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师》阅读笔记
如何从阅读笔记中获取新灵感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阅读笔记#
历代哲学家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常以“人的基本划分”作为开篇主题。先哲的划分方法虽万变而不离其宗,总脱不了物质层面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内心”之两分法。然而,傅佩荣先生的《心灵导师》中开创了三分法,即:“身、心、灵”。为什么他要单独把“灵”从“心”的层面剥离出来,自成一系?傅佩荣先生引用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的名言解释说:“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仍然不幸福。”显然,除了身体和心智层面以外,还有一个“灵性”或“灵魂”的层面,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无形而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也是“三分法”的理论依据。
傅佩荣先生在书中说:“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
一、负面评价
为了阐释自己的理论,傅佩荣先生分别以四个主题来进行系统探讨:第一,厘清自我的真相;第二,管理自我的潜能;第三,探索生命的价值;第四,走向灵性世界。可以说,它们是非常有价值的人生主题。但是在阐释这四大主题时,傅佩荣先生尽管旁征博引,仍难逃“牵强”之讥。
第一,对于“三分法”,傅佩荣先生的归纳不甚严谨。他把“职业、社会地位、财富”这些“身外之物”都并入“身”的范畴,让人难以信服。
第二,他援引柏拉图的话,让我们摆脱身体欲望对精神的控制,但是如何摆脱欲望的控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三,在《厘清自我的真相》这一部分中,傅佩荣先生简单地把心理学发展史介绍了一遍,对心理学三大学派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评述,借此给读者几个“厘清自我”的思考切入点。虽然在开阔视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知识都不是他的创建,只是一些读书笔记的简单堆砌,难免有“借花献佛”之嫌。
第四,在《管理自我的潜能》这一部分中,他提出“心”具有“知、情、意”三项潜能,与之对应的,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这仍然是在“借花献佛”,全无创意。
第五,在《走向灵性世界》这一部分中,由于傅佩荣先生不是一位“灵修者”,他只能通过查阅资料,对“瑜伽”、“宗教”、“高峰体验”等进行简单的陈述,还援引了一些“怪力乱神”的所谓灵异事件,完全不知所云。
到本书的第四部分,傅佩荣先生笔力已衰,难以为继。对于一个“著作等身”的高产作家,实在不能再有进一步的要求了。
二、有理的话
傅佩荣先生在论述中牵强或空泛的地方,我们可以批评。但是本书仍然有三十段颇有道理的话,值得进一步思考。
1、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
2、关于灵性修养,可以从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其一,灵性修养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具有意义;其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其三,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3、哲学号称“爱好智慧”,因此凡是能够增长吾人常识、知识与心得的,以及有助于说明人类经验的,都是哲学研究者必须留意及学习的。
4、哲学探讨的目的,不在提示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的标准答案难免流于教条之讥。哲学所能做的,是面对问题时,提供思考的架构及方法。
5、任何学问都以“有益于人生”为其前提。
6、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够让自己的身体不起作用,而使心、灵充分运作,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自由人,此即“自由”之真义;反之,若是一个人容易冲动,生活中稍不如意就有很强的情绪反应,那么他一点也不自由,反而是将自己的生命捆绑住了。
7、文字与生命脱节,读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离开生活,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生活是盲目的。两者携手并行,人生才有丰富的趣味。
8、生命的核心在于单纯的信念;信念可以作为我们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意义的基础。人活在世界上,生命需要动力,没有动力就容易倦怠,甚至找借口让自己停顿下来,遇到中年危机时,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事实上,人终其一生都应该保持动力,直到最后一刻。
9、要认识自己,可以提出三个问题:(1)什么事使我感动?(2)什么人使我羡慕?(3)我对自己满意吗?如果不满意,究竟是对哪些方面不满意?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突出一个人的个别性和独特性。
10、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设法“对自己满意”。
11、不肯原谅自己才是一个人所犯最大的过错。
12、心理防卫机制共分为六种:合理化、投射、认同、反动形式、压抑、替代。机制意味着心理的防卫就像机器一样,会自己运作,并且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存在。一旦掌握了这六种心理防卫机制,和别人相处就会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可以了解对方正在使用哪一种机制,应该用哪一种机制来回应。
13、在生理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反而会有某种无聊、倦怠、空虚、无意义感。这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开始寻求“某种别的东西”,也就是某种具有“意义”的东西。这时候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量的增加,而是一种“质”的要求,希望生命能够有一点向上提升的机会。这种需求就是灵的展现。
14、心智潜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就是知、情、意。“知”使人明白自我的定位、人我的分际与关系;“情”可以孕育情绪与感受,喜怒哀乐尽在不言之中;意志则是选择及行动的契机所在,由此造成一切变化。
15、孔子绝对避免四件事:不任意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不化,不自我膨胀。
16、人生有逆境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要了解,即使逆境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一个从小受过各种痛苦、折磨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比较能够坦然接受。
17、增进逆境智商的方法——LEAD。Lead原意为“领导”,其中的四个字母也各有不同含义;L-Lisen:聆听自己对逆境的反应;E-Explore:探索自己的逆境的关系;A-Analyze:分析找出的证据;D-Do:以行动改善挫折。
18、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不管是健康、生病、得意、失意,和群众在一起或者是孤单一人,都没有任何差别。一个人如果做到真正的自在安顿,那么他一定可以解脱超越。解脱超越是指此生不管做成或做不成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开,放得下。
19、学习哲学,最简单的理由就是要服下一颗“定心丸”,从完整而根本的角度思索人的生命是怎么回事、该往何处迈进?至于将来能否抵达预期的目标,则在未定之天。人生是一个奥秘,正是因为结局未定,才使我们怀着惊讶与敬畏之心,踏出自己的每一步。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工夫。
20、所谓哲学,并非某一派特定的思想,而是指“爱好智慧”的基本心态。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心态呢?可以综合为以下四点建议:(1)培养思考习惯;(2)掌握整体观点;(3)确立价值取向;(4)力求知行合一。
21、哲学的主要作用是希望一个人能够慢慢摆脱外在客观的有形限制,减少身体冲动、欲望、情绪等等干扰,然后往他应该走的方向去发展。
22、西方早在希腊时代就有一种理想,有些人追求知识不是为了知识的用处,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纯粹是为了感受生命往上提升的快乐。
23、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很少人会选择的路,不过走到最后会发现:这条看似最难走的路,其实却是最容易的,因为无论从哪里出发,最后都会通往同一个方向。其他的路则是看起来比较好走,实际上却迂回曲折,有时候甚至临到生命的终点,还无法辨明人生真正的价值何在。
24、希腊哲学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你自己”。我们要懂得自我反省,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何在?做的标准何在?我是一贯地这样做,还是只有今天这样做?我是只有对某人这样做,还是对所有人都这样做?”如此一来,才能够在每一次选择时,都非常真诚而实在。一个人能够用心思考、省察自己的每一个当下,生命就会有密度、有质感,进而能够活得更精彩。
25、如果能有好的选择训练,在思考和表达方面就会有一个较扎实的基础,如此一来,无论是说话、写作或阅读,或者将来要从事其他方面的进修,都比较容易进入问题的核心,掌握关键,而不会浪费时间在外围打转。
26、哲学始于经验,以经验作为质料;而其运作与内涵,则是以理性为形式;最后,哲学的目的在于展示和谐的人生理想。
27、掌握整体观点,可以由任何一个层次入手,然后经由思考,把握一个焦点,视之为真正的“真实”。确定真实智慧,须就真实如何衍生其他一切,以及其他一切如何化约为真实,作双向说明。最后,对这些作充分的说明,达成系统内部之圆融,并且可以应用于实际人生中,就算是成功了。
28、谈到哲学,用三句话来形容,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培养智慧是要排除感觉和成见,因为这些都是相对的,无法通过它们来掌握真实。在培养智慧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发现真理,亦即真实本身。对真实产生某种理解之后,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人的生命一直在行动之中,如果要让行动从被动变成主动,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生活是怎么回事。理解之后就可以依自己想要的模式去生活,进而达到“无怨无悔”的境界。这就是印证价值的部分。
29、人的智慧分为“知”和“行”两方面。必须通过行动,才会直到自己所知的是不是可靠?很多时候,我们学到了知识,却无法在生活中实践;或是学了之后,发现这根本是做不到的,因为它违背人性。这类的知识脱离了经验的基础,往往只能流于空谈。
30、人的幼年遭遇难免造成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而化解之道只有一条,就是开发自己的灵性潜能。
31、“身体是车,拉车的马是感官,缰绳是控制感官的心智,心智的决策机能是御者,车子的主人是无所不知的真我。这个无限我与有限我分开了。”——《奥义书》
三、综评
诚如傅佩荣先生自己所言,《心灵导师》这本书无法对人生提供标准答案,它只能提供一套系统的思考方法。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记得傅佩荣先生当初针对的读者群只是对哲学感兴趣的大学生。对于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仅仅只是一种引导、一个解释、一个思考人生的切入点。而我们这些成年人,也许要求太高了。
网址:《心灵导师》阅读笔记 https://klqsh.com/news/view/192768
相关内容
2020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快乐心理学》阅读语感笔记写作——漫谈写作习惯
木偶奇遇记读书笔记阅读感悟作文(精选17篇)
读书笔记摘抄:《快乐心理学》
小红书相关书籍阅读笔记Vol.01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指导
快乐心理学读书笔记5篇600字
阅读指导师来推荐人生必读的十本书
读好书写读书笔记提升自我.pptx
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