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6
宜 准时开会
忌 忘记时间
"没关系的,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 "
图片:维安
前几天收到学院发来的论文提交成功的邮件,像是收到一封辞职信。
对方仿佛在用一种格式化的语气告诉通知我:好了,你的任务已经提交了。恭喜你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接下来要去哪你自己看着办吧。
熬了几个大夜,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用我爸的话来说是“三座大山被移走了一座”,身上的担子也算是轻了不少。
做论文的过程比写本书都累,多的是反反复复的修改,磨蹭,自我怀疑,害怕被挂,这些令人心跳加速的微小崩溃串联起来达到顶峰又跌落,最后获得一身空阔的轻松。
大功告成!!!一眼都不想再看
提交后我打开久违的朋友圈(之前把入口关掉了)旁观朋友们的最新动态,很多kcl研究生同学回了国,这会儿已经在找到不错的实习甚至正式入职,国内大学时甚至高中时的朋友打算买房买车开始搞贷款,说准备明年春天结婚,早点要个孩子安定下来。
像是换了人间,上半年缓慢的生活这会儿忽然加快,我一下觉得有点儿恍惚。
关闭朋友圈的时候我只在意这个学者说了什么那个学者又说了什么,而打开朋友圈之后发现这个朋友去了腾讯那个朋友又去了阿里。
知道可以通过避而不谈视而不见来规避这种困扰,但也非常清楚,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别人目之不所及的地方高速运转,更新迭代得比app还快。
去年来伦敦读书前写了一篇文章叫《离开的时候最温柔》,有个读者问我: 选择读书是不是一种逃避?
那时并不承认,反驳是:“自己造的梦成真了。”
一年之后敲着键盘想到这件事,后知后觉 虽然当时的初衷不是趋利避害,但落到最后,终究还是给自己创造了很多用以避开焦虑的,辛苦却辽阔的空间。
❤️
我爸也试探性地问过我有没有考虑再读个博,我非常识趣地说自己真的读不动了,真的不能再给学术界添乱,真的不能再去气老师了。
这一年研究生其实读的挺辛苦,也是真真切切摸到自己能力的天花板。一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去做学术,有时候太跳脱,太无拘无束,缺乏了些严谨和缜密的思维。
疫情期间学校图书馆没有人,一人霸占空教室特别爽
二是因为我知道这已经不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就等于一切都好的世界了。
gap一年的工作和实习经历带给我的不是对校园生活的怀念,而是一种惊醒—— 校园的温暖舒适不可久留,舒适的另一面意味着对外部世界的低估。我需要保持那种对生活和未来的敏锐度,需要把自己放在更复杂甚至残酷的环境下去学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千万种形态。
我非常确信读书和学习是能帮助人改变命运的。
只不过理解的“读书”和“学习”的含义越来越广泛:读书不仅是读课本,而是读世界上一切美好的语言和文字,学习不仅是听老师讲课,而是在与人和人的交流中获得新的能量,了解到自己的天赋和局限。
2018大学毕业时是我人生中非常快乐的时刻,实习、工作甚至是爱情我挑不出任何毛病。我得到过上天的眷顾,得到很多机遇,这些机会塑造了一个二十出头女孩子对未来生活的视野和心气。
可是那种运气也曾让我轻视生活,对很多事情急于求成,觉得一切其实很容易,好像所有年轻人都应该三年成才,五年成功,七年实现财富自由,十年走上人生巅峰,哦不对,十年都太晚了。
我的玫瑰:我枯了
这样的高亮时刻很快随着我进入更大的世界而被遗忘,19年的辛苦和20年的不顺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我割断了很多与旧日有关的线索,真实地逃进了我目前生活的世界,不去想曾经发生过什么,更想创造些新的东西。
我把自己重新投入了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去,像是头脑一热就跃入水中,救生圈都不拿的。浮上来或者沉下去,谨凭造化。
或许因为经历过某种奋力的追逐,所以我可以辨别和理解大环境焦虑氛围下个体盲目向前的疲惫,以及怀疑意义所在之后的空虚和无奈。
我不想被期待,不愿被高估,我享受有时候漫无目的的选择,在不确定中感到自己从未如此坚定。
❤️
有人建议我说认认真真全职做自媒体吧。
我有很多朋友做的很好,很成功,我非常佩服。我也认真考虑过这些事情,但思来想去,觉得这件事好像不是很适合自己。
或者说,暂时还不适合自己。
虽然人人都在说有这样那样的风口,也有人说维安记有人看还不是因为公众号做得早有什么红利期,以前我还挺在意的,在想我是不是应该抓住下一个机会做点什么,赶一个什么趟儿。
但思来想去觉得,对我这种反应速度比较慢的人来说, “跟着”是很难的,我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去“创造”,我喜欢不按常理出牌,我喜欢站在原地,等风来吹我。(哈哈,中二病又犯了)
一个至今还没有准备好面对镜头的人
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职业叫做“生活方式博主”,我也恬不知耻地自称过,但我其实一直没有细致思考过什么才是“ 生活方式”。
穿衣风格?旅行目的地?提示吃穿用住时的精致品味?我也从来不反对消费,因为消费主义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有它的快乐。我也理解每个人po出来的照片都是取其生活的高亮部分,展现光鲜片段,以最好面目示人。
但我总觉得 生活方式展示的应该是一段不一定百分之百高昂的人生。是被饰物包裹下的那个人,是ta为什么做出这些选择,以及这个选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换而言之, 生活方式是给其他观众提供一种延展的可能性,一种更宽阔的选择空间,而不仅仅是定义什么是最好的,或者激起“你xx了就会和我一样”的认同感。
它是解题参考思路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答案。
❤️
最近因为太久没有写东西了,感觉自己的思路有点凌乱,吭哧吭哧写了那么多,权当自我的内心整理。
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人说自己研究了很久的课题失败了,导师告诉她: “没关系的,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
又想到之前看李梦的采访,她说 “人生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游戏,我追求的是游戏的态度。”
其实关于我想说的,别人都说得更好。这不是佛系,也不是悲观,不是没有选择,也不是不努力,而是将“人”放置在“事”之上。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未知变数的那种信心。
我希望每个人,我自己也好,我的家人朋友也好,所有的读者也好,能够一直一直保持快乐,保持好奇,并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因为选择而焦虑,因为所有的选择都不值一提。
最后分享一幅之前看到的小漫画吧:
“关于未来,我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但我脑海里有个大致的方向。
也许未来是走那边。”
嗯,那我们就走那边。WEIANNOTE
不是“因为那边更好,所以走那边。”
而是“因为走那边,所以那边更好。”
图片|维安
音乐|《welcom back》
留学一年心里话:以下内容对朋友不可见
写给未来爱人的一封信
在伦敦生活了一年后:离开还是留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