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的影像记录:历史图像中的战时苏河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28 05:42

肖像摄影能记录人生的瞬间记忆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人物肖像#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百乐门”静安艺文志推出“峥嵘岁月”专栏。回望抗战岁月,缅怀先烈,凝聚奋起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首期,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历史图像中的战时苏河记忆”。当战争的阴云笼罩申城,苏州河这条“界河”骤然化作血火交织的民族精神战场。苏州河畔的战火成为当年无数摄影镜头与画家笔下的焦点。

文丨贾铭宇

探寻历史图像中的战时苏河记忆

▲20世纪40年代的苏州河

苏州河,这条吴淞江蜿蜒的支流,自西向东横贯上海,最终在外白渡桥下汇入黄浦江。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它便成为一道具有“界河”性质的分界线——南岸是林立着俱乐部、公园、别墅、洋行的租界,北岸则是厂房、民船与棚屋交织的华界。也是自该时期起,苏州河成为摄影创作、绘画艺术以及记录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源泉。打开上海图书馆“上海文化总库”“全国报刊索引”,300余张以“苏州河”为关键词的历史图像,无声诉说着两岸的迥异风景与时代风云。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在西方在沪人士的镜头下,河上的桥梁、船只、沿途风景,是苏河两岸社会分界最直白的见证。始建于1856年的外白渡桥,于1906年起升级改造,钢桁架结构折射着工业文明的光泽,桥下却是“肮脏的船只排满在河中,船头上晒着衣服随风而动”。陈浩雄在漫画《西苏州河边的两栖生活者》中,定格了苏州河上普通民众的艰辛:天色未亮,父亲就要叫醒妻子上工,为车租而忧心忡忡地骂醒儿子去捡煤渣,留守在家的七十岁老奶奶或七八岁的女儿,则要负责喂山芋皮给猪吃。当“大上海的地面”在南岸急速铺展,河上人家的生存已是日复一日的艰难抗争。

▲晴天的苏州河

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申城,这条“界河”便骤然化作血火交织的民族精神战场。苏州河畔的战火成为无数摄影镜头与画家笔下的焦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烽烟中,宝山路上的东方图书馆遭日机精准轰炸,烈火燃烧三日不熄,四十万册典籍化为灰烬。

▲一·二八烽烟中的东方图书馆

刊载于1932年《东方杂志》

▲东方图书馆也被日本人放火烧掉了!

刊载于1932年《儿童画报》

摄影家拍摄到正在焚毁的图书馆,漫画家则以笔为戈,创作出同一视角下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炸毁的彩色漫画。一实一虚的图史互证,控诉着日军对我民族文化的野蛮戕害。画家张云乔在“一二八纪念堂”巨幅壁画《血战宝山路》中,更以淋漓油彩再现了这场捍卫民族尊严的惨烈搏杀。五年后战火再起,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枪炮声中,苏州河北岸沦为焦土。10月底,谢晋元将军率“八百壮士”退守四行仓库。《良友》《中华》《总动员画报》《战斗画报》《战事画刊》等沪上画报画刊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摄影作品,将日军的轰炸、中国军人的抵抗、各界争送慰劳品、在苏州河畔观战助威的民众一一记录下来。隔着狭窄的河面,租界内的西方记者亦举起相机,记录下日军的轰炸破坏与中国守军坚毅的面庞。

▲《飞将军阎海文的故事》(局部)

艺术家们则以刻刀与画笔构筑着另一条战线。温涛的木刻连环画《她的觉醒》,描绘了一位饱受旧社会摧残的少女,在一·二八的炮火中觉醒,毅然加入救亡医疗队,最终为救护伤员而牺牲的故事。赵景深将四行孤军的事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童绘本《八百好汉死守闸北》,并请战斗指挥者杨瑞符亲自校正;李海流的木刻组画,定格了宝山姚营的壮烈牺牲,与飞行员阎海文就义前“中国无被俘空军”的怒吼。这些战时的图像创作,借助新兴木刻、连环画等形式,不仅将抗战动员融入市井日常,更将河岸空间升华为国族认同、抵御外侮的视觉图腾。

硝烟暂熄,黑白影像继续刻录着苏州河的创伤。《八一三纪念册》里,兆芳照相馆的镜头真切地记录下北新泾难民仓皇的身影与城市各处的疮痍。

▲兆芳照相馆的镜头里

硝烟暂息中的城市与难民

纵然后续的报刊中依然刊出了“苏州河恢复繁忙”之景,但河道上穿梭的轮渡与聚居的船家,终究难掩苏河沦陷的阴郁底色。无论是倒在苏河渔船中的居民,还是瘦骨嶙峋、在岸边愁苦的一家三口,抑或跳入河中游水、苦中作乐的工人,无不映照出战时平民的无尽辛酸。

▲逃难的难民群

从苏州河两岸风光的迥异,到战时河畔燃起的烈焰、四行仓库墙上密布的弹痕,再到八一三事变后民众的生存之艰……苏州河的影像记忆,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地理空间的简单记录,它映照着战时城市的悲怆流变,凝聚了民族屈辱、悲壮抗争与渴望和平的复杂情感。1937年,《大美晚报》外籍记者乔治·C·勃鲁斯在编辑记录八一三事变全程的《上海不宣之战》时,曾于“自序”中言明,书中精心拣选的摄影作品,旨在让读者“于浏览本书时,如身历其境”。

而今重溯这些穿越烽火的历史图像,正是我们触碰历史温度、传承抗战精神的脉络与指引。苏州河水静静流淌,历史随影像在时光中沉淀,终将筑成抵抗遗忘的不朽堤岸,激励着后来者铭记过往,砥砺前行。

▲战时四行仓库

作者介绍

贾铭宇,历史学博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出版文化、都市文化、抗日战争史。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email protected]

作者:贾铭宇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施丹妮

资料来源: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苏州河畔的影像记录:历史图像中的战时苏河记忆 https://klqsh.com/news/view/192460

相关内容

当艺术巨匠画作与光影融合:上海苏州河畔上演诗意对话
在“千年文化”长河里解码“活态记忆” ——专访《大运河历史图谱》主编、地方志专家张乃格
七里山塘:将苏州人的文化历史融进生活
行走在通天河畔,领略自然之美,探寻历史之秘
吴越遗韵:苏州端午里的伍子胥文化印记
“半马苏河”IP首次出海!普陀元素频现中英造币文化交流展
《北上》定档江苏卫视!白鹿欧豪领衔主演,谱写时代群像下的运河故事
古韵新声:苏州山塘街畔的活力乐章
苏州十大最美夜景地
苏粤美食节丨苏州南园宾馆联袂广州东方宾馆,重续江南与岭南的味觉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