕专业保持韧性

廖备水表示,从人工智能技术来看,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逻辑学为复杂推理系统提供基础框架、语言学优化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与流畅度、伦理学则指导技术发展的价值对齐。同时,面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文学科更是关键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社会生活,其引发的根本性命题更需人文社科研究的深度回应。巢乃鹏用“技术发展洪峰和社会变革洪峰的碰撞”来形容当下的时代特征,并提出等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回到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愈发重要,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

实践证明,人工智能的浪潮非但未宣告文科的终结,反而在技术研发、产品落地、企业运营、伦理治理等多层面开辟了广阔的新兴就业空间,并对文科人才提出了复合化、实践化的新要求。虞鑫提出,文科生成功融入智能时代的关键,在于打破知识、能力、视野、资源这四个壁垒。其核心路径是植根深厚的专业土壤,积极拥抱跨学科知识,特别是人工智能通识,通过丰富的实习与“做中学”的实践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与资源整合能力。

受访学者表示,高校文科教育的转型,无论是蓬勃发展中的新文科与交叉学科建设,还是对传统优势领域的深耕与智能化升级,其核心导向必须是面向真实的社会与产业需求,培养兼具人文思想深度、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与其追逐瞬息万变的“热门”光环,不如回归本源,在热爱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同时保持开放心态,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时代需求创造性结合。唯有如此,方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不仅成为具有韧性的“幸存者”,更能成长为洞察方向、驾驭变革的“主动参与者”,在人工智能塑造的新世界里,持续贡献不可或缺的人文智慧与核心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崔乃文

责任编辑:陈静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智能时代的文科就业新图景 https://klqsh.com/news/view/189646

相关内容

智能科技飞跃,未来生活图景悄然变新
智能科技赋能:AI时代下的智慧生活新篇章
科技赋能生活,智能引领时代新变革
数科邦专访岸杉智能科技:实现与植物的独特互动,刷新全场景智能绿化体验
智能科技 成就智慧新生活
2025年服贸会文旅专题描绘文化科技融合新图景
小米ChinaJoy打造“人车家”智能生态展,全方位演绎科技生活新图景
《现代电影技术》|智能科技引领电影产业提质升级:思考、策略与前瞻
学校承办“数智时代职业院校图书馆创新发展研讨会暨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图书馆馆长会议”
智能时代下的家庭教育新指南:科技赋能,做智慧家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