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知识
哈喽艾瑞巴得,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两个生活中心理学小常识吧!
一、破窗效应
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破窗效应是人心理最深层的一种"大众化"心理,以及追求"畸形"公平的心态作遂,认为他人为我也可为,“破窗效应”反映了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从众""怕担责"的心理.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含义(威尔逊&凯琳.1970)。
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无论是上车排队,还是买东西排队,当你发现只要有一个人站在了队外,挤在靠前的位置,而没有人去阻止的话,那么必定有更多的人也会这样做,原来排好的队伍就没了。
那么这种“破窗效应”出现的原因就与社会心理学上从众的原因有关.有人说“破窗效应”就是通过破坏创造财富。其实破窗效应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心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是现在较为广泛流传的破窗效应的主流含义,如前述材料所展现的,其核心理念在于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意义在于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心理学意义上的“破窗效应”主要是社会心理的范畴,是一种大众化的倾向 。
二、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某持刀杀人,围观者众多,却无一人上前阻止,无一人打电话报警之类的事件。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所以,现在幼儿安全教育中有一项,当你遇到危险时,要选定一个人,向其大声呼救,这样可以激发他人的正义感,获救的概率会提高50%。是因为当大家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很多人往往袖手旁观。因为绝大多数日常生活场景都缺乏清晰的指挥系统,大家会观察身边人的反应,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一群人中表现得特别扎眼,通常会先等别人出来,给自己一些指引,这就导致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行动。
在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譬如一个办公室里原本有三个人,每次办公室的卫生都由张三负责。后来,办公室又新来了一位同事,章三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轮流打扫卫生。两个人也配合得相当好,办公室还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再后来,又来了一名大学生,他来的第二天早上,当同事都来上班时却发现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觑。原来,章三和原来的同事都认为卫生应该由最后来的同事负责,而那位大学生却认为卫生已经有人负责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职的工作就行了。由此可见,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责任。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就被扩大化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那么由集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这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因此,将指令明确化。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将指令明确化,具体到人,具体到事。从而减少责任分散所带来的影响。
文案|芮爱心协网络媒体部
排版|吴鸿钰
校对|刘姚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